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0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诘难(jié) 效颦(pín) 拘泥(ní) 惟妙惟肖(xiào)
B.狡黠(xié) 契合(qì) 笼统(lǒng) 铢两悉称(chèn)
C.惆怅(chóu) 意蕴(yùn) 苟安(gǒu) 心旷神怡(yí)
D.渲染(xuàn) 桥堍(tù) 谚语(yàn) 文采藻饰(zǎo)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4分)
目不忍睹 金璧辉煌 浮光掠影 身临其境 闲情逸至
朝霞暮蔼 狂妄自大 高谈阔论 轻描淡写 富丽堂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B.人们看到,中方虽是被迫应战,但应对得有条不紊、胸有成竹,打出了一套反制的“组合拳”。
C.造假成本低、产业链完善、产业化程度高等因素,让流量造假信手拈来。
D.专家学者对网络流行语的批判性思考,显然不算吹毛求疵:在文化炒作成为产业链的现实语境下,防止恶俗语言习惯对汉语言文字的侵蚀,恐怕也是相关部门的责任所在。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回头来看看海鸥、潜水鸟、企鹅这些动物,它们苟安;怕事,只想躲避暴风雨。
B.著名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优美,听不见的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道理。
C.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D.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看一个人是否有德,不在于他懂得多少道德知识,能背出多少道德规范,而在于他能知荣知耻。
B.这部作品将个人成长置于宏大的时代背景中,彰显出江南制造局几代人的锐意进取与奉献精神。
C.网络购药方式省时又省力,但是在方便的同时,销售过程中的种种漏洞也威胁到患者自身。
D.据国家卫健委此前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近视人数超过4.5亿以上,其中近视高发年龄段为青少年阶段。
6.将下面的句子填入语段中的横线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雕刻塑像本来是无言的,也可以拿来说明无言之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②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
③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更注重含蓄不露。
④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
⑤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
⑥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
A.③④⑥①⑤② B.④⑥②①⑤③ C.③①⑤②④⑥ D.④ ①⑤③⑥②
7.走进名著。(7分)
(1)阅读下面的名著片段,回答问题。(5分)
严监生喉说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二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选段作者运用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从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对严监生进行刻画。严监生临死时念念不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件事充分体现了他的本性。
(2)下列有关名著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需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是吴敬梓。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B.《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
C.《水浒传》是以农民战争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描写农民战争的生动故事,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情,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歌颂了受压迫人民的反抗精神。
D.艾青的《光的赞歌》《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然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8.口语交际。(8分)
某校九年级(3)班计划于12月28日下午2点在班级举行一次以“逆境是否有利于成长”为主题的辩论会。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请你代表全班同学邀请语文老师张翔来做评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为正方和反方补上各自的理由。(4分)
正方观点:逆境有利于成长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方观点:逆境不利于成长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理解。(51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9~10题。(6分)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前四句,通过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四种意象,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黄昏秋景图。
B.“山映斜阳”四句由山映斜阳、水天相接、芳草萋萋,到“斜阳外”,由近及远,联想丰富。
C.“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说毫无例外,作者夜夜都有好梦相伴。
D.词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阔远之境、跌丽之景、深挚之情和谐统一。
10.“黯乡魂,追旅思”两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6题。(14分)
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⑤举进士:考中进士。(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轼从旁窃观(偷偷地) B.则能诵习其词(通晓)
C.则已私识之矣(认识) D.读之至流涕(眼泪)
1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鲁人石守道作/以念拥覆 (《送东阳马生序》)
B.童子何用知之/呼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
C.既葬,而墓碑出/云归而岩穴瞑 (《醉翁亭记》)
D.且日/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1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总角”“加冠”“豆蔻”三个表示年龄称谓的词是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B.范仲淹,谥号“文正”,所以《范文正公文集》是用范仲淹的谥号来命名的。
C.乡校指设在乡里的学校。除了教育学生,它也是乡人聚集的文化场所。
D.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的人。
14.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限2处)(2分)
问 先 生 以 所 颂 十 一 人 者 何 人 也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简要说说你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17~21题。(14分)
简单成就非凡
逢锦科
①爱因斯坦当年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年薪为一万六千美元,他主动要求减至三千美元,人们大惑不解。他解释说:“每件多余的财产,都是人生的绊脚石;唯有简单的生活,才能给我以创造的原动力!”“简单的生活,无论对身体还是精神,都大有裨益。”爱因斯坦在弥留之际立下遗嘱:不发讣告,不搞葬礼,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这样,什么名誉、地位,统统都与他无关。可是,又有谁不承认他的盖世贡献、非凡成就呢!
