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这里的“它”是指 ( )。
A.农村人民公社 B.农民个体经营组织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村生产合作社
2.新中国“一五”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1952年形成草案,1953年开始执行,1954年基本定案,到195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主义建设中急于求成 B.中共摸索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C.国家对工业建设十分慎重 D.法制欠缺,国家制度不完善
3.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以下各项正确的是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内地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又积极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是
A.建立经济特区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D.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5.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很明显。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说明当时
A.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
B.我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6.20世纪80年代,为了保障涉外经济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我国特制定颁布了《涉外经济合同法》。该法适用的范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同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之间订立的经济合同。这一文件的发布
A.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表明中国完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D.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7.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是
A.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8.(寒假作业改编)下图是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基本状况。下列选项中能够与此关联的是
①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②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③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③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1978年9月,邓小平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从总的状况来说,我们国家的体制,包括机构体制等,基本上是从苏联来的,是一种落后的东西。”邓小平的这一言论( )
A.不利于中苏关系的缓和
B.否定了新中国初期的政策
C.拉开了体制改革的序幕
D.作用在于为改革埋下伏笔
10.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对于无数人来说,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前者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B. 后者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C. 前者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 后者标志着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1.20世纪70年代,我国基本实行计划内商品价格单轨制;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起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商品价格双轨制;2014年,我国农产品领域实现全部放开,由市场形成价格。价格体系变化本质上反映
A.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
B.完全实行由行政来配置资源
C.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D.商品价格形成机制发生变化
12.“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共中央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 B.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C.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D.发起人民公社运动
13.1953年至1954年间,天津工业企业共抽调两万多人支援国家重点建设单位和一些地区重点建设单位。仅天津汽车制配厂输送到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干部和工人已相当于解放初期该厂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这反映了当时
A.天津经济建设地位的突出
B.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
C.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D.计划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14.1963年,邓小平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决定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部分行业试办托拉斯,建立了如中国烟草工业公司等一批专业性大公司。到1965年,全国工业产值比1962年增长了8.5%,成本降低了9.5%.这表明党中央
A.运用商品和货币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
B.采取措施纠正经济工作的失误
C.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发展外向型经济
D.初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15.“1954年入秋以来,……中国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足。特别严重的是,不少地方,农民杀牛、杀母猪小猪的现象相当普遍;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B.三年自然灾害
C.三大改造中存在着的“左”倾冒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6.1950年统计数据显示,辽宁本溪和鞍山钢铁产量占全国产量80%,沈阳拥有2000多家工厂,200多种工业。这些工业中心电力供应主要来自鸭绿江水电站。这说明当时
A.苏联援助发挥了重要作用
B.巩固国防安全十分迫切
C.一五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
D.急需进行工业布局调整
17.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是指( )
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
18.学者郑水年说:“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该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鉴于此,邓小平
A.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
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
D.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以下为某合同范本的部分内容
对此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土地所有制与建国初期的土改一致
B.与三大改造类似,都通过合作社组织生产
C.与人民公社类似,生产规模都有扩大
D.从根本上调整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下表是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变化情况(部分)。以下是对表中数据变化原因的分析,其中不正确的是
年份 1950~1957 1958~1960 1978~1984 1985~2006
城市化率(%) 11.8~15.39 16.25~19.57 17.92~23.01 24.1~32.53
A.1950~1957年,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B.1958~1960年,“大跃进”运动的迅速展开
C.1978~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D.1985~2006年,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21.下图反映了新中国
A.农业产值所占比重的变化
B.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的变化
C.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
D.公有经济所占比重的变化
22.1951年底,中共中央在关于“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斗争的电报中指出:“贪污分子、浪费分子和官僚主义分子当然大多数不是反革命分子,他们的罪名是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但这个问题现在已极严重,必须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斗争一样的重要”。材料表明中共中央
A.将发展经济作为社会的主要任务
B.践行中国共产党七大的相关决议
C.用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腐败问题
D.把三反当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
23.自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一次不很完整的人口调查起,“四万万”就成为中国人口的代名词。直至1953年6月30日24时,601938035这是新中国经过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结果。这次人口普查有利于
①了解基本国情,开展经济建设
②配合首次普选,提供选民数据
③节制人口数量,提升经济水平
④控制人口迁徙,扩大公社规模。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4.安徽庐江县盛桥政府网站的“走进盛桥”栏目介绍:(盛桥)1958年11月撤区建社,原区成立两个人民公社,即盛桥人民公社和魏岗人民公社,盛桥、魏岗人民公社各下设四个大队。1983年公社改乡,1985年改乡设盛桥镇。盛桥从人民公社过渡到乡镇的根本原因是
