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台阶》教学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8-11 10:4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台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
2.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3.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领悟父亲的情感和性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父亲的故事是无声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教育着孩子们,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生;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刻苦学习,拼搏奋进,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我们不愿向他人谈起,父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炫耀,父亲的一生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在众人中父亲可能普通得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可父亲在你跌倒了时,他会扶起你来,教会你怎样站立,在你困难时,鼓励你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在无言的大海中,与我们一起分享了失败与成功。所以父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讴歌父亲的文章:《台阶》。
二、进入文本
1.诵读课文,整体把握。
(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那一句?
明确: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父亲为什么要造新屋造高台阶?
明确: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3)为了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明确: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父亲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4)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他的心情又如何?
明确: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2.速读课文,质疑探究。
(1)说说文章中表现了父亲的那些品质?(结合具体的词句重点研读)
引导学生得出:非常要强、老实厚道、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2)延伸提问:读完课文,有人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卑微的人,你认为是这样的吗?引导学生讨论。
(3)体会写法:父亲为造新屋可谓终年辛苦。甚至到了抠门、小气的程度,这样的异常艰难,本已十分感人了。可作者却在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笔墨,这是为什么呢?
(“台阶”的描写由过去到现在、从旧到新、从低到高的过程就是父亲一生的浓缩,从台阶上集中反映了父亲的各种品质。文章的主线就是台阶。)
(4)品味下列语句,谈出你的感受。
①“父亲坐在绿阴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因此,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3.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1)父亲是这样一个老实厚道、谦卑而又要强的农民,那么你认为父亲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房子仅仅是为了显示地位吗?若不是,那又是为了什么?(生:a.实现自我价值b.追求人生目标c.为了子孙后代……)
(2)父亲为了建造高台阶的宏愿劳苦了一生,但是,当新屋真的建成了,父亲却付出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的代价,你认为父亲这样做值吗?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3)请学生表述:在我心中父亲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人。
三、总结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父亲建造高台阶新屋的感人故事,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父辈的梦想用一生的汗水实现了,我们的理想等待我们用智慧和勤劳去收获。
【资料宝藏】
1.简介作者
李森祥(1956—),衢州人,作家。1986年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电视连续剧《天下粮仓》的编剧之一,历史剧《卧薪尝胆》的编剧。著有长篇小说《传世之鼓》,短篇小说集《台阶》,中篇小说《村野子弟》、《屋脊丘陵》、《秤盘》、《毛心》、《十八里营房》、《秋晕》、《樟树潭记》,电视连续剧剧本《丰子恺》(合作)、《无名的功勋》(合作)、《钱塘人家》(合作)、《大潮烟雨》(均录制播出)等,中篇小说《抒情年代》获浙江省1993年-1996年作家协会优秀作品奖,短篇小说《小学老师》获第四届《小说月报》百花奖、1990年-1991年《上海文学》奖、浙江省1989年-1991年作家协会优秀作品奖,短篇小说《绣匾》获第三届《青年文学》奖、《家里来了个女知青》获《天津文学》奖。
2.对《台阶》一文中几个问题的看法( 李国建)
不久前,接触到作家李森祥的小说《台阶》,深深地被作品中父亲的形象所感动。感动之后,细细品味,又感受到一股醇厚的浙西风情。
然而,由于笔者对浙西风情及方言的知之甚少,以致造成一些文字理解上的差异和对当地生活方式的不同理会,现一一列举,同时提出一些自己的不成熟的看法,想得到对相关问题的解答。
(1)课文第三节,“那石板没经石匠光面,就铺在家门口。多年来,风吹雨淋,人踩牛踏,终于光了些,但磨不平那一颗颗硬币大的小凹凼。”凼,方言,水坑。在此,我认为:“凼”就一定是水坑,但水坑就不一定就是凼,此处的“凼”似乎改成“坑”字更贴切。当然,可能不符合衢州方言。
(2)第五节,“大概到了过年,父亲才在家里洗一次脚。”在此,“大概”表猜测,不肯定。作为儿子,只能体现对父亲的不关心。另外,难道父亲一年四季都穿草鞋吗?令人怀疑。
(3)第十段,“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此处的“很微不足道”,有重复的嫌疑,微不足道是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的意思。
(4)第十四节,“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地去了。”拟声词“嘎嘎”作为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的敲击声,很难让人理解。“嘎嘎”是形容鸭子、大雁等叫的声音。不如“啪、啪”或者其他的词。
(5)第十五节,“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此处的“门墙”一词表示的地点不好理解;另一个问题是“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两者作何比较,我想,屋内的地基本该超过最高一级的台阶,即使放一双草鞋也该超过台阶。
(6)第十七节,“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策划材料”。此句中“策划”一词,不适合这里的语言环境。它是书面语很强的词。
(7)第十八节,“接着开始造台阶。”“造”改为“砌”更好。
(8)第十九节,“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该处的“石灰水”、“豆浆水”之间应加“和”。“老鼠”作注释,一般人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泥是用来砌缝的”等说法,也不好理解。我觉得黄泥是用来砌墙或砌砖的。如何砌缝?要么是“嵌缝”用的吧!