②古人云:“大道至简。”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简单”一些,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价值取向,也是一种人生智慧,可以成就非凡的事业、非凡的人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是心灵的简单,可以成就良好的心态。身处一个行色匆匆、变动不居的时代,面对浮躁、功利、奢华、喧嚣,有的人思虑重重,坐卧不宁;有的人左顾右盼,瞻前顾后;有的人工于算计,患得患失;有的人追名逐利,得陇望蜀。原因就是欲望太多、想得太复杂。庄子说:“其耆(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嗜好和欲望太重的人,他们的心智必然被堵塞得满满的。如此,对人生的领悟力就必然很浅了,就很难时刻保持睿智清醒的头脑。只有净除所有尘滓杂念,使心态始终保持从容达观,才能悟大道、辨是非、明真理,生出智慧,进入清澈澄明的境界,从而时刻保持思想上的想像力、创造力。
④“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是处世的简单,可以成就淡泊练达的品格。人是社会的人,是有血有肉的高级动物,不可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能做到简单处世,是不容易的。有一段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这告诉我们,简单是一种经历人生磨难后的大彻大悟,是领略了人生峰回路转后的轻松快意,是剔除一切烦恼而海纳百川的智慧,唯此才能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⑤“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是对待名利的简单。人生在世,美貌、权力、财富、名誉都不过是过眼烟云,越是刻意追求反而越会为其所累,迷失自己,正所谓“心底无私,寝室安香;追逐名利,终日惊惶”,很难有所作为。相反,简单则是厚积薄发的干事之力、成事之道。自古以来大凡极致简约者,从来不是玩世不恭、随波逐流的平庸无能之辈,而是为理想和事业孜孜以求者。司马迁忍辱负重,默默砥砺,终成《史记》这部不朽巨著。 今天,我们在兰考看到泡桐造福百姓的时候,在大亮山看到森林覆盖荒山的时候,就知道焦裕禄、杨善洲的不简单了!所以说,善养简约之品,必能排除干扰,心无旁骛干事业,“咬定青山不放松”,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以入世的精神做事,成就不凡的人生。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①段列举爱因斯坦当年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主动要求减少年薪以及弥留之际立下遗嘱的事例,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③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④段画线句中的“此”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根据你的积累,给第⑤段横线处补写一个事实论据。(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22~25题。(17分)
别做被剪掉的树枝
朱泾喜欢弹钢琴。而且,他知道谁钢琴弹得好,就是王老师。母亲说,王老师的钢琴连妈妈也比不上。
朱泾不信地问:“真的?”
