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版五年级下册
1《巨匠童心—毕加索》
。说课
。教学设计
。自评
?
《巨匠童心》说课稿
《巨匠童心》选自湘美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本课分为二个课时,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根据新课标和教材要求,引导学生运用立体派画法,利用范画,重组创作。因此我将重点定为了解立体派画法特征。难点是掌握立体派画法。本课为为今后深入学习立体画法起了铺垫的作用,培养了学生视觉感受能力。
接下来是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情状态是认知能力相对较强,教育心理学指出,此阶段学生已初步具备了理性认识,但感性认识仍占主导地位。能细心观察生活,因此我将会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绘画表现方法
依据以上学情和新课标,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预设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了解毕加索相关生平故事及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立体派画法,利用范画,重组创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视频感受能力。
为了更好地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前面所说的教材重点作为我教学的重点,将教材难点定为我教学的难点。
三、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预设,我选择如下学法
在这里,我将学法列于教法之前。是因为新课改的核心目标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一堂课学生怎么学,不正是我们最应关注的问题吗?本课学生的学法可以概括为:积极参与、主动探索。
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取的教法是:谈话法、讨论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备好教学用具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
???我的教学准备如下:课件、图片、课前收集毕加索相关知道、作品图片。
???接下来我要说我的重点
?四 教学过程:
《巨匠童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名画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一同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评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课型:欣赏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课前收集《格尔尼卡》相关资料;铅笔、剪刀、双面胶、黑白灰三种颜色的卡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起立问好,集中学生精力。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了解画家-----毕加索
多媒体出示图片:播放一组毕加索作品(配合音乐)???????
★请了解毕加索的同学简介毕加索。(出示多媒体,毕加索简介。)★毕加索:毕加索是西班牙杰出画家、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一个美术教师的家庭,1904年定居巴黎。他最初的画比较写实,绘画的主题主要是对乞丐、流浪艺人、演马戏者等人物的深切同情;后来他从形式上求奇异,成了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所谓立体派,是把物体分割成各种几何形体,然后再重叠、堆砌在一个平面的画幅上,因此完全改变了物体原有的形态,油画《格尔尼卡》是他的代表作。
?
注:什么是立体主义?什么是象征?(出示多媒体)
★立体主义——由毕加索和勃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以出抽象的几何状态呈现作品,并描绘真实的形体。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这种创新重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例如,中国的龙就是一种象征,《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具有象征意义。
三、学习新课
(一)多媒体出示图片《格尔尼卡》,(349.3cm×776.6cm)★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1937年4月26日,那本应该是“人间四月天”,德国法西斯空军恣意轰炸了西班牙历史名城——风光迤逦的小镇格尔尼卡,当时恰逢集市,2000名无辜平民丧生,格尔尼卡被夷为平地。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毕加索。愤怒的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
?????? ?板书:
★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画是什么感受?——乱、看不懂、支离破碎...
★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感觉很重要,但是我们也要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这幅画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对于这副画,大家现在心里一定有很多问号,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解析这位大师的作品吧!
(二)出示视频
★这段视频反映了什么为主题?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请有准备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
有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于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不速之客受到的却是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副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一位德国军官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的说:“不!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
★师:为什么毕加索说“这是你们的杰作?”——一切尽在不言中,正是法西斯的暴行,才造成了《格尔尼卡》中的人间悲剧。
?
(三)内容分析
1、(出示3D视频)通过3D的效果让大家更直观的去感受一下这幅画的氛围,让大家认真找一找里面出现了一些什么形象?
?
★师:看完3D版的《格尔尼卡》,再配合上音乐,老师想知道同学们有着什么样的感受?画面中出现了一些什么形象?
板书:
生:抱孩子的母亲、牛头、马、灯、断臂倒地的战士、举灯的女人、奔跑的人、求救的人……。
?
2、分析一下`它们各自的内涵:
1)马的表情怎样?代表什么?
被刺伤,发出嘶鸣。象征苦难的西班牙人民。 (2)牛的表情是怎样?它代表什么?
—龇牙咧嘴,象征着法西斯的残暴和黑暗。 (3)抱孩子的母亲发出了怎样的声音?表达了什么?
—发出哀鸣,表达死去孩子内心的痛苦。 (4)灯——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
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画家用这些象征性的揭露,将一切罪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
(5)奔跑的女人——造成了什么气氛?
(惊慌失措、惊恐) 6)跳楼的人——向上呼救。无助。 (7)断臂倒地的战士——死不瞑目。(手边的花的用意?——对死难者的哀悼) (8)举灯的女人——可以联想到什么?(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象征自由。) 3、教师补充:
通过我们的分析,大家知道它是反映了战争题材的一幅画,在这画里,没有飞机炸弹,却充满了死亡、恐怖和呐喊。画的背景布满了黑暗,那盏光明的灯照射着这血腥的场面,好似一个冷酷而凶残的梦魇笼罩全画。而画家之所以这样来表现,也跟他儿时的经历有关:1884年,毕加索3岁的时候,在西班牙马拉加发生了地震,那天晚上的尖叫、惊恐、毁灭、火焰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爸爸背着他走出房间,母亲举着灯照路,那场自然灾害带来的印象,成为他描绘战争灾难的基础。
四,探究合作学习
出示多媒体,现在大家4人一组探讨这样几个问题,然后请几位同学上来当老师。
(1)构图:饱满-画面上有什么?——(感觉到处都是奔跑的人、呼救的人、痛哭的人......场面非常混乱)以至于我们的眼睛不得不在画面上看来看去-为什么要这样画?
——突出战争带来的“动荡”和“不安”。
(2)造型:画中马头、牛头与平时所见有什么不同?
——破碎、夸张、变形
画面完整吗?为什么要这样画?
——更具有震撼力,更能打动每一个观众的心。
(3)色彩:画上面出现了些什么色彩?
——黑白灰为主色调
为什么画家不用彩色呢?画家的用意又是什么?
——突出了恐惧、哀痛的气氛。
(4)表现手法:立体主义——表现手法是:打散——叠加、拼贴、重组——新形象(举例:牛头)
五,创作体验
★师:同学回答得非常好,那么大家对于这幅画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果现在我们重新再来看这幅画,大家还觉得乱吗?
小结:通过对这幅画的赏析,请一位同学起来总结一下,这幅画表达了什么?控诉了什么?
——表达了画家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和抗议,控诉了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
?
教学反思
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战争是可怕的,我们需要和平,大家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好好的学习,将来才能为自己的幸福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