(9)第二十一节,“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桶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这里的“大鞭炮”我怀疑是爆竹,虽然说“鞭炮”是大小爆竹的统称,但更多的是专指成串的小爆竹。这或许与方言有关。然而既然是“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又哪来“许多纸桶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应只有“碎片”而少有“纸桶”了。而总共只放“四颗大鞭炮”。
(10)同上节中,“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目光在望他”,“目光”与“望”搭配很勉强。“胸挺得高些”与“胸无法挺得高”中,胸只能“挺起来”,即“挺起胸膛”。
(11)第二十九节,最后几句,“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都刺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九个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滩污黑的血。”该段文字中,疑问较多。A.“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这里的“洞”字,有夸张的嫌疑,无非是几个针眼而已,或许就根本看不出。B.“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此处的“舀”字用得不当,“舀”指用瓢、勺等取东西(多指液体)。所以,“舀米”不如“量米”好。C.“啪一声拍在那九个血孔上”。这里的“啪”是象声词,应加引号。后边的“拍”字用得也不是地方,如果是贴膏药之类的,用“拍”还说得过去,这里因为是打火罐,用“吸”字更妥。D.“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那个竹筒”,由于笔者不懂医学,只是小时偶有所见,现在记忆又较模糊,只记得这拔火罐的时间,从吸上到拔下不必用很长的时间,更没有到第二天拔下来的故事了。再说,这“竹筒”也仅仅是靠那一丁点纸烧出的热量,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把血吸出来,等一段时间,那“竹筒”也会自己掉下来,当然也等不到第二天早晨再拔下来了。
(12)最后两段:“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我觉得:作为一篇小说,这样的结尾,使读者没有了想象的空间,是多余的话。是否改为“父亲又愣愣地盯着那九级台阶,半天没有一句话。”
以上内容,只是我的一些看法,肯定有许多不当的地方,就算是班门弄斧了。
3. 地方文化中的人生悲途——读李森祥《台阶》(王亚桥
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被选入中学语文,是件可喜可贺的事。但是在语文教参和语文教学中,无不把作者和小说的本意浅陋化和曲解化。
其实《台阶》是一篇反思地方文化的小说,描写的是落后的地方文化中的人生悲途。
《台阶》散发着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这里弥漫着一种山区特有的文化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妻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黄泥、石灰加豆浆的和泥方法”;“母亲治父亲闪腰的土方”;“山村中错错落落的高高低低的台阶”;“谁家的台阶高,谁家的地位就高”……这种地域文化风情在文中俯拾皆是,举目皆然。而浸泡在这种文化汁液中的山民——以父亲为典型,生产、生活和心理文化都深受这种地方文化的影响和支配,左右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制约着他们的眼界和心胸,甚至支配着他们一生的选择和人生目标的追求。这种地方文化已经活化为他们特有的地方心理文化,他们就是这种地方文化的活标本和忠实实践者。
小说中的父亲就是这样,由于自家的台阶低,总感到低人一等,这种长期的心理文化压抑,使他“低眉顺眼”地过了一辈子,言语木讷,少言寡语,形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谦卑的心理文化。也正因为如此,父亲就把一生的追求目标锁定在要盖一座高台阶的新屋上。由于贫穷,这座九级台阶高的新屋,让父亲一年到头,不得适闲,捡砖拾瓦,抱土背石,用十二月的汗雨和泥,用六月的血霜垒屋。为一草一木而拼搏,为一卵一石而奔命,春夏秋冬,脚不连地,数十年如一日。屋盖成了,台阶垒起来了,而父亲却老了,身体也垮了。从一下子能背起三百多斤重石板的壮年,一下子垮掉为连一挑水都不能但的老人。这座九级台阶高的屋就成了父亲的人生坐标,就是父亲生命的终点。
这不是单纯的一座高台阶新屋,而纯粹是一种地方文化心理行为,是地方心理文化的典型活现。父亲就是这种地方心理文化鲜活的表现和悲惨的负载者,这种沉重的地域心理文化让他负重一生。这才是文章最根本的要义,这种典型的地方心理文化的执行者,让我们看到地方心理文化的囚笼作用,它让人自我封闭,让人为之牺牲一生,父亲就是这种文化的牺牲者。
地方心理文化的改造是复杂而艰巨的,因为这种地方心理文化具有超稳性,一旦形成,就有一种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惯性。当父亲盖完新屋后,他“尴尬地笑”,他在台阶上的不自然地移动,无不在显示着他并没有因为台阶高了,那种谦卑的心理文化就消失了。高高的台阶与伴他一生的谦卑心理文化之间的沟壑更加深了,落差更大了,黑白对比更强烈了。高台阶并没带给他幸福满足感,他反而失落了,从此很少出门,再坐在台阶上纳凉,因为高高的台阶放不下他那颗浸透了谦卑心理文化的心。
父亲是坚韧的、有毅力的、自强的,但父亲终生没有走出这种地域文化心理的阴影,因而父亲更是这种地方心理文化的牺牲者。因而我认为《台阶》告诉我们的应当是:“台阶文化心理的父亲”这个命题。尽管这个命题充满沉重、辛酸与迷茫,但决不是美丽的,我们不能仅仅让孩子们看到父亲性格中的“闪光”的一面,重要的是“父亲”闪光里的“文化的黑暗。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这种 “闪光”下的黑暗的心理文化究竟有多大的价值,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探讨自己前辈和自己身上那些不良的地方心理基因,冲破狭隘心理文化,放远眼光,冲破狭隘心理文化的樊篱,找到正确的人生目标,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而不仅仅是一座高台阶的屋。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