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24 09:3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中国经济的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
1、据章学诚《湖北通志检存稿》记载,清代前期汉口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共18类230多种,除了食盐仍为大宗贩运商品外,山陕的木材、皮毛,江汉平原的棉花、布匹,湖南、鄂南的茶叶、粮食等,都经由长江和汉水汇集汉口。这反映出当时()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B、跨区域的长途贩运的发展
B、商人政治地位日臻提高 D、南方交通比北方更加便捷
2、据《宋会要辑稿》载,江西信州(上饶)及其附近盛产铜、铅,“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得铜、铅数千万斤”;《文献通考》中提道,宋神宗时“岁课铜1400多万斤”,按当时2/10税率计算,年产铜7000多万斤。据此可知,宋代()
A、冶金业摆脱政府控制 B、雇工劳动受到政府保护
B、私营冶金业获得发展 D、政府赋税形式发生变化
3、假如你到宋朝首都汴京旅游,下列情况不会出现的是()
A、可在夜市盘桓到三更半夜 B、饿了可在客舍附近购买食品充饥
B、拜见直接监管市场的市长 D、白天在城郊买精美的景德镇瓷器
4、下表是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文化水平进步情况表。
时间 有阅读能力的人占法国总人口的比例(%) 法国妇女的识字率(%) 欧洲年均出版新书(单位:部) 普通人藏书(单位:本)
17世纪中叶 29 14 约1000 1—20
18世纪中叶 47 27 约4000 20—100
对表格理解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A. 启蒙运动推动法国基础教育发展
B. 文化教育进步助推启蒙运动的开展
C. 法国贵族对启蒙运动的贡献有限
D. 启蒙运动根源于欧洲出版业的发展
5、西周末年出现“上下相诈,公田不治”和“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民罢于逸乐”的局面。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 土地政策缺乏活力 B. 井田制的崩溃
C. 政府管理无力 D. 农耕经济严重衰退
6、如图为盛唐时期的丝织品,是在新疆阿斯塔纳古墓出土的,图案兽纹锦受波斯萨珊王朝的影响。体现了唐朝(  )
A. 文化的兼容性
B. 丝织品的质量南方超过北方
C. 丝织品已远达非洲
D. 丝织品为中国赢得“丝国”的美誉



