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卷(B卷提升篇)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卷(B卷提升篇)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21 19:57:0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测试卷(B卷)
(测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1、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1959年,一批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突然从公众的视线里消失了,甚至连他们的家人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这个谜底直到五年之后,才随着大西北戈壁荒原上升起的蘑菇云得以揭开。”这个“谜底”是我国研制( )
A.战略核潜艇 B.人造地球卫星 C.长征运载火箭 D.原子弹
2.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为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我市某校今年的“研学旅行”活动选择了梓潼,参观了“两弹城”。请问“两弹城”内的两弹元勋是(  )
A. 邓稼先 B. 钱学森 C. 袁隆平 D. 杨利伟
3.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 )
A.黄继光 B.焦裕禄 C.袁隆平 D.邓稼先
4.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大成就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C.籼型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 D.“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5.《人民日报》曾发表过一篇题为《打破核垄断,消灭核武器》的社论。社论指出:首次核试验的成功,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是指(  )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颗氧弹爆炸成功
C. 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 D. 第一艘航母交接入列
6.挪威议员曾提名中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印度遗传学家和巴基斯坦人权活动家角逐诺贝尔和平奖。这里的中国专家是指(  )
A. 侯德榜 B. 詹天佑 C. 邓稼先 D. 袁隆平
7.“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其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材料中赞誉的“他”的贡献是(  )
A. 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B. 他的精神被誊为“铁人”精神
C. 被誉为新中国的“两弹元勋” D. 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
8. 20世纪70年代,它的成功发射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开端,使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的大国之列。“它”指的是我国第一颗( )
A.原子弹 B.导弹 C.氢弹 D.人造地球卫星
9.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的原因是领导设计了我国第一颗(  )
A. 原子弹、氢弹 B. 原子弹、导弹 C. 导弹、氢弹 D. 核弹、导弹
10.图中漫画所示人物备受人们敬佩,该人物( )
A.推动小麦产量的增长
B.解决了全球饥荒问题
C.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11.“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下列科技成就中,在此期间取得的是(  )
A. 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B.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 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 制造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12.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各地都举办了庆祝活动。下列不能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成果展”的是(  )
A.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B.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香港、澳门回归
13. 她“感动中国”,也“感动世界”。她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她”是(  )
A. 屠呦呦 B. 袁隆平 C. 钱学森 D. 莫言
14. 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受益;20世纪90年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这说明了( )
A. 科技进步增进了民生福祉 B. 改革开放促进了科技进步
C. 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发展 D. 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15. 表1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三大件”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 手机、空调、汽车
表1所示内容反映了我国( )
A.经济快速发展 B.文化教育进步 C.社会保障提高 D.饮食结构优化
16.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日益讲究穿戴,注重衣服的面料、质地、花色、款式和品位。这种情况反映了我国 ( )
A.经济发展,物资充盈 B.市场经济,政府把控 C.打击投机,平抑物价 D.生活奢侈,注重享受
17.有人说:中国人看时间,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20世纪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20世纪80年代看手上(的手表),20世纪90年代看腰上(的手机)。这反映了( )
A.中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中国人民的文化素质发生了变化 D.中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18.为献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多部当代题材电视剧今年先后开机,它们或从经济视角展现改革历程,或描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变迁。下列对当今社会生活变迁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
A. 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B. 截止2010年中国铁路营运里程世界第二
C. 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居全球第二 D. 服饰也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19. 当前,中国城乡居民长途旅行可以选择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多种交通工具。不少大城市修建了方便快捷的地铁,私家车也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主要得益于中国( )
A. 全国电信网络的形成 B. 航天科技的进步
C. 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 D. 商品经济的繁荣
20. “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是外国青年选出的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外国人纷纷表示:“出门不用带钱包,就带手机”。“外卖、快递都非常快”“高铁很棒”。这些现象反映出( )
①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②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③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变化 ④中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非选择题(共60分)
21. 小明对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很感兴趣,他说下图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神舟一号。小明的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10分)


22. 某校九年级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主题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18分)
【迈入新时代】
材料一:(如图)新中国1952-1966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时期I(1953?-1957年)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6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时期II?(1959?-1965年)中国防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意义。(6分)
【国际新形象】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影响世界的十件大事
第一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二件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三件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第四件 提出“三个世界”战略思想
第五件 打破西方封锁中国的坚冰 第六件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第七件 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第八件 倡导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九件 全面阐述“和谐世界”理念 第十件 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
(3)材料二中第十件大事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说明了什么?(2分)

