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回延安》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回延安》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22 10:1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同步检测题及答案解析
一、字词书写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一盏(_______)  登时(_____)   糜子(_____)
油馍(______) 脑畔(______) 眼眶(_______)
二、选择题
2.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上下几千年,知名的书法家很多,但谁也不能否认,王羲之不是继往开来的宗师。
B.琴棋书画,博大精深,玄妙无穷。它在纵横线条中凝聚哲思,于黑白方圆中演绎热情。
C.虽然好天气让百姓的菜篮子轻松了,却让不少蔬菜批发商、商户和菜农发了愁。
D.当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过没试过的生活,每天只是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干着80岁都能做的事情,那么你要青春有什么用!
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们已经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
②古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尊古训”,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
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是古今家风的一种生动的诠释。
④家风就是家庭的门风,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
⑤而今父母懂规矩,知书达理,有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后人自会获得很好的熏陶。
A.④②⑤③① B.④①②⑤③ C.④③①②⑤ D.④①③②⑤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聊起最近读什么书或喜欢什么作品时,很少有人提到《聊斋志异》《红楼梦》《骆驼祥子》等文学经典,这种现象确实令人担忧。
B.是天气比往年热呢?还是自己的身体虚呢?这么一想,他忽然不那么昏昏沉沉的了,心中仿佛凉了一下。
C.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D.近来,“共享经济”的概念大热,单车、汽车、充电宝等都打着共享的旗号在运营。共享设施如何配置?执法部门又该如何管理呢?
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以诗人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分为五个部分: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赞延安、祝延安。
B.“一头扑在亲人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的无比激动的心情,可以从一个“扑”字看出来。
C.诗人描绘团聚场面时,突出了带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事物,如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窑洞、白窗纸、红窗花等等,烘托了热闹的气氛。
D.“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排比,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披彩虹”“迎春风”“换新衣”是拟人手法,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6.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
B.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 看!(夸张)
C.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借代)
D.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三、综合性学习
7.学习《回延安》这首诗后,班级拟开展一次以“继承 前辈遗志,感受延安精神”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是主持人,请再设计两项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一:开展“感受延安精神”的诗歌朗诵会
活动形式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形式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继承前辈遗志,感受延安精神”?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
又见南山   
李汉荣
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山里的月是我儿时看见 的最慈祥的脸(仅次于外婆) ,山里春天早晨的风是最柔软的手(仅次于母亲) ,山的身影是 多么高大啊(仅次于毛主席) ,让我无限痴迷,无限崇敬。我读第一本书的时候,入迷得像 在做梦,每一个字都那么神奇,它们不声不响非人非物,但它们却能说出许多意思,这真是 太有意思了。忽然书页暗下来,抬起头,才看见,山一直围在我的四周,山也在看书?其实 它们站在书的外面,抿着嘴像要说什么话,却不说,一直不说。山要是把一句话说出来,要 么很好玩,要么很可怕,天底下的话都不用再说了。但是山不说一句话,不说就不说吧,多 少年多少年都不说,就是为了让人去说各种各样的话。我隐约觉得山是很有涵养的,像我外 爷,外爷是个中医,很少说话,他说,我开的药就是我要说的话。
后来,我逃跑般地离开了山。也许山还记得我对它的埋怨:闭塞、贫困、愚昧,挡住 了我的视线,使我看不见人生的莽原和思想的大海。
辗转这么多年,从一本书走进另一本书,我像书签一样浏览了许多语言;从一座城搬 进另一座城,我像钥匙一样认识了许多锁子;从一栋楼爬上另一栋楼,我像门牌一样背诵了 许多号码。然而,走出书,走出城,走下楼,我发现我什么也没有,尽管有时感到自己似乎 拥有了很多,学问呀,知识呀,信息呀,成就呀,名声呀,职称呀,职务呀,电脑呀,银行 账户呀,股票呀,老婆呀,儿子呀,房子呀,车子呀,哥儿们呀,见闻呀,已经到来的金色 中年呀,可以预见的安详晚年呀,无疾而终的圆满落日呀……
可是,闭起眼睛一想,又真正觉得空荡荡的,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苍白的天花板, 感到一种迫人的虚。
城市只是一个投寄信件的邮箱,而我只是一个寄信人或收信人。寄完信或读完信,我 就走了, 而邮箱还挂在那里。 说到底, 人也是一封信, 城市在我们身上盖满各种各样的邮戳, 却找不到投寄的地方。
⑥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身上邮戳重叠着邮戳, 地址重叠着地址, 日期重叠着日 期,但是这封信却无处投递,就这样在模糊的邮路飘来荡去,直至失踪?
这时候我已经回到当年的小城。这时候我忽然看见我早年逃离的山——南山。
它依然凝重,依然苍蓝,依然无言,不错,还是我祖先般的南山。
但是,我心里很深的地方却被它触动了,被它闪电般照亮了。
我何以感到认真走过的岁月却是空荡荡的虚?我何以成为一封无处投递的死信?是 因为我遗忘了你吗,南山?
这么多年,我真的像遗忘一堆石头一样遗忘了你吗,南山?
