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探索宇宙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
教学目标
1.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信息途径获得的关于宇宙、探测工具、航天大事记的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
2.乐于合作与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了解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历史,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了解到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和所付出的艰辛,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类是怎么探索宇宙的。
2.航天器是如何进入太空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录像资料、文字资料,并将其整合成网络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茫茫的宇宙浩瀚而神秘,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人们便对它充满着无限的遐想:宇宙从哪儿来?它到底有多大?并为此不断地对宇宙进行探索和研究,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出示课题)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一)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
1.谈话: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看到一些自然现象,由于无法解释常常通过编传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对宇宙的迫切了解与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
2.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讲解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嫦娥偷药奔月、夸父持杖逐日。
3.讨论:通过神话故事我们了解到,在没有先进观测仪器远古时代,人类是怎样认识和观察宇宙的?
4.小结:古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主要靠肉眼来观察的,并常常为一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编纂神话寄托理想。
【通过神话故事,使学生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工具是简单的,收获也是较少的,也为后面讲解先进的观测工具做铺垫,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帮助。】
(二)了解宇宙探测工具的发展。
1.谈话:人类最早观测宇宙的工具是望远镜,关于望远镜你有哪些了解?
2.借助多媒体介绍望远镜:
(1).折射望远镜:最早的天文望远镜是折射望远镜,是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在1607年发明的。他用这架望远镜观察到了月球上的环形山以及木星的4颗卫星。
(2).反射望远镜:1672年牛顿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能更清晰的观测到比较暗的天体。
(3).射电望远镜:好比是天文学家的“顺风耳”,随着地球的运动,望远镜扫射天空,接受天体发来的无线电波,天文学家就是通过它捕捉来自宇宙的各种信息的。
(4).空间望远镜:自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以来,全国先后发射了数以百计的人造卫星及宇宙飞行器用于天文观测。著名的哈勃望远镜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空间望远镜,人们把它的诞生看成是天文学走向空间时代的一座里程碑。
3.讨论:了解了这么多的望远镜,你认为望远镜是怎样帮助天文学家提高探索宇宙的能力的?科学技术是怎样影响望远镜的发展的?
学生讨论交流。
【组织学生介绍交流不同类型的望远镜及其发展,并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使学生大胆发言,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了解其他观测工具。
在地球上用望远镜观察宇宙,获得信息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到太空中观测,才能获得更多的有关宇宙天体的信息,因此人类向太空中发射了许多宇宙探测器。你们已经查阅了很多的资料,现在各小组把自己的资料,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整理资料并交流。
讨论:你还知道哪些人类探测宇宙的工具?它们都有什么用途?你认为探测宇宙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材料。
【资料的交流和补充,可以有效的弥补学生思维的单一性。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多种渠道进行搜集资料,了解先进的探测工具。】
三、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谈话: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充满了幻想,向往着飞向太空。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就,你知道我国人们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吗?
学生自由说。
师课件出示相应图片。(如神州系列飞船的发射、杨利伟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返回,翟志刚太空行走、嫦娥登月计划、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
讨论:这些成就的取得对中国航天事业意味着什么呢?
学生讨论交流。
2.总结:随着人类对宇宙的探测工具的不断改进,现在我们不仅能在地球上研究宇宙,还可以利用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星际探测器等手段进入到宇宙空间,向宇宙的深处进军探索,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而努力吧!
【介绍了解我国探索宇宙所取得的成就,使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成绩及发展现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为我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的坚定信念。】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 讨论:人类对宇宙的探测有何意义?
学生自由谈想法。
2.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各种有关宇宙和人类探索宇宙方面的资料。
【板书设计】:
22、探 索 宇 宙
古代—— 眼 睛 地月系
望 远 镜 太阳系
现代——
射电望远镜 银河系
宇宙飞船 河外星系
航天飞机 无限宇宙
星际探测器
未来—— ? ?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探索宇宙》这节课,我利用图片与录像资料进行教学,不仅让学生接触到的知识面更加宽广,而且更加的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比让学生阅读资料、汇报、讨论,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更吸引人。这节课给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原则。
我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只起到主导作用,既不包办,也不能不闻不问,使小组活动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达到预定的目标。同时与学生间的谈话努力营造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氛围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学习的情绪更加高昂。
二是课堂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但教师不应是个旁观者。
教师对整个活动应予以指导,给与适当调控。在活动前,教师应讲解活动注意事项,提出研究问题;活动中,教师应作为一名参与者进入学生的活动里,而且要了解各组学生的活动进程;活动后,教师应组织学生有秩序的讨论总结。总之,教师既不能占据课堂,又不能成为课堂上的摆设。
三是提供给学生空间想象的支架。
本课的教学,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对空间的想象和理解,学生是有较大困难的。这就需要老师借助具体的实物材料、图片、多媒体课件、动画等手段,在学生理解出现困难时,及时提供思维的支架,帮助学生逐步完成空间概念的建构。
四是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学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时,我重点介绍了中国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并通过大量文字、图片、视频让学生重温“神舟五号”“神舟六号” “神舟七号—— 中国首次实现宇航员太空行走”等事件对学生进行
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此次教学,让并展望未来,了解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实现中华民族的登月梦想!
2.使用建议。
本课内容在一课时内完成,显得量太大,因而教学环节上该展开的讨论显得仓促。可设计成两个课时,留下足够的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学得尽致,教师教得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