A.人民公社体制弊端太多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D.盛桥人民群众的要求
25.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B.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C.表明中国开始注重对外经济立法 D.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的可信度
二、简答题
26.(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规定:“无代价的立即没收豪绅地主阶级的土地财产,没收的土地归农民代表会议苏维埃所有,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使用。”后来毛泽东在农村调查中发现,土地归苏维埃所国有、农民只有使用权的规定使得农民感觉田不是自己的,自己没有支配权,因此不安心耕种。1931年,毛泽东领导的中央根据地发布文告明确宣布:“农民分得的田地为自己所有,有权转租或买卖、抵押,苏维埃政府不得禁止。”
材料二 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致电中国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一方面再次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另一方面向国民党郑重承诺,停止执行武力推翻国民党、没收地主土地等政策。
材料三 从1960年到文革期间我国实行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规定:土地和生产资料归生产队集体所有。农业的生产经营由生产队成立的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农民必须按照管理委员会的统一安排从事各种农业生产,没有任何自主性;对农民的农产品分配基本上按出工的多少衡量,出工多的分配的产品多,反之亦少,与出工的效益没有关系,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从中共六大到1931年,中共的农村土地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依据材料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2分)从生产关系变化的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变化产生的重大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联系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国内政治形势,指出中共中央向国民党承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政策的目的。(4分)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又是怎样履行“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承诺的?(2分)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4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旧体制有何共同之处?(2分)与人民公社体制相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优越性?(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何启示?(2分)
27.开放与交流是文明间对话的重要方式,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汉代丝织品曾远销到古罗马。汉代中西方货物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是什么?
(2)明清时期中国昧于世界近代化潮流,这和政府推行的哪一封闭性政策有关?这一封闭态势在近代中国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后被打破?
(3)近代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明间的开放与交流,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但先进的生产方式也传入到中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自己的近代民族工业产生。此时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从资本属性上看,主要有哪两类不同的工业企业?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哪一重大决策重启了东西方文明对话和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针对古代以来中国政府对待东西方文明间对话的不同态度,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28.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时强调: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指出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此后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是什么?
(2)请指出新时期农村改革的主要举措和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
(3)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中国逐渐形成对外开放的格局,它具有怎样的特点?
(4)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什么?指出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5)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年宏伟历程,你认为取得成功的根本经验是什么?
29. 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作出了三次工作重心转移的决定。
(1)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哪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2)依据所学知识,说明不同时期实行工作重心转移的原因。
30. 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指出:“201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40年间,改革开放成为中国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请指出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党的会议名称,概括这次会议的伟大意义。
(2)“40年来的艰苦努力,我们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请指出党和政府于1984年在改革开放领域采取了哪些重大创新性举措?
(3)“40年来,我们党已经积累了成熟的改革思想、改革路线、改革经验和改革方略。”综合上述,概括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经验。
参考答案
1.C 2.C 3.A 4.A 5.A 6.D 7.C 8.B 9.D 10.C 11.C 12.C 13.C 14.B 15.C 16.B 17.C 18.C 19.C 20.C 21.B 22.C 23.A 24.B 25.D
26.(1)土地国有转变为土地归农民所有(私有)(2分)
原因:土地国有使农民不安心耕种,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2分)
影响:使农民经济上分得土地,摆脱封建剥削,生活得到改善和保证。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努力发展生产,积极参军参战,有力支援了革命战争。(4分)
(2)目的: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西安事变后,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为了团结国民党抗日,争取实现国共合作。(4分)
履行: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2分)
影响:①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②有利于联合团结地主阶级一致抗日(4分)
(3)共同: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公有制)(2分)
优越性:①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分配中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过于集中和单一方式的弊端;②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4分)
(4)启示:切实保障农民利益,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2分)(言之成理皆可得分)
27.(1)通道:丝绸之路(或陆上“丝绸之路”)。
(2)政策:海禁(或闭关锁国)。
事件:鸦片战争。
(3)类别: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4)决策:改革开放(或对外开放)。
认识:封闭导致落后;开放推动发展。
28.(1)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家庭承包责任制
增强企业活力
(3)第一步:创办经济特区;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4)标志:“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答其中一点不给分)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9.(1)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一系列武装起义后,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1949年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原因: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三次武装起义使我党逐渐认识到夺取城市不符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1949年, 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已成定局的情况下。“文革”十年动乱给党和人民造成极大损失或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30.(1)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标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党的(中国)历史上伟大转折。
(2)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开放: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依据国情,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