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9课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经济特区的建立
经济特区的建立
①.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②.建立: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原因: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地处沿海,交通便利;著名侨乡,有利于吸引侨资。
深圳地位: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老照片
70年代罗湖高层区原是一片水稻田
70年代深圳举行赛龙舟活动,黑压压的人群挤满两岸
70年代的深圳火车站
70年代的深圳逛街的人群
70年代的深圳搭火车的人群
1982年挑着蔬菜的农民
70年代罗湖边境检查站
1981年,蛇口招商局打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
1982年6月,深圳特区和非特区之间用铁丝网修筑了一道管理线,称为“二线”
1982年深圳第一家来料加工的流水生产线,位于石岩公社的线圈厂
1982年建设的深圳第一高楼电子大厦,一度成为深圳摩天大楼的地标
1987年12月7日,深圳国土局第一次以拍卖的方式拍卖土地使用权
1985年深圳摆地摊的小商贩
1985年深圳商业街一景
1988年深圳股市影像,那段股市狂热至今仍是很多人心里的印记
今日的深圳已成寸土必金的繁华大都市。
今日的深圳
思考:经济特区的“特”指“特”在哪些方面?
提示:
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和个人以及华侨和港澳侨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①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②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③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④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⑤国家对特区建设实行特殊政策倾斜。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5)作用:
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1、过程
(1)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与延伸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和其他一些沿海市县。
(3)1988年,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
(4)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5)内地:
1992年,对外开放纵向推进,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城市和自治区首府。随后又开放内地的一些市县。
(6)2010年,增设喀什为经济特区。
今日的上海
东方明珠
重庆美景:解放碑与洪崖洞
2、对外开放的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3、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4、意义
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时间:2001年12月11日,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2、影响:
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思考: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
提示:
(1)前提不同:近代开放是在国家主权的独立完整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的被迫开放;现代开放则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前提下的主动开放。
(2)目的不同:近代开放是适应列强对华侵略的需要;现代开放则是为了发展经济。
(3)结果不同:近代开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并日益贫困;现代开放则使国家逐渐走向富强。
课
堂
小
结
谢谢观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