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教学目标
1.了解常量与变量的含义,能正确区分常量与变量.
2.理解掌握函数的概念,能写出简单的函数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理解函数概念.
一、课前预习
阅读教材第28~30页内容,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情景导入
利用PPT出示教材第28~29页问题1~问题4.
三、新知探究
探究一:变量与常量
1.举例、归纳
问题1:某地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示图)学生观察气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引出“变量”。
问题2:学生观察随着年龄的增长,相应的体重如何变化的过程,加深对变量的认识,引出“常量”.
设问:一个量变化,具体地说是它的什么在变?什么不变呢?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是量的数值变与不变.
在其它二个问题中有哪些是变量?哪些是常量?
探究二:自变量与函数
1.举例、归纳
学生再次观察问题1、2、3、4两个变化过程,寻找共同之处:①一个变化过程,②两个变量,③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若两个量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就说这两个量具有函数关系.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
上面各个问题中,都出现了两个变量,它们互相依赖,密切相关.
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例如x和y, 对于x的每一个值, y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 y是因变量, 此时也称y是x的函数.
概 括
的函数的本质就是唯一确定的对应关系.
研究事物的运动变化,实际是从研究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对应关系入手的.
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对应关系又叫函数关系.
四、点点对接
例1:指出下列变化过程中的变量和常量:
(1)汽油的价格是7.4元/升,加油x升,车主加油付油费y元;
(2)小明看一本200页的小说,看完这本小说需要t天,平均每天所看的页数为n;
(3)用长为40cm的绳子围矩形,围成的矩形一边长为xcm,其面积为Scm2.
解:(1)7.4是常量,x、y是变量.
(2)200是常量,t、n是变量.
(3)40是常量,x、S是变量.
例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y是底角度数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关系式,并求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解: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得2x+y=180°,y=180°-2x(0<x<90).
例3:如图,等腰直角△ABC的直角边长与正方形MNPQ的边长均为10cm,AC与MN在同一直线上,开始时A点与M点重合,让△ABC向右运动,最后A点与N点重合.
(1)试写出重叠部分面积y(cm2)与MA长度x(c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点A向右移动1cm时,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1.什么是常量与变量?什么是函数与自变量?
2.会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小结: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学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解析法简单明了,能准确地反映整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与函数的相依关系,但求对应值时,往往要经过比较复杂的计算,而且在实际问题中,有的函数关系,不一定能用关系式表达出来。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如平方根表等。列表法一目了然,表格中已有的自变量的每一个值,不需要计算就可以直接查出与它对应的函数值,使用起来很方便,但列表法有局限性,因为列出的对应值是有限的,而且在表格中也不容易看出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对应规律。
3.图象法
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图象法形象直观,通过函数的图象,可以直接、形象地把函数关系表示出来,能够直观地研究函数的一些性质,例如函数有没有最大值(或最小值),最大(小)值是多少?函数值是随自变量增大而增大,还是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减小等等,函数图象是研究函数性质的有力工具。但是,由函数图象观察只能得到近似的数量关系。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常常综合地运用这三种表示法,来深入地研究函数的性质。
(共14张PPT)
第17章 函数及其图象
17.2函数的图象
1.平面直角坐标系
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意义,会建立直角坐标系.
2.掌握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并能熟练地根据坐标找出平面内的点,由点求得坐标.
3.掌握平面内一点关于x轴、y轴及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x轴和y轴上的点及四个象限内点的坐标具有的特征.
难点:理解坐标与距离的区别和联系.
一、课前预习
阅读教材第34~35页内容,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1.游戏:教室共有56个座位,自前向后分为7排,自左向右分为8列,每位学生对应了一个座位,玩“点将”游戏,学生是“将”,由教师来点,点到的同学说出自己的座位号几排几列.同时演示“点将”游戏。
例如,李亮在教室里的座位可以简单地记作(4,2).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为了确定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我们经常用“第4组、第2排” 这样含有两个数的用语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为了使这种方法更加简便,我们可以用一对有顺序的实数(简称为有序实数对)来表示.