7、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A. 小农经济影响了人们生活规律 B. 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 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 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8、下表为《1500-1913世界部分国家人均GDP(国际元)统计表》。这反映出
年份 1500 1600 1700 1820 1870 1900 1913
德国 676 777 894 1058 1821 2711 3648
英国 714 974 1250 1707 3191 4158 4921
美国 400 400 527 1257 2445 3780 5301
中国 600 600 600 600 530 546 552
日本 425 500 520 570 669 966 737
①工业化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经济的推动力尤为突出? ③500年间世界经济地区不均衡加剧? ④殖民地多少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意义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9、假设古代最高统治者为表示重视农业生产而示范犁地,如图中扶犁的应是(  )
A. 齐桓公 B. 汉武帝 C. 孝文帝 D. 唐太宗
10、中国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到,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这种耕种方法是(  )
A. 刀耕火种 B. 铁犁牛耕 C. 精耕细作 D. 男耕女织
11、最早提出均田制的李安世在上疏中提到,行均田制是要使“雄擅长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其名义上是为了无地的农民,但实质上是(  )
A. 化解阶级矛盾维护小农经济 B. 为了重农抑商的有效实施
C. 为了学习汉族的经济管理制度 D. 为了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
12、钱泳的《履园丛话》曾对江苏无锡及其附近的地价做过记述,明朝末年当地的土地价格为每亩一二两,清初顺治时良田的价格是二三两,康熙时为四五两,乾隆二十九年、三十年时田价为七八两,最高者为十余两,到嘉庆年间每亩50余两。这反映了(  )
A. 人均耕地面积缩减 B. 经济结构重大变动
C. 农业生产发展 D. 农产品商品化提高
13、唐朝诗人李华有诗道:“咸阳古城下,万顷稻苗新。”这反映了(  )
A. 都江堰良好的灌溉效果 B.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现象
C. 关中平原水稻种植的情况 D. 华北平原适宜的气候条件
14、清雍正时期曾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然而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就又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这种“开放”(  )
A. 禁绝外国人来华贸易 B. 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
C. 放宽了民间贸易往来 D. 有利于维护主权和发展经济
15、西汉末年以后,豪强地主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田庄内部自给自足。考古发现在东汉豪强地主的墓中有许多陶风车、陶水井、短辕一牛挽犁画像石、曲柄锄石刻、水利灌溉模型等陪葬品。这主要说明
A. 田庄威胁个体经济发展 B. 田庄经济具有一定进步性
C. 汉代厚葬风气比较盛行 D. 汉代的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16、“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表明清政府
A. 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 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 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17、吴慧在《中国古代商业》一书中称:西汉之初尚使用陶器,后来始有成功的青瓷制作,“瓷”字使用始于汉代,后世这一大商品由此奠基。据此,吴慧意在强调
A. 汉代瓷器品种已基本定型 B. 汉代是陶瓷业大发展时期
C. 中国最早瓷器出现于汉代 D. 青瓷的制造工序相对复杂
18、下图所示的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中国古代被誉为“青铜文明”的时代是指 ( )
A. 商周时期 B. 秦汉时期 C. 两汉时期 D. 魏晋时期
19、如表是西汉时期先后推行的经济政策(部分)由表格信息可知,西汉时期
内容 时期
战乱中流亡者各归本土,恢复其故爵、田宅,因凯饿自卖为奴婢者一律释放为庶人 高祖
开放山林川泽供百姓采,并一度废除过关用传”《官方所发过关通行证)的制度 文帝
盐官负责组织生产,然后将产品统一收购买卖,未经盐官组织而私煮盐者有罪 武帝
A. 经济政策不利于增加中央财政收人
B. 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了经济正常发展
C. 商业政策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D. 经济政策的着眼点发生了重大变化
20、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指出:“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下列各项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说明了自耕农经济对国家的重要性
B. 论证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
C. 反映了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揭露了封建国家对小农的残酷剥削
21、谢灵运《山居赋》:“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从此可以看出他的田庄
A. 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 B. 主要从事商品生产
C. 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 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
22、中国古代许多朝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封建专制下的政治腐败 D. 贵族地主的压迫
23、中国古代许多朝代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为此唐代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A. 恢复井田制 B. 采取“不抑兼并”政策
C. 实行均田制 D. 编造“鱼鳞图册”
24、“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A. B.
C. D.
25、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据此判断这一农具应是(  )
A. 施肥工具 B. 灌溉工具 C. 播种工具 D. 除草工具
26、据《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段引文说明(  )
A. 铁农具与牛耕的运用使生产力显著提高
B. 奴隶主贵族大量占有私田
C. 各国先后都承认了土地私有
D. 封建剥削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27、“工匠精神”指手艺工人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理念。战国时期既演绎川西平原富庶的历史画卷,又体现“工匠精神”的著名工程是(  )
A. 郑国渠 B. 长城 C. 都江堰 D. 黄河
28、“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苏武牧羊》中的“社稷”是国家的代称,这主要是因为(  )
A. 鬼神等迷信思想盛行
B.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 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
D. 国家的税收主要来自土地上出产的谷物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努力耕作者免其徭役,对于怠于种田或因从事手工业、贾贩活动而致贫者罚为奴隶。
--《商鞅变法》材料二:重农抑商是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短期看,应该如此。但是,从长期看,则恰好相反。……经济史料支持这种逻辑分析。清朝时期,广东怡和商行的伍秉槛拥有资本达2600万辆白银,约为清政府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晋商、徽商拥资千万两白银的亦不鲜见,至于拥有百万两白银者则不计其数了。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政策?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3)你是怎样评价重农抑商政策的?





30、阅读材料
材料一: 1500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
材料二:贵金属黄金成为人人都渴求的东西。哥伦布说过:”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
材料三: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
材料四: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zi:计算)。”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和三,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郑和下西洋早于新航路开辟,但没有完成“会合世界”的任务,后来此类航海壮举明朝再也没有发生过,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主要原因是什么?


(3)假如可以让你选择,你愿意自己是中国的郑和,还是西方远航者呢?为什么(选择其一,能自圆其说就可。)










1. B 2. C 3.C 4. B 5. A 6. A 7. A 8. A 9. D 10. A
11. A 12. D 13. C 14. B 15. B 16. D 17. B 18. A 19. D 20.C
21. C 22. A 23. C 24. B 25. C 26. D 27. C 28. B
29 、(1)重农抑商政策。
(2)现象:明清的抑商政策,并不能遏制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拥有巨额资本的大商人。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和商业资本的积累。
消极作用: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制,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 ??3. ??
30、(1)根本原因(经济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社会原因:西欧各国为获得价廉物美的东方商品,对黄金的狂热追求;直接原因:土耳其阻隔了西欧各国通往东方的传统商路。
(2)原因:郑和下西洋耗资巨大,不计效益,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缺乏生命力;明政府后来实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
(3)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但贡赐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
西方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攫取暴利,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促进了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为殖民地国家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促进当地的近代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