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同步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同步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22 11:5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关系
(最基本)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小农经济”
我国传统农业的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农业耕作方式。
D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礼记·礼运》
采集经济

2.农业格局: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多元交汇,由多个中心向周边发展
南稻北粟

1. 起源:
采集经济
②南稻北粟
①多元交汇,由多个中心向周边发展
3. 产业结构:
③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 我国古代农业起源的特点:
2. 农业格局:
木、石、骨、蚌器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时期 生产工具 灌溉工具、水利设施 耕作方式
原始社会

商周
春秋
战国
西汉
三国

(1)原始社会—商周
a. 生产工具:
1)原始社会
1. 生产工具
b.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1)原始社会—商周
神农氏作,斲(zhuó,砍)木为耜,楺(使木弯曲)木为耒,耒耨(nòu 锄草)之利,以教天下。
——《周易·系辞下》
a. 生产工具:
1)原始社会
1. 生产工具
b.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2)商周时期
亦服尔耕,十千维耦(二人共耕);千耦其耘,徂隰(xí,新开垦的田)徂畛(zhěn,田间小路)。
——《诗经》
(2)春秋战国:
铁器和牛耕出现
出现
“二牛抬杠”
— 曲辕犁
优点:
结构合理,回转灵活,轻便省力,耕作平稳、深浅一致,
适宜水田耕作。
2. 灌溉工具
(1)三国
(2)唐代
水转筒车,形似纺轮,架设于溪流涧谷,借助水流冲击力,挽溪涧之水以溉农田,功省效高。
——张岂之《中国古代史》
筒车
材质上:耐用性、实用性能加强;
种类上:单一性→多样性;
动力上:人力→畜力→自然力。
局限: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我国古代农具的发展变化的特点
3. 水利工程
(1)原始社会
(2)春秋战国
(3)汉代

1.历史条件
(1)春秋时期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进步(生产力)
(2)土地私有制形成(生产关系)
(3)明智的统治者为保证财源而采取的重农政策
(4)水利事业的兴修
春秋以后:小农经济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文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 《论贵粟疏 》
《朱陈村》
白居易
……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
阅读以下几则材料并结合所学,
分析小农经济的特点,并进行评价。

3.评价:
地位: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在我国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小农经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农民自给自足,生活较稳定,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封建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消极: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经济发展,成为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障碍;人地矛盾日渐突出,生态环境恶化。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产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核心特点)
经营方式 男耕女织
土地制度
地域水平
商品经济: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小农经济: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其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和缴纳赋税。
自然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本
经济单位(如氏族、封建庄园)的需要,除了主要经营农业(少数则
是畜牧业)以外,还从事其它各种经济活动,与商品经济相对立。











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
自耕农经济
右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
A. 小农经济
B. 精耕细作
C. 铁犁牛耕
D. 自给自足
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 “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 封闭性 B. 落后性
C. 脆弱性 D. 分散性
“公元1—1839年……中国以技术成就农业经济的辉煌,但也陷入‘高水平动态均衡’的陷阱。”(姚余栋《重燃中国梦想:中国经济公元1—2049年》)这里的“‘高水平动态均衡’的陷阱”是指中国古代农业( )
A. 是世界上最发达的
B. 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 是高技术下的低效率生产
D. 是简单协作的循环再生产
《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古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
A. 精耕细作 B. 农林业、牧业相互补充
C. 农业生产结构完备 D. 自给自足
解析:题干材料主要强调种植好蔬菜、瓜果,饲养好家禽以满足自己生存,故D项正确;精耕细作是指农业生产技术,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农林业、牧业相互补充,故B项错误;农业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而材料反映的只是农业生产结构的一部分,故C项错误。
公元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一书中记载:“水田之难,尤其旱损。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也斯不失其利。……其以手转、足踏、服牛回,备随便宜。”这段记载描述的是
A.翻车 B.水排
C.筒车 D.都江堰
小农经济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原因是
①生产规模小
②难以扩大再生产
③“男耕女织”式分工加固了自然经济
④满足于生活富裕和稳定的状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和特点?(8分)
(1)生产方式:男耕女织
(2)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
②男耕女织,分工简单
③自给自足
(1)春秋时期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进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土地私有制形成
(3)明智的统治者为保证财源而采取重农政策
(4)水利事业的兴修
Thanks
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