2.提问:你如何来确定自己的座位?需要几个量?
思考讨论
归纳:要确定一个学生的座位必须有两个数,一个是排数,一个是列数.
三、新知探究
探究:平面直角坐标系
1.自学解决什么是横轴?
什么是纵轴?
什么是横坐标,什么是纵坐标?
平面坐标系的象限的划分和象限的坐标符号的划分.
2.如何找一个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怎样根据坐标确定点的位置?
四、点点对接
例1: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点:A(4,5),B(-2,3),C(-4,-2),D(2.5,-2),E(0,-4).
解:
例2:根据图中A、B、C、D、E各点的坐标说说它们分别在哪个象限内?
解:A、B在第一象限内,C在第二象限内,D在第三象限内,E在第四象限内.
例3: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点,并将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观察它是什么形状的图形?
(2,2),(5,6),(-4,6),(-7,2)
解:图略,由画出来的图象得出是平行四边形.
五、课堂小结
1.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2.各象限内的点及x轴、y轴上的点的特征.
我们愈是学习,愈觉得自己的贫乏。 —— 雪莱
(共12张PPT)
●教学目标
1.理解函数图象的意义,初步理解函数图象与函数关系式之间的关系.
2.学会用描点法较准确的画出函数的图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函数图象的意义及画法.
难点:根据图象理解函数,能从图象上解释函数变化关系.
一、课前预习
阅读教材第36~37页内容,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情景导入
下图是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象,它反映了北京的春季某天气温T如何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你是如何在图中找出各个时刻的气温的?
三、新知探究
探究:函数图象的画法
第一步:列表.(写出自变量x与函数值的对应表)先确定x的若干个值,然后填入相应的y值.(这种用表格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第二步:描点,对于表中的每一组对应值,以x值作为点的横坐标,以对应的y值作为点的纵坐标,便可画出一个点.也就是由表中给出的有序实数对,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
自变量x -2 -1 0 1 2
函数值y=2x+1 -3 -1 1 3 5
连线:
-3
-1
1
5
3
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第三步:连线,按照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相邻两点用线段连结起来,得到的图形就是函数式y=2x+1的图象.
教师总结:一般地,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
四、点点对接
例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式的图象:
(1)y=-3x;(2)y=-3x+2.
解:
(2)在坐标纸上描点.
(3)连线,得出函数图象.
自变量x … -2 -1 0 1 2 3 …
y=-3x … 6 3 0 -3 -6 -9 …
y=-3x+2 … 8 5 2 -1 -4 -7 …
例2: 王教授和孙子小强经常一起进行早锻炼,主要活动是爬山.有一天,小强让爷爷 先上,然后追赶爷爷.中两条线段分别表示小强和爷爷离开山脚的距离(米)与爬山所用时间(分)的关系(从小强开始爬山时计时),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小强让爷爷先上多少米?
(2)山顶高多少米?谁先爬上山顶?
(3)小强通过多少时间追少爷爷?
(4) 谁的速度大,大多少?
解:由图象可知:
(1)小强出发0分钟时,爷爷已经爬山60米,因此小强让爷爷先上60米;
(2)山顶离山脚的距离是300米,小强先爬上山;
(3)因为小强和爷爷路程相等时是8分钟,所以小强用了8分钟追上爷爷;
(4)小强爬山300米用了10分钟,速度为30米/分,爷爷爬山(300-60)米=240米,用了10.5分钟,速度约为23米/分,因此小强的速度大,大7米/分.
例3:根据图象给出下列说法:①学校到景点的路程为55km;②甲组在途中停留了5min;③甲、乙两组同时到达景点;④相遇后,乙组的速度小于甲组的速度.根据图象信息,以上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从图象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解:①②.还能发现乙比甲晚了20分钟出发的.