【变化与改革】
材料三: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是如何进行“变化和改革”的?(4分)

23.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17次提到“科技”,报告中还着重提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这些神话传说中的名词,通过中国科学家的努力变成了现实。依靠科技创新,我国一系列上天入地的大国重器从“跟跑者”变身为“领跑者”,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西方近代科学一经产生,就以其蕴含的思想和方法对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改造,驱动全社会的近代化不断深化。但在中国,尽管在明清之际西方近代科技就已传入,却没有能够产生其在西方社会所发挥的作用。
——《论明清之际士人群体对西方科技的态度及历史影响》
(1)结合所学从政治、思想方面指出,明清时期的哪些因素阻碍西方近代科学在中国发挥作用?(4分)

材料二: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
(2) 材料二反映出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持何态度?蒸汽机的传入对近代的社会经济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8分)

材料三:

(3) 材料三反映的是新中成立以来我国在诸多领域取得的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成就。请简要其中任意一项成就,包括时间和事件。(4分)

(5) 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强国的号角,你对我国科技发展有何建议?(2分)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我国用40年时间,从时速还不到40公里的绿皮车,迈入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时代,目前我国高铁已经占到了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一。高速公路也实现了从无到有,13.64万公里总里程,排名世界第一。民航也有了大发展……
材料二(2018年)5月8日上午,全球首条智能轨道快运系统(以下简称“智轨”)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智轨”是一款由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新型轨道交通产品。…..车辆采用中车株洲所自主研发的“虚拟轨道跟随控制”技术,以车载传感器识别路面虚拟轨道,通过中央控制单元指令,精准控制列车在既定虛拟轨迹行驶。
材料三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中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集航空、高铁、城际铁路、地铁、高速公路于一体的综合枢纽,……是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2015年港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20亿元,是2010年的6倍,同比增长21%,年均增长4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30亿元,是2010年的11倍,同比增长25%。
(1) 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我国交通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6分)