而你依旧站在你地老天荒的沉默里,站在你崇高的孤独里。
这时候我看南山 ,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 像哲人凝眉沉思, 像先知欲言而止。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好像明白了,我当初那么认真地出走,只是为了更深刻地返回,是这样吗,南山?
我们在命运里走来走去, 最终却回到出发的地方, 并且第一次真正认识它, 是这样吗, 南山?
一封盖满邮戳的信终于找到了投递的地址,它正在到达,它将被阅读,它同时也阅读它的阅读者,阅读一个伟大的旧址——南山。
去而复返,又见南山,我第一次真正看见南山。
(选自《李汉荣散文选集》 ,本文有删改)
8.不同时期的“我”对南山的情感态度有所不同,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1)小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辗转城市多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在第⑥段问“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 ,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使我变成死信” 的原因。
10.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这时候我看南山,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而止。
11.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一盏(zhǎn) 登时(dēng) 糜子(méi) 油馍(mó) 脑畔(pàn) 眼眶(kuàng)
2.D
【解析】
A.否定失当,应去掉“不”;
B.语序不当,应把“凝聚哲思”和“演绎热情”调换顺序;
C.关联词使用错误,应将“却”改为“但”。
故选D。
3.A
【解析】
第④句为总说句,应放在最前,接着先说“传统家风”,再说“而今氛围”,因此为②⑤,第③是对②⑤的总结,第①是全语段的总结,应放在最后。所以顺序是:④②⑤③①。故选A。
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的正确使用与修改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地使用标点。B项使用错误,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因为这是选择性问句,而非直接问句。
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D项理解不正确,“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夸张。
6.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要注意平时对修辞方法的判断练习。A项判断有误,这句的修辞方法是拟人。
7.(1)示例:追思革命前辈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感悟延安精神的巨大力量 (2)示例:举办一次以“歌颂延安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比赛 请革命老前辈做一次以“革命传统”为主题的报告 (3)示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困难很多,不仅要面 对艰难的形势、困难的生活,同时还要在党的事业与家庭、亲 人甚至生命之间进行抉择。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怀揣着实 现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髙理想,所以才能坚定信念、前赴 后继,不计个人得失,在困难的环境下,依然义无反顾,投身于 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在今天这样优越的环境中,我们 应该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应该在自己的岗位 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解析】(1)宣传标语是“用简短文字写出的宣传鼓动口号”有引人注意和令人难忘的特点,有很强的号召力和鼓动力。考生答题时首先要了解标语(或口号)的特点,即简洁,有号召力。可引用名言,也可以自拟,只要符合“继承前辈遗志,感受延安精神”的活动主题即可。(2)本题是对学生语文活动形式的考查。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活动的形式是非常多样化的,如演讲比赛、辩论会、主题班会、手抄报设计、黑板报、征文比赛等,作答时要在活动形式的前边加上活动的主题,这样才是规范的答案。(3)对于延安精神的理解,要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看法。在今天这样优越的环境中,我们应该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8.(觉得南山慈祥、温柔、高大、有涵养) ,让我痴迷(热爱)和崇敬; 觉得南山闭塞、贫困、愚昧,阻碍我的发展,逃离了南山; 内心深处被南山触动,对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第一次真正认识它),更深刻地返回南山。
9.①忙碌的城市生活让我找不到方向; ②内心感到空虚,没有归宿感; ②遗忘了南山, (忘记了精神的家园) 。
10.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南山比喻为祖先、 哲人、 先知,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南山的沧桑、 深沉(沉默)和崇高; 排比句式的运用, 增强语言气势, 强烈地表达对南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赋予南山人的情感,使南山人格化,更形象生动地写 出南山的深沉(沉默)与睿智。
11.结构上:点题,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含蓄点出主旨。 内容上: ①作者经历了城市生活的空虚后再见南山, 对南山赋予自己的人生启迪有了深刻的认识。 ②认识到在那个曾经给予自己生命、养育自己成长的地方,才让我找到归宿感,找到精 神的寄托地。 (若答作者感悟到故乡才是精神寄托地, 或又见南山感悟返璞归真、 回归大自然等言之 成理皆可。 )
【解析】
8.试题分析: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情感态度,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情感态度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如此题(1)是小时候的情景,写“山里的月”“山里春天”“山的身影”的美,自然让我痴迷和崇敬;(2)后来,发现南山闭塞、贫困、愚昧阻碍我的发展,所以我逃离了南山。(3)辗转城市多年后对南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所以最后决定返回南山。也就是随着情节的变化,人物阅历的增加,人的心态与对大山的态度也发生着变化。
9.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从文章内容看,城市生活使“我”拥有许多外在的属性(财富、地位、名声等),却无法使“我”找到人生的根本意义(人生的目的)。因而内心感到空虚,找不到方向。这些都是因为忘记了南山这样的精神家园。
10.试题分析:欣赏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而止”连用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答比喻拟人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南山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人物对南山的情感。答排比的作用时,要从增强语言气势和强烈地表达对南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的角度作答。
11.试题分析: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考查的语段正好是文章的最后一段。所以要考虑到在结构上的独特作用。即点题,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含蓄点出主旨。内容上:作者感悟到故乡才是精神寄托地,南山启迪了自己的人生。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层次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