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1938年,美国国会通过《公平劳工标准法》,设定了工人的最低工资,并创设了统一的“一星期40小时工作制”。随后,“附有慷慨的健康和失业福利的长期合同消除了因购买汽车和住房而致负债的长期风险”。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A.美国民主制度转型,立法保护工人权益
B.国际工人运动在美国取得了革命性进步
C.生产与消费矛盾仍是经济体制改革重点
D.美国试图缓和社会矛盾,准备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2.1933年4月5日,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提议下,民间资源保护队正式成立,并得到了军部、农业部和内地部等多个部门的支持。这一机构的成立
A.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B.缓和劳工之间的矛盾
C.落实以工代赈的思想 D.提高政府官员的素养
3.下表为1913—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主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变化情况。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拖拉机 无 4 2 1 2 1
联合收割机 无 无 2 1 1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石油 2 3 2 1 2 1
生铁 5 6 5 4 3 2
钢 5 6 5 4 3 2
据此可知,20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 )
A.被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 B.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暴露
C.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D.农业机械化已基本实现
4.1933年6月,国联在伦敦举行会议,试图通过多边合作稳定各国货币和国际汇率。罗斯福向会议致信,宣称“健全的国内经济体制是比其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兑换比值更为重要的因素”。罗斯福此举
A.有助于消除严重的经济危机
B.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恢复
C.缓和了与会国的矛盾与分歧
D.加剧国际经济局势紧张
5.1930年,美国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摘收机的产量依次为:92万台、6.1万台和5万台;到了1940年,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摘收机的产量依次为:156.7万台、19万台和11万台。导致上述现象是由于罗斯福新政( )
A.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 B.推行“以工代赈”
C.实施农业减耕减产政策 D.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6.“37.6万个股东把储蓄投资在通用电气公司,这是美国的典型,美国几乎每一个公民都是资本家。”这则广告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是
A.国有化程度增强 B.“经营者革命”
C.“人民资本主义” D.建立福利国家
7.“根据市场经济规则运行,但辅以社会补充和保障,通过实施与市场规律相适应的社会政策,来有意识地将社会目标纳入。”最符合上述特征的经济模式是( )
A.中央统制经济 B.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C.社会市场经济 D.计划指导型经济
8.2018年2月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晒出旧照(下图)向前总统里根(1989年在任)致意。美国《国会山报》报道称,特朗普在许多做法上其实也在效仿里根。里根执政期间可供效仿的做法是
A.强化政府责任,扩大福利规模
B.减轻政府负担,减少国家干预
C.降低企业税收,转型“新经济”
D.放宽企业管制,恢复自由放任
9.以下是1850—1990年间美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比例变化曲线图,对此评述有误的是
A.美国内战(1861——1865)后其经济实力迅速上升
B.1929一1933年经济危机严重削弱其经济实力
C.二战中大发战争财使其经济达到最高峰
D.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实力下降使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动摇
10.1930年美国通过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该法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据统计,1932年美国从欧洲进口总值仅3.9亿美元,而1929年为13.34亿美元;1932年,美国向欧洲出口总值为7.84亿美元,而1929年高达23.41亿美元。该法案
A.是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根源
B.促进了美国就业率的上升
C.破坏了国与国之间的互信机制
D.表明国家干预经济时代的开始
11.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模式也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其中在20世纪中期的最主要特征是
A.实行竞争和自由放任政策
B.生产和资本集中化
C.以国家力量干预社会经济
D.垄断组织的国际化
12.下图反映了美国二战后经济发展的轨迹。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经济呈增长的总趋势
B.70年代出现严重的“滞胀”问题,发展缓慢
C.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经济艰难曲折发展历程
D.国家干预经济是发展的重要因素
13.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中,深受罗斯福新政影响的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第三产业的繁荣
C.原子能等新兴产业的兴起
D.“新经济”的出现
14. 20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出现一方面发展停滞,另一方面物价飞涨的奇怪现象,这被称为“英国病”。当时治疗“英国病”的最有效药方应是
A.大力推行国有化
B.发展“新经济”
C.减少国家财政开支
D.强化国家干预经济
15.1973年以前,法国的通胀率一直被控制在10%以内,但在1974年首次突破两位数达到15.2%,此后直至1981年,这一数字基本均在10%以上。这一局面
A.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弱化
B.证明人民资本主义失败
C.说明经济危机始终如影随形
D.影响一体化的外交政策
16.下图改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解读正确的是
1929~1938年美苏德英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百分比)
A.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衰落
B.苏联成功度过经济危机实现了工业化
C.德国国民经济的军事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经济崩溃
D.在经济危机中英国的经济未受影响
17.下面是20世纪50-80年代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从表格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A.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 B.战后资本主义各国陷入经济危机
C.日本经济发展速度比西欧快 D.日本、西欧的经济实力超过美国
18.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卷》认为:“从根本上讲,罗斯福新政并未实行主要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而是为了革新和完善处于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这说明罗斯福新政
A.使美国转向一种混合体经济 B.是运用政府的权力对经济进行干预
C.局部调整了美国的生产关系 D.从根本上改变美国资本主义所有制
19.“当千百万人面临饥饿的时候,反而减少粮食的生产,整个想法在人道主义者们看来,几乎等于是神经错乱。”由此推论罗斯福新政对农业调整措施的指导思想是:
A.农业生产实行计划经济
B.保护资产阶级的一切利益
C.利用市场规律指导生产
D.压榨农业为复兴工业服务
20.罗斯福说:“民主政府就其本质来讲能够帮助人民抵御过去认为是不可避免的灾害,能够解决过去被认为是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是一条真理。”“民主政府”在新政中发挥的最主要职能是
A.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 B.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C.急剧扩大总统的权力 D.全面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1.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政府中的重要成员霍普金斯说:“我来自华盛顿,就是要做到谁也不挨饿,给人吃饭但不能让人吃闲饭。”体现这一说法的措施是
A.制定公平经营章程 B.推行“以工代赈”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体现在
A.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西方国家废除了垄断组织
C.经济危机在西方国家已经消失