(3)请你谈谈交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测试卷(B卷)
(测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1959年,一批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突然从公众的视线里消失了,甚至连他们的家人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这个谜底直到五年之后,才随着大西北戈壁荒原上升起的蘑菇云得以揭开。”这个“谜底”是我国研制( )
A.战略核潜艇 B.人造地球卫星 C.长征运载火箭 D.原子弹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1959年”“五年之后”“蘑菇云”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地区,随着一声巨响,硕大的蘑菇云腾空升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故选D。
2.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为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我市某校今年的“研学旅行”活动选择了梓潼,参观了“两弹城”。请问“两弹城”内的两弹元勋是(  )
A. 邓稼先 B. 钱学森 C. 袁隆平 D. 杨利伟
【答案】A
【解析】邓稼先担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的负责人,1963年由他主持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形成。第二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接着他又参加了氢弹的研制,被誉为“两弹元勋”。“两弹城”内的两弹元勋是邓稼先。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3.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 )
A.黄继光 B.焦裕禄 C.袁隆平 D.邓稼先
【答案】C
【解析】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他在实践中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故选C。
4.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大成就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C.籼型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 D.“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我国国防实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答案与我国国防有关。A属于外交方面;B属于国防方面;C属于农业方面;D属于祖国统一方面。故选B。
5.《人民日报》曾发表过一篇题为《打破核垄断,消灭核武器》的社论。社论指出:首次核试验的成功,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是指(  )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颗氧弹爆炸成功
C. 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 D. 第一艘航母交接入列
【答案】A
【解析】 《人民日报》曾发表过一篇题为《打破核垄断,消灭核武器》的社论。社论指出:首次核试验的成功,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是指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为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粉碎其核威胁,维护世界和平,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标志着中国走进核时代的大门,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故选A。
6.挪威议员曾提名中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印度遗传学家和巴基斯坦人权活动家角逐诺贝尔和平奖。这里的中国专家是指(  )
A. 侯德榜 B. 詹天佑 C. 邓稼先 D. 袁隆平
【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关键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可以判断这里说的是袁隆平.袁隆平于1973年首次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在实践中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被国际农学家誉为“杂家水稻之父”。故选D。
7.“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其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材料中赞誉的“他”的贡献是(  )
A. 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B. 他的精神被誊为“铁人”精神
C. 被誉为新中国的“两弹元勋” D. 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
【答案】A
【解析】“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其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材料中赞誉的“他”的贡献是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故选A。
8. 20世纪70年代,它的成功发射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开端,使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的大国之列。“它”指的是我国第一颗( )
A.原子弹 B.导弹 C.氢弹 D.人造地球卫星
【答案】A
【解析】邓稼先担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的负责人,1963年由他主持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形成。第二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接着他又参加了氢弹的研制,被誉为“两弹元勋”。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的原因是领导设计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故选A。
9.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的原因是领导设计了我国第一颗(  )
A. 原子弹、氢弹 B. 原子弹、导弹 C. 导弹、氢弹 D. 核弹、导弹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20世纪70年代”“空间技术”“航天科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故选D。
10.图中漫画所示人物备受人们敬佩,该人物( )
A.推动小麦产量的增长
B.解决了全球饥荒问题
C.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答案】C
【解析】由漫画中的人物形象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在20世纪70年代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其成就不仅有助于解决我国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因此袁隆平受到人们的敬佩与爱戴。故选C。
11.“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下列科技成就中,在此期间取得的是(  )
A. 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B.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 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 制造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发生在1966年--1976年。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2.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各地都举办了庆祝活动。下列不能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成果展”的是(  )
A.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B.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香港、澳门回归
【答案】A
【解析】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香港、澳门回归可以入选这一成果展。A“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是在改革开放前。故选A。
13. 她“感动中国”,也“感动世界”。她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她”是(  )
A. 屠呦呦 B. 袁隆平 C. 钱学森 D. 莫言
【答案】A
【解析】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并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故选A。
14. 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受益;20世纪90年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这说明了( )
A. 科技进步增进了民生福祉 B. 改革开放促进了科技进步
C. 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发展 D. 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得出,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指的是科技进步,全球数亿人受益和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指的是民生福祉,故A正确。
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故选A。
15. 表1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三大件”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 手机、空调、汽车
表1所示内容反映了我国( )
A.经济快速发展 B.文化教育进步 C.社会保障提高 D.饮食结构优化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表格所示内容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三大件”发生了质的变化。故选A。
16.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日益讲究穿戴,注重衣服的面料、质地、花色、款式和品位。这种情况反映了我国 ( )
A.经济发展,物资充盈 B.市场经济,政府把控 C.打击投机,平抑物价 D.生活奢侈,注重享受
【答案】A
【解析】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饰成为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故选A。
17.有人说:中国人看时间,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20世纪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20世纪80年代看手上(的手表),20世纪90年代看腰上(的手机)。这反映了( )
A.中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中国人民的文化素质发生了变化 D.中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答案】B
【解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变化。故选B。
18.为献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多部当代题材电视剧今年先后开机,它们或从经济视角展现改革历程,或描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变迁。下列对当今社会生活变迁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
A. 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B. 截止2010年中国铁路营运里程世界第二
C. 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居全球第二 D. 服饰也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D三项表述均符合当今我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史实,故ABD正确。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居全球第一,故C错误。故选C。
19. 当前,中国城乡居民长途旅行可以选择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多种交通工具。不少大城市修建了方便快捷的地铁,私家车也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主要得益于中国( )
A. 全国电信网络的形成 B. 航天科技的进步
C. 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 D. 商品经济的繁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材料的关键信息“汽车、火车、轮船”“普遍使用的便捷交通工具”,体现了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与电信网络的形成无关,故A错误。航天科技与“汽车、火车、轮船”无关,故B错误。材料的关键信息“汽车、火车、轮船”“普遍使用的便捷交通工具”,体现了交通工具多样且速度越来越快,这主要得益于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故C正确。材料的关键信息“汽车、火车、轮船”“普遍使用的便捷交通工具”,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故D错误。故选C。
20. “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是外国青年选出的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外国人纷纷表示:“出门不用带钱包,就带手机”。“外卖、快递都非常快”“高铁很棒”。这些现象反映出( )
①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②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③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变化 ④中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与变革都影响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中国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具有活力的发展中国家,①②③正确,故A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④中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说法错误,故排除BCD。故选A。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 小明对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很感兴趣,他说下图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神舟一号。小明的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10分)

【答案】
不对。理由: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为“东方红一号”;而神舟一号是无人飞船。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图能力。图片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联系所学知识,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神舟一号飞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凌晨6点30分在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故题干表述错误。
22. 某校九年级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以“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主题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18分)
【迈入新时代】
材料一:(如图)新中国1952-1966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时期I(1953?-1957年)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6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时期II?(1959?-1965年)中国防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意义。(6分)
【国际新形象】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影响世界的十件大事
第一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二件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三件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第四件 提出“三个世界”战略思想
第五件 打破西方封锁中国的坚冰 第六件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第七件 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第八件 倡导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九件 全面阐述“和谐世界”理念 第十件 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
(3)材料二中第十件大事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说明了什么?(2分)

