《生物》八年级下册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生物(必修)教材
知识的衔接考点细化及练习
课程教学要求 初中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教材内容 重要考点细化
实践能力 科学探究 探究性学习 探究:扦插材料的处理1、扦插的枝条切口应上平下斜。2、设置对照组,减少误差。3、实验组和对照组应同时观察和照料。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1、随机取样。2、样品数量大于30粒。3、对测量数据进行记录,并整理,汇坐标图。4、根据实验结果能得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大花生中有较小的个体,小花生中也有较大的个体,大小两个品种只是平均值而论。5、“大小”这个性状除了和遗传有关,和环境也有关。模拟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1、保护色: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非常相似。2、小组分工合作。3、从记录的数据上分析幸存者的颜色和环境颜色有什么关系。4、尝试推测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基础知识 遗传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形态结构(如:鸡冠的形状)、生理特征(如:ABO血型)、行为方式(先天性行为,如: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蜘蛛会织网)等方面的特征。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根据给出的几对性状辨别出哪些是相对性状。从“转基因鼠的启示”中得出基因和性状的关系:基因控制性状;在传宗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里面有染色体。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每条染色体是由一个长长的DNA分子和蛋白质组成的, DNA分子上有特定遗传功能的片段叫基因。描述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差异。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会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而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这样可以确保子代和亲代的染色体数目恒定。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孟德尔和豌豆杂交实验2、基因分显性(大写字母,如D)和隐性(小写字母,如d)。3、相对性状分显性(DD,Dd)和隐性(dd)4、分析杂交后的情况。
人的性别遗传 说明男女染色体的差别:男性:44+XY;女性:44+XX。男女性的各23对染色体中,前面22对是常染色体(男女相同),第23对称为性染色体(决定性别)。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的几率相同的原因。男性能形成两种精子:22+X和22+Y;女性能产生一种卵细胞:22+X卵细胞和这两种精子结合几率是相等的,所以生男生女比例为1:1。
生物的变异 举例说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并能说出引起这两种变异的原因。可遗传变异:遗传物质发生改变。不可遗传变异:单纯的由环境而引起的变异。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从产奶量不同的奶牛中选择繁育出高产奶牛——人工选择育种高产倒伏小麦和低产抗倒伏小麦杂交产生高产抗倒伏小麦——杂交育种普通甜椒的种子卫星搭载后种下,经选择培育成太空椒——诱变育种袁隆平和超级杂交水稻
进化 生物进化的历程 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是比较。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生物进化的原因 通过例子(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变化)和模拟实验(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来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以长颈鹿为例子概述自然选择学说:繁殖过剩,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达尔文和进化论、《物种起源》。
稳态 传染病及其预防(切断传播途径) 概念理解: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常见病进行列表:流感、甲型肝炎、艾滋病)。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具体例子)。控制传染源(处理禽流感鸡只、隔离非典病人)、切断传播途径(清洁消毒)、保护易感人群(锻炼身体、注射疫苗)。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方式 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人体的三道防线和作用。区别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复习策略举例:
在统考复习中建议以归纳表格或关系图来帮助学生记忆相关的知识点。
一、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1. 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
2. 描述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差异。
体细胞 生殖细胞 受精卵
2N 精子:N 2N
卵细胞:N
练习:请写出表中空格中的染色体数目:
生物体 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数 受精卵染色体数
人
玉米 20条
苹果 17条
马 64条
鸡 9条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方式
免疫的种类 类型 免疫功能
第一道防线 皮肤、粘膜 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清除抵抗监视识别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特异性免疫:后天逐渐建立,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
练习1:
1、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
(一)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题例:
下面是显微注射转基因超级鼠实验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 在这项研究中,被研究的形状是 ,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 。鼠的体型 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2) 据图我们知道:通过改变鼠的某个基因,其对应的性状就会发生变化。这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是 。基因控制性状
2、 生物的变异
(1) 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现象
(2) 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与不可遗传的变异,并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3) 举例说出杂交育种及诱变育种的过程
题例
1、育种工作者用放射性元素照射一些农作物的种子,用这些种子种出来的作物会出现多种变化。人们从中选出对人类有益的新品种。由此可见,放射性元素处理能改变农作物的( )
A性状 B遗传物质 C生活环境 D生活习性
题例2
2、将纯种小麦播种与生产田,发现灌水沟两侧的植株总体上比中间的长得好。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基因重组引起性状分离 B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
C环境引起的性状改变 D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发生了变化
3、 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1) 说出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过程
(二)说出在形成生殖细胞及受精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变化
题例
1、请填出人生殖过程中各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要注明单位)
2、下图为某生物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请完成填图并回答问题。
答案:
四、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一)根据等位基因的组成,推测后代的性状表现
题例
1、父母都是双眼皮,对应的基因均为Aa,他们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这个孩子对应的基因是( )
A.AA B.Aa C.AAaa D.aa
2、豌豆的种皮黄色(D)对种皮绿色(d)是显性。现有基因型是(DD)的豌豆和(dd)的豌豆杂交,他们子代所表现的性状是()
A绿色 B黄色 C一半黄色,一半绿色 D不确定
(二)理解近亲结婚的危害
题例
1、血缘关系越近的人,他们的基因越 。婚后生育的子女同时具有两个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越 ,因而得遗传病的机会就越 。 相近 大 大
练习2
一、选择题:
1.原始生命生存的环境是( )
A.原始淡水B.原始海洋C.原始空气D.原始土壤
2.原始大气的成分是( )
A.水蒸气、氨、甲烷等 B.水蒸气、氧、甲烷等
C.氧气、氨、甲烷等 D.水蒸气、氢气、氧气
3.生命起源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 )
A.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B.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
C.从有机大分子物质演变成原始生命
D.从原始生命形成单细胞生物
4.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 )
A.化石证据 B.胚胎发育上的证据
C. 解剖证据 D.结构方面的证据
5.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 )
A.数量越多 B.种类越丰富
C.越简单、越低等 D.越复杂、越高等
6.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 )
A.古代鱼类 B.古代两栖类 C.文昌鱼 D.古代爬行类
7.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动物的根本原因是( )
A.运动方式不同 B.细胞结构不同
C.营养方式不同 D.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不同
8.地球上最先从水中登陆的动物类群是( )
A.节肢动物 B.爬行类 C.两栖类 D. 鸟类
9.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 )
A.黑猩猩 B.长臂猿 C.猕猴 D.大猩猩
10.人类起源于( )
A.类人猿 B.黑猩猩 C. 森林古猿 D.长臂猿
11.下列动物类群中,在地球上先出现的是( )
A.原始无脊椎动物 B.水生脊椎动物
C.原始脊椎动物 D.陆生脊椎动物
12.原始生命进化过程中,分化为植物和动物两个分枝的原因是( )
A.生存的环境不同B.营养的方式不同
C.摄取食物的方式不同D.呼吸的方式不同
1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简单叙述的是( )
A.适者生存,不适应者淘汰的过程
B.生物为了生存而竞争的过程
C.有利变异不断加强巩固的过程
D.食肉动物和草食动物竞争的过程
14.长颈鹿的颈很长的原因是( )
A.人工选择的结果 B.自然选择的结果
C.经常吃树叶颈长长了 D.为了吃树叶颈长长了
二、简答题:
1、右图是米勒在进行关于生命起源问题的实验装置,
请观察思考后回答下列问题。
(1) 在A处,正、负电极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
原始地球条件下的 。
(2)B处的冷凝器是为了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 。
(3)C处相当于 。
(4)此实验证实了 。(2分)
2、下表为有关部分脊椎动物出现的地质年代简表。具表说明:
地质年代 纪 距今年数 脊椎动物出现的顺序
中生代 侏罗纪 2亿5千5百万年至7千万年 鸟类和高等哺乳动物出现
古生代 石炭纪 爬行类出现
泥盆纪 古代两栖类出现
奥陶纪 5亿千万年 低等鱼类出现
元古代 震旦纪 24亿年 海生无脊椎动物出现
(1)地层形成的先后和在该地层所形成的生物化石种类的关系是: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 、越 ;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 、越 。
(2)写出上述生物的进化历程:无脊椎动物
和 。
(3)表中所揭示的生物进化顺序是:形态结构由 到 ,生理功能由 到 ,生活环境由 到 。
出生的幼鼠(体型特别大)
母亲体细胞:染色体23对
父亲体细胞:染色体23对
卵细胞:染色体 23条
精子:染色体 23条
受精卵:染色体 46条(或23对)
子代体细胞:染色体 46条(或23对)
a
有无成对染色体?
有无成对染色体?
有无成对染色体?
有无成对染色体? 有
有无成对染色体? 无
有无成对染色体? 有
a
A
A
a
A
B
C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