D.西方国家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23.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危机主要是由于市场中的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为此提出,可以通过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干预,来消除生产过剩和失业。以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经济政策
C.自由放任政策
D.罗斯福新政
二、简答题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夏天,美国一片歌舞升平。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人们见面时不谈别的,只谈股票。直至9月份,美国财政部长还信誓旦旦地向公众保证:“这一繁荣的景象还将继续下去。”
材料二10月24日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峰跌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4年的经济大萧条。
材料三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所代替,86000家企业破产,5500家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千百万美国人多年的辛苦积蓄付诸东流,GNP由危机爆发时的1044亿美元急降至1933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1/4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1913年。农产品价格降到最低点,农民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屡见不鲜。
——《1900年以来的美国》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材料二、三说明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次经济危机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福利国家”。1945年英国陆续颁布了“国民保险法”、“国民工伤保险法”、“国民卫生保健服务法”“国民救济法”。这些法案使英国基本上建成了一套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一般有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补助。社会保险主要包括退休、医疗、失业、工伤事故保险等。社会福利补助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给低收入或无收入者以一定的经济补助,以保障他们必需的物资生活条件和一定的社会生活享受。例如医疗保健服务、国民免费教育、交通补助、住房补助、儿童营养补助、单亲家庭补助与多子女补助等。
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国家税收和各种地方税收。……社会福利开支已经占各国财政收入的1/2到2/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上。
——摘自姜霁青《当代西方“福利国家”政策析评》
(1)根据材料指出当代西方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代西方社会福利政策的影响。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中间,是占地宽广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纪念园。在林林总总的纪念雕塑间,最富有历史意味的,可能就是一列在门口列队的人群铜塑。……许多到访的游人都喜欢站在铜像人群中,和昔日的“落魄白领”合影一张。如果说在过去几十年里,这种行为更多是出于一种新奇,那么,现在则似乎真有重复历史悲剧的可能了。
——《经济参考报》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时期,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1)材料一中的“历史悲剧”指的是什么?这一“悲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为了应对“历史悲剧”,对“落魄白领”和普通家庭实施“救济”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7.人类社会的古代几大区域呈点状分布,相互间基本处于隔绝状态,孤立地发展着。伴随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世界逐渐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几大文明区域连接起来。请写出开辟新航路到达美洲的两位著名航海家。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工业文明兴起,人类社会从地域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实现重大跨越。概括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产生的重大影响
(3)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929年爆发了空前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请指出这次危机的主要特点,并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28.关注民生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二月革命后,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违背民意,继续参加一战并镇压工人士兵的示威游行,为此,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什么斗争?这一斗争结果怎样?给俄国历史带来哪些影响?
▲ ▲ ▲
(2)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胡佛政府固守什么政策使得民众怨声载道?为了应对危机,罗斯福政府在经济政策上作了怎样的调整?新政中直接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有哪些?
▲ ▲ ▲
(3)粉碎“四人帮”后,为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中国共产党召开哪一次会议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 ▲ ▲
(4)综上所述,你认为政府应如何关注民生?
▲ ▲ ▲
参考答案
1.C 2.C 3.C 4.D 5.A 6.C 7.C 8.B 9.A 10.C 11.C 12.C 13.A 14.C 15.A 16.C 17.A 18.C 19.C 20.A 21.B 22.A 23.D
24.(1)现象:美国股市空前繁荣。表现:美国经济一片萧条,股市崩溃,金融危机;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工业危机;农业危机,失业剧增。
(2)发展迅速,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
25.(1)主要内容:通过立法手段建立和保障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补助,覆盖面广泛;社会福利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国家税收和各种地方税收,占各国财政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大。
(2)影响:
积极:保障了大多数人必需的物资生活条件和一定的社会生活享受;缩小了贫富差距,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
消极: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助长了一些人对国家的依赖思想,不去依靠自己的努力,而是坐享社会福利(“养懒人”或者形成社会道德危机等)。
26.(1)“历史悲剧”: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主要原因:生产与销售之间的茅盾。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措施:制定救济法;建立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实行“以工代赈”计划;兴办公共工程。
27.(1)航海家:哥伦布、麦哲伦。意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密切世界的经济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3)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主要内容: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恢复工农业生产;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28.(1)斗争:十月革命
结果: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影响:促进了俄国社会的成功转型,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2)政策:自由放任
调整: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措施:规定价格水平;规定工人的工资标准、工作时间及条件;兴办公共工程,推行“以工代赈”;加强社会救济;加强社会保障
(3)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表现:1990年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992年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4)做法:切实考虑民众利益;及时调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