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产业结构
生产模式
经营方式
土地制度
地域水平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精耕细作(核心特点)
男耕女织
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耨… …不待贾(买卖)而足… …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宋书》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课标】
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影响
区域经济:指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在特定区域内所生产的产品,经营模式和地方特色基本相同的经济。
经济重心: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传统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
传统农业区
农 业 区
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史记》
关中平原
巴 蜀 地 区
山西
江南
龙门碣石以北
塞外天寒雪景
塞外草原马群
塞内农耕区
传统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
传统农业区
农 业 区
黄河流域——全国经济重心
我国古代经济区域发展的特点:
区域的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
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唐代,江南物产大多在扬州集散,唐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时有“天下之盛,扬为首”之说。
1. 经济重心南移过程
时期 表现 过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中唐以后
两宋时期 完成南移(南宋)
各行业继续加速发展
开始南移
初步开发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迅速进步;出现大城市
材料一: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卷337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产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核心特点)
经营方式 男耕女织
土地制度 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
地域水平 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互补需求
材料二:
杭州北关夜市,钱塘八景之一,当时外地游西湖者,晚间返归多集于此,因而成景。
材料一: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卷337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材料三:
影响:(1) 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1)“从汉至唐,全国人才集中于黄河流域,唐朝共有宰相369人,90%时是北方籍。
(2)北宋和南宋是北南人才的转折点,宋代河南出宰相21人,其中北宋18人,南宋3人;宋代浙江出宰相24人,其中北宋4人,南宋20人,即是证明。
(3)明代宰辅189人,南方籍占2/3以上;明代文魁(状元、榜眼、探花、会元)244人,其中南方占88%,北方占12%。
(4)清代博学鸿词267人,江、浙、赣、皖四省即占75%。”
——改编自国学网文章《农业和文明发展》
材料四:汉代以来我国政治人才的地域分布演变状况
影响:(1) 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唐代,江南物产大多在扬州集散,唐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时有“天下之盛,扬为首”之说。
1. 经济重心南移过程
时期 表现 过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中唐以后
两宋时期 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苏湖熟,天下足” 完成南移(南宋)
各行业继续加速发展
开始南移
初步开发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迅速进步;出现大城市
(1) 人口因素:北民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 社会环境: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3) 自然条件:蕴藏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4) 政府政策: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主要)
2.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荆江大堤今貌
(始建于东晋)
秦淮河坝复原图
(南北朝时期)
北民南迁三次高潮:
(1)两晋之际:
(2)唐朝中期:
(3)两宋之际:
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
安史之乱
靖康之乱
(4)影响:
使人口的分布更加合理;促进民族融合;加速经济重心南移;破坏生态。
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历史启示
(1) 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不休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 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 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南方政权的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在当时不得不采取措施重视经济建设,只有这样,经济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四大
经济区
远古到两晋
第一次
北民南迁
两晋之际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二次
北民南迁
中唐
江南开始超过北方
中唐以后
第三次
北民南迁
两宋之际
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完全确立
南宋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课标】
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影响
王夫之称唐朝后期出现了“立国于西北而植根于东南”的局面,其含义为( )
A. 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分离
B. 经济重心南移改变政治格局
C. 大运河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D. 西北边防与东南海防并重
有学者把《史记》、《汉书》中列出的著名都会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整理分列如下:河南省七,陕西、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各二,江苏、湖北、广东、四川各一,其他各省尚无所闻。这一状况表明汉代( )
A. 经济发展区域极不平衡
B. 政治重心与经济背离
C. 南方地区尚未得到开发
D. 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南朝时稻米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高产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 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
C.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D. 南方农业生产的繁荣发展
史学界普遍认为:到南宋时期,南方正式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主要是因为( )
A.南宋的都城在南方
B.南方是农业区,北方是畜牧区
C.南方成为最主要的粮食产区
D.工商业城市、都会主要集中在南方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 )
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技术
③统治阶级重视生产的发展
④政治中心南移引起连锁反应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 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句诗突出反映了唐朝扬州的繁荣。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扬州位于南北交通要冲
B. 江南物产大多在扬州集散
C. 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D. 安史之乱使长安、洛阳满目荒凉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朝代 北方 南方 朝代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 人口(户)
西汉 9985785 80.2% 西汉 9985785
唐代 5148529 56.8% 唐代 5148529
北宋 6624295 37.1% 北宋 6624295
材料二: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指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日:“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陆游集》
材料四:(南宋)北地称真定府最为繁华富庶,有南人北游归而言曰:“曾不及吴城(即苏州)十之二一。”他州城郭,更荒凉不足取。
——《图书编》卷36“吴风俗”条
(1)材料一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处于怎样的水平?
(2)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3)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南宋我国经济重心发展的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1)西汉时期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人力缺乏。
(2)材料二反映了北方人南迁,北宋时南方人口已经超过北方。材料三反映了江浙一带已经成为农业高产区,国家赋税仰仗南方。材料四反映了南方的城镇较北方繁华富庶。
(3)趋势: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原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政府注重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江南地区气候适宜,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Thanks
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