母亲点点头。母亲告诉他,跟着王老师血钢琴,一定要认真啊。他点着头,为了能跟随王老师学习,母亲专门带着他去拜访王老师,还给王老师弹奏了一曲钢琴曲《今夜月光如水》。
那是妈妈最擅长的曲子,他小小就开始弹的。
王老师眯着眼,坐在椅子上,一只手轻轻在椅子扶手上打着节拍,结束,睁开眼道:“好啊,孺子可教。”
妈妈听了,一脸的惊喜,忙让他喊老师,给老师鞠躬。
就这样,他成了王老师的弟子。
他想,跟着这样的名师,一定能学出高超的技巧。两个月后,市少年宫就要举行的琴比赛了,他希望,到时自己能一举夺冠。
每天,他都跟着王老师学两个小时的钢琴。
王老师教钢琴很认真,首先要洗净手,也让朱泾洗净手。他告诉朱泾,弹钢琴时,要聚精会神,不要想别的事,一门心事放在手指上。
朱泾听了,连连点点头。这些,母亲都说过的,他懂。
王老师满意地点着头,让他将《今夜月光如水》再弹一遍。他坐在钢琴前,手指翻飞,如蝴蝶一样,一缕琴音飒飒而出,飘荡满室。
弹罢,他望着王老师,心想,王老师一定会夸奖他的。可是,王老师并没有,而是告诉他,他在穿指时,手指还有些不够自然。他想,怎么会啊,自己刚才的曲子很流畅的,和母亲的几乎不相上下了:母亲可是全市有名的钢琴家。
王老师坐下,屏声静气,三指一点,一滴音符滴落,如一滴圆润的露珠,划着五彩光线落下,仿佛就落在朱泾的面前。接着,五指翻飞,来去如风,却又丝毫不乱,一颗颗音符跳跃而出,如一声声鸟鸣滴在树叶上,如一粒粒冰珠落在玉盘中。其中,没有凝滞,没有艰涩,有的是轻云流水,风行水面。
最后,王老师双手高高抬起,一切都静止了。
朱泾站在那儿,他有些怀疑,这是自己弹的那支曲子吗?他想,一定是王老师改编了的,加入了自己的指法和领悟。
王老师笑笑,告诉他,他将来指法娴熟,领悟渐深,也会弹出这样效果的。
王老师说,就用《今夜月光如水》做为训练指法的曲子,什么时候练得和自己的一样了,再练别的曲子。
他急了,他来是学习王老师的经典钢琴曲《芭蕉雨声》的,他想到时候凭借此曲,夺取冠军的。
王老师摇头,告诉他,按照自己要求训练。
无奈,他每天训练着那支《今夜月光如水》。窗前,花儿凋谢,芭蕉叶已经展开,映绿室内,可他一直没有学到那支《芭蕉雨声》。
那天,他求王老师,教自己《芭蕉雨声》吧。
王老师不说话,正面对着一棵金桔树。金桔树不大,也就酒杯粗,绿色的叶子如碧玉雕琢,甚至叶脉都沁入绿色。叶面上,散发着淡淡的香味。金桔树的一根树枝,直直标上去,肥嫩粗壮,已经远远超过其它树枝。
王老师叹息一声,拿把剪刀,咔嚓一声,剪掉了这根树枝。他大惊,询问原因,王老师告诉他,这样的树枝,使劲地长,养分都被树枝吸跑,只会长高,不会结果。
他站在那儿,一言不发。
王老师拿了那根枝条看看,摇摇头:“做任何事情,别追求速度。”
他轻轻点点头。
那次市里的竞赛,他没参加,他觉得自己不够格。他坐在窗下,面对窗外芭蕉,一天天连着琴,春雨飘飞,秋阳朗照,从未间断。十五岁那年,市里再次举行钢琴赛。他去了,他一曲《芭蕉雨声》,轰动全场。评委们一直认为,他弹奏此曲技巧、指法,已经不亚于自己的老师。
只有他知道,自己能有今天,是王老师一句话润泽的结果。
他还知道,母亲也是王老师学生,鉴于他求快心理,母亲无奈,将他托付给自己的老师指导。王老师于是弄了棵金桔,想出这么个方法。
22.根据文章内容,把下列故事情节补充完整。(4分)
开端:朱泾随母亲拜访王老师,并弹奏了一曲《今夜月光如水》,得到王老师称赞,从而成为王老师的学生。
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局:十五岁那年,朱泾参加市里举行的钢琴比赛,以一曲《芭蕉雨声》,轰动全场,并明白成绩的取得是王老师一句话润泽的结果。
23.母亲是全市有名的钢琴家,可为什么直到文末才交代母亲也是王老师的学生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品味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妈妈听了,一脸的惊喜,忙让他喊老师,给老师鞠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橘树的一根树枝,直直翘上去,肥嫩粗壮,已经远远超过其他树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小说以《别做被剪掉的树枝》为题有何深刻含义?(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40分)
26.请以《谈谈我的写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3)字数不少于600字。
100
200
100
200
第四单元参考答案
1.C(A.“泥”应读“nì”;B.“黠”应读“xiá”;D.“谚”应读“yàn”)
2.金碧辉煌 闲情逸致 朝霞暮霭 富丽堂皇
3.C(“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热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4.A(“苟安”“怕事”之间用“逗号”)
