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1 昼夜交替现象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1 昼夜交替现象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2-24 08:3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设,并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培养主动探索,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材与学情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一课。本课旨在通过大胆猜测、科学探究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看法,为学生本单元后继探究学习做铺垫,而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教材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教材列举了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四种假说,其目的是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提出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使学生明白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才能加以判断;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大胆猜测,提出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说进行解释。
通过课前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少数学生虽然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都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没有完整、有序地建构,因此说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是困惑不解的。
五年级的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对周围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
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但五年级学生思维方式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原因是抽象的。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日地之间的相对圆周运动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昼夜交替现象》学案;
学生课前完成学案,准备模拟实验的器材,准备课堂模拟实验。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一、激趣引入,提出假设
首先提出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然后根据太阳、地球的特点,在身边找寻适合的实验材料进行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说。
如可以提出多种假说,可以完成多份学案。二、小组合作,修正解释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学案》,讲解自己的模拟实验,完善或者修正自己的假说。三、模拟验证,上台演示让孩子在全班说出自己的假说,并上台进行模拟实验。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太阳不动,地球自转太阳、地球相互围绕转动……四、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学生根据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进行分析:太阳能发光;地球是圆形的、且不透明;太阳和地球总有一个在转动……五、质疑新知,引导思考
让学生大胆说出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又产生了哪些新的疑问。思考该如何解决呢?
思考:地球上的昼夜现象为什么会不断交替出现?地球、太阳在怎样运动时才会导致这种现象发生。活动:在学案上,画出你的想法。
考虑孩子的差异,鼓励提出多种假说,对于有能力提出多种假说的孩子,可以完成多份《学案》。教师提出要求:课前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假说,有的的同学提出了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了验证。让老师看看你们准备用什么材料来模拟地球呢?指导孩子在地球生做好标记(自己的位置),从而让模拟实验更形象、直观。教师巡视。
教师在旁边协助,并引导孩子做好总结。引导学生根据学生提出的多种假说进行分析:1、实验材料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运动方式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疑问,你有准备如何解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