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同步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同步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22 11:5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产业结构
生产模式
经营方式
土地制度
地域水平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精耕细作(核心特点)
男耕女织
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
劳动是财富之父,而土地则是财富之母。
——【英】威廉?配第《赋税论》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废井田,开阡陌
■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课标】
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
1.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1)兴衰: 商代出现
2. 商周时期
——井田制
(2)实质: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一、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
1.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1)兴衰: 商代出现
2. 商周时期
——井田制
(2)实质: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与分封制的关系: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西周鼎盛
材料二: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一、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
1.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1)兴衰: 商代出现
2. 商周时期
——井田制
(2)实质: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与分封制的关系: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西周鼎盛
—春秋走向崩溃
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
各国税制改革(生产关系调整)
公田被抛荒
私田变私有
根本:
直接:
(4)走向崩溃
表现:


原因:

背景:
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
初税亩
相地而衰征
作爰田
作丘赋
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井田畴均,则民不憾。”
──〔春秋〕左丘明《国语·齐语》
管仲
地租形式的演变:
劳役地租(井田制)—实物地租(相地而衰征)—货币地租(封末期)
商鞅
“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依军功行田宅”
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土地私有制正式确立
一、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
1.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1)兴衰: 商代出现
2. 商周时期
——井田制
(2)实质: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与分封制的关系: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西周鼎盛
—春秋走向崩溃
公田被抛荒
私田变私有
(4)走向崩溃
表现:


原因:

—战国废除
根本:
直接:
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
各国税制改革(生产关系调整)
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
背景:
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 A. 分封制的瓦解
B. 封建王权的强化
C.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 上层建筑的变化

郭沫若认为:虽然《春秋》关于“初税亩”的记载仅仅几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A. 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 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 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春秋战国时期,导致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 “礼乐征伐自诸侯和大夫出”。
B. “废井田,开阡陌”。
C. “相地而衰征”、“履亩而税”。
D.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二、土地私有制的形式和发展历程
1. 土地私有的三种形式
→ 收入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君主私有土地




地主私有土地
自耕农私有土地
→ 占主导地位




此消彼长
同时并存
国家税收的直接来源
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1)方式:
公田转化、军功赏赐、土地买卖
(2)发展历程: 战国产生→汉代发展
……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3)危害:
①贫富分化激化阶级矛盾,社会动荡不安;
②商业资本购买地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③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④租佃关系出现并逐渐普及。
2. 土地兼并:
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桑蚕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魏书》卷一百一十译编
3. 均田制 —— 北魏
特点:
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
①②③
土地国有制
意义: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局限:
实质:
→隋唐
(2)发展历程: 战国产生→汉代发展→北魏-隋唐(均田制)缓和
→宋(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进一步发展
(1)方式:
公田转化、军功赏赐、土地买卖
(3)危害:
①贫富分化激化阶级矛盾,社会动荡不安;
②商业资本购买地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③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④租佃关系出现并逐渐普及。
2. 土地兼并:

时间 占地者 地点 占地面积
万历十七年 潞王朱翊镠 湖广 40000顷
万历年间 董其昌 松江 10000顷
天启元年 奉官张清 陕西 10000顷
天启七年 瑞王朱常浩 陕豫晋川 30000顷
嘉靖末年 徐阶 松江 数十万亩
明后期部分勋戚、官员占地一览表——黄冕堂《明史管见》
承德避暑山庄,1703兴建—1972竣工,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清·钱泳《履园丛话》
(2)发展历程: 战国产生→汉代发展→北魏-隋唐(均田制)缓和
→宋(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进一步发展
(1)方式:
公田转化、军功赏赐、土地买卖
(3)危害:
①贫富分化激化阶级矛盾,社会动荡不安;
②商业资本购买地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③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④租佃关系出现并逐渐普及。
2. 土地兼并:

→明清普遍
三、土地私有制的主要经营方式:租佃制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2. 租佃制性质:
3. 原因:
1. 租佃关系概念:
6. 影响:
5. 方式:
土地兼并;
4. 演变历程:


自耕农
有一定的土地
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佃农
依附于地主,地主的私属
三、土地私有制的主要经营方式:租佃制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订立契约,地租以实物为主(分成租、定额租、永佃制)
产生
发展
普遍,仅次于自耕农形式
进一步发展(普及全国)
④明清:
①战国:
②西汉:
③宋代:
2. 租佃制性质:
剥削与被剥削
3. 原因:
土地兼并;
1. 租佃关系概念:
积极: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6. 影响:
生产力发展;
租地利高;人口增加;人多地少.
4. 演变历程:
5. 方式:
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
——张履祥《补农书·总论》
秦汉以来,佃农一直是世家大族的私属。直至唐朝,佃种大地主庄田的农民仍多“王役不供,簿籍不挂”。
赵宋立国后,把客户登录簿籍,从而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他们的户籍权得到了承认,同别的编户齐民有了平等的关系。
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止行亲属礼。”
清朝户部则例规定:“民人佃种旗地,地虽易主,佃农依旧,地主不得无故增租夺田。”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
三、土地私有制的主要经营方式:租佃制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订立契约,地租以实物为主(分成租、定额租、永佃制)
产生
发展
普遍,仅次于自耕农形式
进一步发展(普及全国)
④明清:
①战国:
②西汉:
③宋代:
2. 租佃制性质:
剥削与被剥削
3. 原因:
土地兼并;
1. 租佃关系概念:
6. 影响:
生产力发展;
租地利高;人口增加;人均地少。
4. 演变历程:
5. 方式:
积极: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消极:地主的地租剥削较重,不利于社会稳定。
我国古代
土地制度的核心问题:
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主导)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 土地公有制
—井田制(国有为名贵族土地所有制)
土地私有制
土地国有制:均田制
原始社会
商周时期
封建社会


我国古代土地制度主要形态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废井田,开阡陌
■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课标】
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下列能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  )
A. “为田开阡陌封疆”。
B.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C. “不抑兼并”。
D. “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

中国古谚“千年田,八百主”,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
A. 土地私有合法化????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土地买卖频繁??????
D. 封建经济的发展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 )
A. 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B. 统治者“不抑兼并”
C.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D.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 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 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 力图搜刮百姓充实国库

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B. 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
C. 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
D. 政府维护地权流转

Thanks
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