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文阅读[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02-20 13:1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 诗 文 阅 读
1、 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回答下列问题。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比较阅读。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离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中所写的“愁”与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中写的“愁”相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比较阅读下面的诗与曲。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秋词》和《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下列古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真无马邪 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B.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 执策而临之 吾欲之南海
3. 翻译以下句子。
(1)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的董生“怀抱利器”却“连不得志于有司”,这印证《马说》中的哪些语句?董生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有这样的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留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请你展开想象,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下列古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雌雄
B. 人恒过 国恒亡
C.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大计亦死
D. 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2. 解释加点的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空乏其身( )
(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4)困于心,衡于虑(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是怎样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当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难、取得的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章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的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谈一点你的看法。
(相关材料)
有些错误没机会改
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的话,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墨池记》中的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墨池记
曾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耶?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耶?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耶?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彰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逸耶?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学者耶?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哉!
1. 解释加点词语。
(1)岂有徜徉肆恣( )
(2)羲之之书晚乃善( )
(3)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
(4)被于来世者何哉( )
2.翻译下列句子。
(1)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况欲深造道德者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本文明白了什么道理?作者认为:“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王羲之“大器晚成”,而方仲永由一个天才少年而“泯然众人”,对两人不同的结局,你有什么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下列古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 范仲淹是____(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是____________。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增其旧制( ) (2)属予作文以记之( )
(3)前人之述备矣( ) (4)去国怀乡( )
(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6)然则何时而乐耶(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斯人,吾谁与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段、第四段具体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请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比较本文与《醉翁亭记》思想内容上的异同。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答::不矛盾。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传来不绝于耳,有赖于万物之音全部消失,禅院的空寂可见一斑,这就是“以声衬静”的妙处。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情,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或: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和隐居林泉寄情山水生活的向往)
2、 不同,这里的“愁”是一种闲愁,难以消遣长日的愁,因丈夫不能长伴身边的愁。“是离愁”中的“愁”是见不着故国的亡国之愁,是由皇帝变囚徒的屈辱悲苦的愁。
3、 相同点:两首诗同是借景抒情的咏秋之作。
不同点:1.意境不同。《天净沙·秋思》为悲秋之作,“枯藤老树昏鸭”等形象,写尽秋天的肃杀之气。而《秋词》则写出了秋高气爽的感觉。“排云上”的鹤矫键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一扫悲秋的情调。 2.作者思想感情不同。刘禹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热情豪放的,而马致远则是悲凉凄愁。 3.表现手法不同。《秋词》是议论兼抒情,《天净沙·秋思》却是借景抒情。
4、 1.(1)通“现”,表现。 (2)鞭打,鞭策,用鞭子打。 2. C
3.(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得本领来喂养它。(2)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4.(1)能印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些语句。
(2)放映了当时由于受腐朽的选拔制所制约,许多有才华的人得不到赏识、重用的社会现实。
5.能从诉说自己的怀才不遇,谴责赶车人的愚昧粗暴,感激相马人的知遇之情等角度展开合理想象均可。
五、 1. B 2.(1)被任用 (2)使……穷困 (3)国外 (4)通“横”,堵塞。 3.(1)用这样磨炼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意志坚韧起来,增长他的才能。 (2)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4.文章从正面论述人在困境经受磨炼,才能激发斗志,发愤进取的道理。然后从个人引申到国家,从反面论述一个国家如常处于安乐之中,往往会导致灭亡。 5.略(所举事例要实事求是,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6.略(不论就一点来谈或两点来谈,不论持什么观点,只要所言有积极意义,符合情理即可)
六、 1.(1)放纵任情 (2)好,指精妙 (3)尊重,推崇 (4)影响
2.(1)原来也是凭借毕生刻苦努力才取得的,并不是天生就具有的。 (2)更何况要在道德方面达到很高的成就呢?
3.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苦练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4.成才在于勤奋,而非天成。(联系实际谈理解略)
5.(扣题回答,强调后天勤奋努力的重要,合意即可。)
七、 1.北宋(或宋朝)。 《渔家傲》 2.(1)规模 (2)同嘱(嘱托) (3)详尽 (4)离开 (5)曾经探求(探究) (6)既然这样,那么 3.(1)不因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2)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在一起)呢? 4.宽对即可。既可摘引原文,也可自行创作。内容与第三、四段脱离或不是对偶句均不得分。例(1)悲阴风怒号,喜渔歌互答。 例(2)悲景色阴晦,喜天光晴朗。 5.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6.相同点:《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亭记》作者主张“与民同乐”的思想。这两种思想意境都是积极向上的,都是可贵的。不同点:《岳阳楼记》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力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醉翁亭记》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