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4课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土地归公社所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
特点:一切土地属于国家、不得买卖和转让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春秋战国--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鲁国“初税亩”: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
秦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齐: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鲁:初税亩,从字面上解释:
初,即开始的意思;税亩,指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
(1)种类
国有土地
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
农民土地所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2)特点: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或转让
(3)结果:土地兼并问题,影响封建国家税收,贫富分化,激化矛盾,社会动荡
(4)解决措施:抑制土地兼并(无效,因为土地私有)
①北魏→隋唐:均田制
②明:按人丁和田亩纳税(一条鞭法)
鱼鳞图册,丈量土地
明朝政府为整顿
田赋,多次在全国丈
量土地,登记每块土
地的面积、地形、四
至和田主姓名,并绘
制图册,因所绘田亩
图形很像鱼鳞,所以
称为“鱼鳞图册”,
它是确定土地所有权
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宋:不抑兼并 土地兼并
流民问题
租佃经济发达
(解决流民问题)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请截屏记笔记)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集体耕种,平均分配
2、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不得买卖和转让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商鞅变法确立)可以买卖——土地兼并——导致问题——抑制兼并(北魏至唐的均田制,明一条鞭法)——结果收效甚微(土地私有)
注意:宋不抑兼并——流民问题——租佃经济发达(解决流民问题)
二、重农抑商
1、概念:主张发展农耕、限制和打击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战国时期商鞅首倡。
秦代规定:“什伍皆有长”“使民无得擅迁”,实行“连坐”。明代法律规定:离乡百里,必须持“路引”,即离乡的证明。
2、目的:直接目的:保护小农经济,征收赋税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二、重农抑商
3、发展
《史记》记载,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市井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官。”
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征收重税
工商杂色之流,不可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唐太宗
“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商人贩 卖货物必须取得路引 ,否则“重则杀身……”,承担名目繁多的商税。 ——明
朕(雍正帝)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厚本抑末,劝课农商,继续执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
二、重农抑商
4、影响
(1)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小农经济,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2)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严重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
二、重农抑商(请截屏记笔记)
1、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2、表现:⑴战国:商鞅首倡 “重农抑商”
⑵西汉: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征收重税(汉武帝)
⑶明清: 厚本抑末,劝课农商,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
3、评价:明清以前:利大于弊。有利于农业发展,巩固统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明清时期:弊大于利。阻碍生产力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不等同于“绝对禁止)
史料一 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
史料二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使)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闭关锁国
清朝时期的
广州商馆区
清朝
广州十三行——
唯一准许与
外商打交道的
商行。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请截屏记笔记)
1.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2.原因
(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2)客观原因:倭患、西方殖民者的扩张
(3)主观原因:统治者盲目自大
3、影响:积极方面: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保护了国家安全
消极方面 :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伍。
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1、产生的根本原因:
2、含义: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3、表现:
明中后期苏州的纺织业;
国家
政策
劳动力
国际
市场
国内
市场
资金
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农民的贫困,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得国内市场狭小。
国家重农抑商政策,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际市场的扩大
“重农抑商” 、“海禁” 、“闭关锁国”
技术
文化专制,缺乏实用性人才
探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趋势 :发展缓慢
封建制度如何阻碍发展?
(1)经济:自然经济决定国内市场小。
(2)政治: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3)文化: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禁锢思想
(4)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和重农抑商
4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请截屏记笔记)
本课小结
1.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土地制度是( )
A.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B.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C.封建君主土地私有制
D.封建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解析:国家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不占主导地位,只是魏晋隋唐时期较为突出,故A项错误;封建社会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由于土地兼并,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故B项正确;君主直接占有的土地在整个土地中所占比重较小,故不是最主要的,故C项错误;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不断减少,故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不是最主要的土地占有形式,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6·高考全国卷Ⅱ)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B项。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因此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故排除D项。答案:B
4.从西汉初年开始,汉政府常常把一些豪强和富人迁徙到长安诸陵,主要是为了( )
A.扩大统治阶层,巩固统治
B.实现黄老思想,安抚人心
C.借用豪强和富人的经济力量
D.抑制豪强和富人的势力
解析:根据题中的时间“西汉”,根据所学知识,西汉时期,为维护封建统治,采取各方面措施加强“抑商”,其中一项即是迁徙富商和豪强到都城,加强对商人和商业的控制,商人的社会地位很低,与统治阶级无缘,故A项错误;汉初实行黄老之学,休养生息,重视农业生产,与抑商无关,故B项错误;西汉时重农抑商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认为商业为末业,因而不可能借助富人和豪强的力量,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D项正确。答案:D
5.某电视剧中出现了“一个人因私自出海与外国人做生意被惩处”的情景,这一情景( )
A.属于编剧自己的杜撰
B.可能出现在明代或清代
C.是因为执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D.早在秦朝就已出现
解析:本题创设情境考查明清的海禁政策。从材料可知在当时是不允许个人私自出海与外国人做生意的,这与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相符,故答案为B项。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孔子修订的《诗经》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 B.均田制
C.氏族公社所有制 D.农民土地所有制
2.《左传》记载,襄公四年(前569),“土可贾(买)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土地可以买卖 B.土地禁止买卖
C.土地私有出现 D.农业水平提高
3.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面积265顷,含带两山;明朝皇庄土地面积达37 0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土地兼并 B.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C.国家授田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4.“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基于此言论,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 农商并重 B 重农抑商 C 农本商末 D 闭关锁国
5.《履园丛话·臆论》记载:“(明清时期)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封建地租沉重 B.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商品经济繁荣 D.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6.清朝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其影响是( )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B.促进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D.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7.史书记载,明太祖意识到通过海路,也可以与番邦交通,如果不禁止老百姓通过海上私下贸易,恐怕大家都会不思劳作,纯事商业。为此,朱元璋( )
A.实行“海禁”政策 B.秉承抑商政策
C.派郑和下西洋 D.废除丞相制度
8.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是( )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B.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避免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民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董煟《救荒活民书》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种土地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统治阶级曾试图施行怎样的土地制度加以解决?其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