【变化与改革】
材料三: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是如何进行“变化和改革”的?(4分)
【答案】
(1)成就:“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原因:人民政权的巩固,为发展提供了保障;进行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为发展奠定了基础.
(2)成就: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有重要意义.
(3)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言之有理即可)
(4)实行改革开放,积极带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据材料一“新中国1952-1966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时期1(1953 -1957年)取得的成就有,“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其原因是人民政权的巩固,为发展提供了保障;进行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为发展奠定了基础。
(2)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影响世界的十件大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在时期II (1959 -1965年)期间,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第十件大事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说明了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4)据材料“第六件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八件 倡导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积极带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3.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17次提到“科技”,报告中还着重提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这些神话传说中的名词,通过中国科学家的努力变成了现实。依靠科技创新,我国一系列上天入地的大国重器从“跟跑者”变身为“领跑者”,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西方近代科学一经产生,就以其蕴含的思想和方法对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改造,驱动全社会的近代化不断深化。但在中国,尽管在明清之际西方近代科技就已传入,却没有能够产生其在西方社会所发挥的作用。
——《论明清之际士人群体对西方科技的态度及历史影响》
(1)结合所学从政治、思想方面指出,明清时期的哪些因素阻碍西方近代科学在中国发挥作用?(4分)

材料二: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
(2) 材料二反映出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持何态度?蒸汽机的传入对近代的社会经济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8分)

材料三:

(3) 材料三反映的是新中成立以来我国在诸多领域取得的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成就。请简要其中任意一项成就,包括时间和事件。(4分)

(5) 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强国的号角,你对我国科技发展有何建议?(2分)
【答案】
(1)政治方面,明清时期中国受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束缚;思想方面,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都阻碍科技发展,知识分子的思想受到严格控制。
(2)赞同引进;使中国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交通运输的发展,如轮船、铁路的出现。
(3)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成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4)党的领导、国家的政策支持、科技工作者的奉献、科教兴国以及人才强国战略。
【解析】
(1)政治方面,明清时期中国受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束缚;经济方面,中国长期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外文化交流;思想方面,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都阻碍科技发展,知识分子的思想受到严格控制。
(2)由材料二“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可知,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持赞同引进的态度。蒸汽机的传入使中国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交通运输的发展,如轮船、铁路的出现。
(3)据图片和所学知, 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成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可从党的领导、国家的政策支持、科技工作者的奉献、科教兴国以及人才强国战略等角度分析。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我国用40年时间,从时速还不到40公里的绿皮车,迈入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时代,目前我国高铁已经占到了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一。高速公路也实现了从无到有,13.64万公里总里程,排名世界第一。民航也有了大发展……
材料二(2018年)5月8日上午,全球首条智能轨道快运系统(以下简称“智轨”)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智轨”是一款由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新型轨道交通产品。…..车辆采用中车株洲所自主研发的“虚拟轨道跟随控制”技术,以车载传感器识别路面虚拟轨道,通过中央控制单元指令,精准控制列车在既定虛拟轨迹行驶。
材料三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中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集航空、高铁、城际铁路、地铁、高速公路于一体的综合枢纽,……是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2015年港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20亿元,是2010年的6倍,同比增长21%,年均增长4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30亿元,是2010年的11倍,同比增长25%。
(1) 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我国交通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6分)

(3)请你谈谈交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分)

【答案】
(1)变化:交通工具的种类及数量增加,交通工具的科技含量增加,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变化。
(2)改革开放的进行;党的正确领导;科技水平的提升;经济的发展;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改善交通条件;交通设施的改善等。
?(3)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
(1)本题考查我国交通领域的变化,要求具备材料分析概括的能力。依据两段材料反映的我国交通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交通运速度大幅度提升,我国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等;我国迈入高铁时代;高速公路总里程排名世界第一;民航也有了大发展;智能化的电力机车进入试运行阶段。据此从工具、数量、出行方式和科技影响等角度分析作答。
(2)本题考查我国交通领域变化的原因,要求具备材料分析理解与知识迁移的能力。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交通领域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可以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国家投入、党的领导和基础设施改善等角度归纳得出原因。
(3)本题考查交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求具备综合分析与学以致用的能力。依据材料反映的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对交通运输业的投入、发展变化等分析理解,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提升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