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太阳家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太阳家族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2-22 09:0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太阳家族
教学内容: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根据相关信息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太阳家族模型;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适当的方式交流信息、展示研究过程和结果。
2.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究与发现其中奥秘的欲望;能关注科技的发展,体会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在不断完善中的。
3.能通过阅读、观察、讨论等方式探究太阳系的组成及其特点,知道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了解八大行星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能按顺序记忆八大行星的名称,认识太阳系的组成,并对各成员有一定的了解。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课件材料。
学生准备:橡皮泥、图画纸、卡纸、剪刀、彩笔、圆规、各种大小不同的球。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听说过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播放动画片嫦娥奔月、夸父逐日)
看完这些神话故事,你对于地球、太阳、月亮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
学生讨论后交流。
引入:看来星空中还隐藏着许多的秘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太阳家族,了解它的神秘与浩瀚。
板书:太阳家族
【设计意图】通过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神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有关太阳家族的问题,从而更好的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 、自主探究,与汇报交流。
1.交流资料,初步认知。
出示太阳家族图片。
谈话:同学们,这就是我们庞大的太阳系,课前我们对《太阳家族》这一课作了大量、充分的资料搜集,了解到了许多关于太阳家族的知识,你能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请大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搜集的资料找出太阳家族的成员,并且了解一下它们的特点?。
学生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交流,课件出示以下问题。在重点解决下列问题的基础上,再交流其他有关太阳家族的材料:
(1)太阳有什么特点?
(2)在太阳周围的几颗星有什么共同特点?
(3)卫星是怎么样运动的?地球的卫星是谁?
(4)关于彗星你们了解什么?
(5)小行星它主要分布在哪里?
(6)太阳家族还有其他哪些成员?
【预设】生1:太阳是一个炙热的球体,它能自己发光、发热是恒星,而且是这个家族中唯一的恒星。
生2: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35万颗小行星组成的小行星带。
生3:围绕太阳运行的叫行星。
生4:太阳系内有难以计数的流星体,当流星体进入行星或卫星的大气层就成为流星。
生5:太阳系中还有大量的气体尘埃,这些都是太阳家族的成员。
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在太阳家族中有一颗恒星、八颗行星、还有60多颗卫星、不计其数的彗星和流星体等很多成员。太阳是这个家族中唯一的一颗恒星,它的质量占太阳家族总质量的99.8%,这么大的质量吸引着它周围的其他成员围绕着自己运转,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太阳系。
【设计意图】课前自主搜集有关太阳家族的资料和图片是探究学习的一种方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相互交流获取的信息资料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引领学生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发言和展示个性的机会。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相互交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谈话:在太阳系中除了太阳这颗恒星,最重要的成员就是行星了,地球就是八大行星中的一颗,下面我们就重点来研究行星。(出示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图片)说一说,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互动交流时,可以按照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进行交流,结合搜集的材料从行星的名称、体积的大小、运行轨道以及形状等方面阐述。
【预设】生1:我们研究了八大行星的卫星。发现水星和金星都没有卫星,木星的卫星最多。
生2:我们重点研究了土星,土星主要是由气体组成的,很大,但很轻;土星还有一个美丽的光环。
生3:水星离太阳最近,昼夜温度相差600多度。是太阳系运动最快的行星,88天就能绕太阳转一圈。
生4:金星在八大行星中最亮。“太白金星”、“启明星”都是它的昵称。自转方向与其他行星相反,有厚厚的大气层,表面温度很高。
生5:火星,有一身红色的外衣,但是表面空气稀薄,非常干燥,温度低,人类的探测器已到达其表面,有好多秘密等待大家来发现。
生6:木星是太阳家族的老大,被誉为“行星之王”。大红斑是最重要的标志。
生7:天王星是一个有点另类的行星,自转方向也和大家相反。绕太阳一周大约需要84个地球年。
生8:海王星离太阳最远,和天王星又被称为“远日行星”。身着蓝色外衣,外表冷漠,内心却热情似火,科学家们发现,海王星释放出的热量是它吸收的太阳热的两倍多。
小结:刚才同学们从图中了解到了有关八大行星的名称、大小,排列顺序等方面的信息。除此以外,谁还想把你熟悉的行星介绍给大家。(随机出示图片,并补充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交流,使学生对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体积大小等方面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对熟悉的行星进行介绍,使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八大行星的有关知识,为后面制作太阳系模型作好铺垫。
3.制作模型 ,整体感知。
(1)分析指导。
谈话:这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和大小各有不同,同学们请看这张表格,(课件)这是目前科学家测定的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直径的对比数据。请认真阅读表格中的每一个字。
出示表格指导分析。
首先看第一行,从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这一组数据中,你能了解到什么?
地球为“1”表示什么意思?那么火星的1.52表示什么?海王星的30.06又表示什么?