5.B(A.两面对一面,可以在“知荣知耻”前加上“否”;C.成分残缺,可在句木加上“的安全”;D.语义重复,可以将“超过”或者“以上”删除)
6.A
7.(1)夸张 动作 神态 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 吝啬
(2)D(《光的赞歌》应该为《向太阳》)
8.(1)示例:张老师;您好!我们班计划于12月28日下午2点在班级举行一次以“逆境是否有利于成长”为主题的辩论会。想邀请您担任评委,可以吗?
(2)略。
9.C(说“除非”,足见只有这个,别无他计。言外之意是说,好梦做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
10.直抒胸脑。抒发了作者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11.C(记住)
12.C(A.介词,拿/介词,用;B.代词,代指先生所说的那十一个人/代词,代指“他”;C.连词,表顺承关系;D.连词,并且/副词,将近)
13.A(顺序应为“总角”“豆蔻”“加冠”)
14.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15.先生对苏轼说的话感到惊奇,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苏轼。
16.钦发佩,仰慕。从他读范仲淹墓碑“至流涕”和对自己不能认识范仲淹十分遗憾等可以看出。
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苏轼正是十二三岁的年龄,进入乡下的私塾学习。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私垫里的老师看。苏软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苏轼问先生其中赞颂的那个人都是谁。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苏轼说:“他们是神仙吗?(如果他们是神仙),(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对苏轼说的话感到惊奇,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苏轼,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苏轼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褚二年,苏轼中了进士,到了京城,正赶上范仲淹逝世。(范仲淹)被安葬之后,墓碑立好,苏轼读碑文以至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已经十五年了,却没有见到他一面,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
17.简单成就非凡。
18.①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简单成就非凡;②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9.引用论证。引用庄子的话,从反面证明了“心灵的简单,可以成就良好的心态”的观点,增强了论述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20.简单是一种经历人生磨难后的大彻大悟,是领略了人生峰回路转后的轻松快意,是剔除一切烦恼而海纳百川的智慧。
21.示例:作家孙犁曾经烽火戎马,从不居功自傲,而是淡然自处著文章,领自然清丽的荷花淀派之风骚。
22.王老师教朱泾钢琴很认真,并亲自给他示范钢琴曲《今夜月光如水》,可朱泾急着要学习经典钢琴曲《芭蕉雨声》。王老师拿了把剪刀,剪掉了金橘树的一根树枝,朱泾明白了王老师的良苦用心后,坐在窗下,面对窗外芭蕉,刻苦弹琴。
23.衬托出王老师教钢琴水平的高超,从而使王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丰满。
24.(1)“惊喜”生动地写出母亲见儿子弹的曲子得到王老师的称赞时又惊又喜的神态。
(2)“翘上去”生动地写出了金橘树的一根树枝快速向上生长的动态,为下文王老师剪去这根树枝、告诉王泾做任何事别追求速度一事作铺垫。
25.标题《别做被剪掉的树枝》中“被剪掉的树枝”指金橘树的一根树枝,因为直直翘上去,肥嫩粗壮,已经远远超过其他树枝而被王老师剪去。王老师这样做的用意是告诉自己的学生王泾学钢琴千万不要像被剪掉的树枝一样,一味地追求生长速度的道理。
26.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