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22 10:1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同步检测题及答案解析
一、字词书写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风雪zài(_______)途 农yàn(_______)
连 qiáo(_______) 短cù(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次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而复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动作轻快的样子。
(5)__________: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著名的________学家和________学家。本文是一篇________文。
二、选择题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足球的发展壮大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B.《奔跑吧兄弟》这个栏目办得惟妙惟肖,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C.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邓稼先作为一个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优秀物理学家,在公开场合便销声匿迹了。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市场经济,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全新的事物。
B.对于我们来说,市场经济是个全新的事物。
C.我们对于市场经济来说,是个全新的事物。
D.市场经济是个全新的事物,对于我们来说。
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据推算,我国种大豆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 ②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 ③古代把大豆叫做“菽”,秦汉以后逐渐用“豆”字代替“菽”字。 ④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大豆的残留印痕。 ⑤许多古书中也有关于大豆的记载。⑥也是世界上栽培大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A.②⑥④⑤③① B.①③⑤④②⑥ C.②⑥⑤③④① D.①⑤③④②⑥
7.《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8.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9.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  )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10.本课的说明极有条理性,其逻辑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候现象的成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物候现象的特征——研究意义
B.物候现象的特征——决定的因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决定意义
C.物候现象的特征——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决定因素——研究意义
D.大自然的现象——物候现象的特征——物候现象的成因——研究意义
三、综合性学习
11.本学期各班都开展了“气象物候”专题研究活动,试根据掌握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A.“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B.“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了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只比北京早10天。”(《大自然的语言》)
(2)【搜集资料】“云是天气的招牌”,请你写出不少于2个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3)【应对气候】小华看了气候变暖的报道,忧虑地说:“这样下去可不得了,但我们普通群众也无能为力啊!”其实,作为普通群众,同样能够为应对气候变化作贡献,你准备怎样劝说小华呢?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 满
①小满节气,在每年5月20日至22日之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②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③农谚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说法。此时,小麦度过一冬的休眠期后,经过返青拔节,抽穗开花,亟须熏风暖熟,虽然仍是一片青绿,但有着一股蓄势待发的劲头。麦穗已经抽齐,麦粒鼓着腮帮一般,泛出一层透明的绿色。等到这晶莹的嫩绿变为黄绿,麦子也即将成熟了。农谚又云“小满未满,还有危险”。小麦成长的最后阶段灌浆期十分关键,籽粒才刚刚盈实,若碰到灾难天气或病虫害,麦粒未经过充分的乳熟期,小麦的品质便会大大减弱。
④在南方地区,小满还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反映了这时南方降雨增多的气候特点。确实,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⑤此时,南方的早稻早已抽穗,农人除了给早稻增肥,还要忙着栽插中稻。“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农人们将培育好的秧苗按间隔,齐整地栽插在地里。若是高度机械化的地区,就采取机器种植了。但最重要的,是“水”。若小满雨水不丰,稻田田坎干裂,就无法栽插水稻;若雨水过丰,栽插好的稻苗便经不住大雨的袭击,秧苗轻则东倒西歪,重则被雨滴打伤。南方的小满节气,充满了对水的期许。
⑥小满,是麦子的秋,是水稻的夏。
⑦按中国传统科学理论,四月小满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节,也是最潮湿闷热的时节。这时万物生长最为繁茂,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最旺盛。正因为如此,人体在小满时消耗的营养物质最多,所以需要及时补充,才能使身体、五脏六腑不至于有所伤耗。这时,可以多吃一些清热、暖胃、温补的食品。因为空气潮湿,小满节气也是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的高发期,人们要预防湿邪入侵,多吃一些有化湿通淤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等,忌食辛辣甘肥、生湿助湿的食物。
12.本文围绕“小满”这一节气,说明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13.文章多处引用农谚进行说明,请概括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14.本文运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15.科学性是说明文的生命。请结合下面语句中的加点词语作简要分析。
(1)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2)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16.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请从你知道的节气中任选—个加以介绍。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载 谚 翘 促
2. (1)依次。 (2)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3)转了—圈又一圈,不断循环;周期性的重复开始。 (4)翩然 (5)载途
【解析】考查根据词义写出词语或者解释词语意思的能力。答此题,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对词语含义的把握。注意对词语的整体意义的理解和记忆。根据词语含义去推断应是哪个词语。
3. 竺可桢 气象 地理 说明
4.B
【解析】试题分析:B. 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不能用于形容栏目。A.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C. 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D. 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
5.C
【解析】试题分析:C主客倒置。改为:市场经济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全新的事物。
6.D
【解析】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这组句子, 首先找出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过渡句等,然后把根据语句的连贯、得体、准确等去排序。因此,本题可以这样排序:②⑥④⑤③①
7.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C项的表述是错误的,“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点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其它可以形象地点出说明对象的题目也是可以的,与文章是否改写没有关系。
8.B
【解析】试题分析:B“后者”是指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前者”是指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9.C
【解析】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说明不同地区苹果开花时间不同。)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通过不同时间的比较,说明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在慢慢变化。)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通过比较说明纬度差异。)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说明高下不同。)
10.D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相关知识。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认知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根据课文内容就可以找出正确的答案为D项,从现象分析原因,再指出研究意义。
11.(1)A句反映了物候现象与纬度、海拔(地势高下)有关系。B句反映了物候与纬度有关系。(2)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虹轰隆西虹雨;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3)小华,只要我们从自我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我们普通群众同样可以为应对气候变化出力。比如出门多骑自行车,少开摩托车;随手关灯、关电视;夏天少开空调;家里栽养绿色植物;购物多用竹制或环保菜篮、少用塑料购物袋等等,我们一起努力吧。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物候的理解与掌握。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一个纬度,二是经度,三是高下,四是古今。A句反映了物候现象与纬度、海拔有关系;B句反映了物候与纬度有关系。(2)本题考查学生日积月累的情况,并会根据题目的要求写句子。学生平时要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对成语、谚语、俗语、名言、诗句等分门别类整理、积累,并加强记忆,这对语文学习很重要。(3)这是一道典型的劝告类口语交际题,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第一要在准确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吐露心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文明得体;第二要符合语体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口语还是使用书面语。
12.①小满的时间;②小满的含义;③小满时农作物的生长特点;④小满时的气候特点;⑤人们饮食的注意事项。
13.文章多处引用农谚说明了小满节气的含义和农作物生长的特点,生动形象,有说服力。
14.逻辑顺序。
15.(1)准确地说明了今年小满节气到来的时间。(2)“渐次”是“逐渐”的意思,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逐渐进入夏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6.示例: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解析】
1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时可以抓住每段的中心句进行概括。如第1段写的是小满的时间;第2段写的是小满的含义;第3段写的是小满时农作物的生长特点;第4段写的是小满时的气候特点;第5段写的是人们饮食的注意事项。层次非常清晰。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等。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特征,然后结合文段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最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说明顺序的能力。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通常使用逻辑顺序。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这一特点来分析。“5月20日22时36分”属于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今年小满节气到来的时间。“渐次”是“逐渐”的意思,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逐渐进入夏季。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词语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16.试题分析:考查对我国历法文化的理解和把握。首先根据自己掌握的节气知识,选定一个节气,然后说明此节气的意义即可。例: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中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