请用这样的方法来分析这组数据。
谈话:同学们从图中获取了这么多的信息,现在你们能根据这幅图提供的信息做一个太阳系的模型吗?(此处停两秒)看来有些难度,那老师给你们一点提示:想想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了橡皮泥。老师这里还给大家准备了塑料小球、铁丝、铁剪、吸管、大头针、模型支架等。根据这些材料,小组讨论一下,看能不能利用它们设计出你们自己的方案。
学生在设计方案时,给与提示。
做轨道时注意轨道间的距离要按照比例。
做八大行星模型时注意区分颜色和大小。
小组成员间注意分工合作。
使用小刀和大头针时注意安全。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有效地分析数据、获取信息、解决问题,使模型制作更准确并能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对太阳系主要成员的认知。制作模型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复制。动手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2)活动制作。
谈话:请你根据太阳与各个行星的大小,按比例缩小捏成橡皮泥模型(或其他形式),然后在小组内举起模型,按照太阳与八大行星的距离按比例缩小。最后演示八大行星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的。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提示:在制作时一定要准确的体现出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体积的大小以及与太阳的距离。
(3)总结评价。
①指导学生对行星的排列顺序、体积的大小以及与太阳距离进行自评和互评。
②刚才各个小组齐心协力完成了模型的制作,大家能按顺序准确将八大行星排列起来,也基本上能反映出行星的大小。
小结:我们把太阳系的主要成员缩小为十亿分之一,制作了一个模型,(播放视频资料)仍需要这么长的距离。虽然这只是一个相对距离的体现,但是由此可以看出太阳系是多么的庞大。
【设计意图】通过建立模型的活动,加强学生对有关宇宙的感知和理解力。使学生体会到宇宙中的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谈话:我们刚才交流学习了八大行星,并制作了太阳家族模型图。看来同学们的收获很多。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同学们,在2006年8月以前,人们认为太阳系中有九大行星,这是怎么回事呢?有谁知道?
学生交流学习行星定义。“行星定义”这件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行星的标准在2006年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有所更改,必须要绕日运行,还要是近球形状,轨道清空。由于冥王星轨道与海王星相交,根据这些条件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板书:行星)
教师补充:远在道光年间,美国传教士就有“五星”之说,即金木水火土。随着科学不断发展,人们又认为太阳系有九大行星。2006年,联合国天文学联合会对行星进行定以后,太阳系由九大行星变为了八大行星。这些事情说明,科学是在不断进步的,而且人们也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我们还会有更多更深的认识。
四、拓展应用,巩固提高。
1.拓展延伸:通过刚才的交流与模型制作,我们对太阳系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在这个家族中目前已知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只有地球,但是有的天文学家认为在整个可见宇宙空间中大约有700万亿亿颗恒星。那么,我们能否大胆地想象一下,在这么多的恒星星系中,有没有类似地球的星球?在这些星球上是否也会有生命存在呢?请大家搜集有关资料,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2.展望总结:为了探索更多的宇宙奥秘,越来越多的人造卫星、空间望远镜、火星探测器、国际空间站进入太阳系空间,不断的拓宽着我们探索太空的视野。希望同学们能够随时关注科技的最新发展,继续探索神秘的宇宙!
【设计意图】拓展活动“让我们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彗星的彗尾是怎样形成的。”有所修改,这样做因为通过目前只有地球有人类生存这一现象的了解与解释,激发学生对地球以外、太阳系以外的广阔宇宙空间的兴趣,为后面学习未来家园做引领与铺垫。
板书设计
20.太阳家族
太阳系——恒星:太阳
——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卫星:如月亮
——彗星:如哈雷彗星
——流星体:不计其数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太阳家族》一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起始课,本课的教学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通过搜集的资料,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与探究,从而提高了学生查阅、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设计上努力体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教学理念,做到了以下几点:
(1)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基础。
对于太阳系的组成,有的学生已经知道八大行星,有的还知道它们离太阳的远近排列顺序。教学时应重视这些信息,不要将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应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因此,教学中对于学生已知的内容就不再强调,对于学生知之甚少或有疑问的,教师再进行补充说明。比如,冥王星为什么被降为矮行星,还有多少矮行星?这是学生感兴趣的,可以激发学生课外搜索相关信息的兴趣。
(2)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探究氛围,学生自主探究味很浓。
探究前,我设置了探究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去浏览,所以本课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始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收集大量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本课的相关知识,还掌握了大量的课外资料,使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大大增加,并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在探究“八大行星”时,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适时给予点拨,学生在课件的演示过程中,归纳、总结,并最终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汇报资料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3)将枯燥的科学知识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提升了学生的认知兴趣。
探究手段灵活、有感染力,课件制作直观,能使教学难点分解,学生更容易掌握太阳系离我们较遥远,大多数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少接触相关的知识,所以,单凭课堂上有老师单纯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但是有了课件的使用,一切就不同了,学生可以直观看到遥远的太空,走进太阳系,用以往不曾有过的视角去审视茫茫宇宙。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难以弄懂的知识,一下子就被学生认识了。
2.使用建议。
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例如本节课所学内容太阳家族对于学生来说就比较陌生,加上第一次接触宇宙方面的知识,学生想知道想探究的问题更是特别的多。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