五、课堂小结
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与困惑.
(共13张PPT)
第17章 函数及其图象
17.3一次函数
1.一次函数
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意义.
2.会写出实际问题中正比例关系与一次函数关系的解析式.
3.体会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
难点:会建立实际问题中的一次函数表达式.
一、课前预习
阅读教材第43~44页内容,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情景导入
问题1:小明暑假第一次去北京,汽车驶上A地的高速公路后,小明观察里程碑,发现汽车的平均速度是95千米/时,已知A地直达北京的高速公路全程570千米,小明想知道汽车从A地驶出后,距北京的路程和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时间有什么关系,以便根据时间估计自己和北京的距离.
问题2:小张准备将平时的零用钱节约一些储存起来,他已存有50元,从现在起每个月节约12元.试写出小张的存款数与从现在开始的月份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三、新知探究
1.填一填
(1)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每一个x的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____是自变量,______是x的函数.
(2)今有小李带人民币50元去买笔记本,已知笔记本每本售价3元,问:
a.所花的钱y(元)与买笔记本的数量x之间的关系可用式子表示为:y=______.
b.小李剩下的钱y(元)与买笔记本的数量x之间的关系可用式子表示为:y=______.
2.观察比较、发现本质
以下四式:y=570-95x;y=50+12x;y=3x;y=50-3x.
(1)这些函数中自变量是______,______是x的函数.
(2)这些函数中,表示函数的自变量的式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x的指数是______,它们都是自变量x的______次式.
3.概括归纳、得出概念
(1)一般地,如果y=kx+b(k、b是常数,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
(2)特别地,当b=0时,一次函数y=kx+b就成为y=kx(k是常数,k≠0),这时,y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
b.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
正比例函数中y=kx(k≠0),具备一次函数的两个特征,且常数项为0,因此它是函数的特殊形式.
解:一次函数有(1)、(4)、(5)、(7)、(8),其中正比例函数是(1).
例2:写出下列各题中x与y之间的关系式,并判断y是否为x的一次函数?是否为正比例函数?
(1)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行驶路程中y(千米)与行驶时间x(时)之间的关系式;
(2)圆的面积y(厘米2)与它的半径x(厘米)之间的关系;
(3)一棵树现在高50厘米,每个月长高2厘米,x月后这棵树的高度为y(厘米);
(4)某城市的市内电话的月收费额y(单位:元)包括月租费22元和拨打电话xmin的计时费(按0.1元/min收取).
解:(1)y=60x是正比例函数;(2)y=πx2不是一次函数;(3)y=2x+50是一次函数;(4)y=22+0.1x是一次函数.
例3:当m为何值时,函数y=-(m-2)xm2-3+m-4是一次函数.
解:依题意得:m2-3=1,m-2≠0,∴m=-2.
1.什么叫一次函数?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有什么联系?
劳动教养了身体,学习教养了心灵。
—— 史密斯
(共18张PPT)
第17章 函数及其图象
17.3一次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象
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掌握两点法画一次函数的图象.
2.理解一次函数的图象与解析式中k、b的联系.
3.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画法.
难点:实际问题中的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
一、课前预习
阅读教材第45~46页内容,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情景导入
1.画函数图象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2.利用几何画板画出下列一次函数的图象,你有什么发现?
在同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三、新知探究
1.通过观察得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画直线需要确定几个点?
2.动手画一画.在坐标纸上画出上面四个一次函数的图象.
3.观察“做一做”画出的四个一次函数的图象,比较下列各对一次函数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4.概括归纳
我们可以发现,两个一次函数,当系数k相同,b不相同时(如y=3x与y=3x+2),有
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
例2:求直线y=-2x-3与x轴和y轴的交点,并画出这条直线.
分析:因为x轴上点的纵坐标等于0,y轴上点的横坐标等于0,所以,当y=0时,x=-1.5,点(-1.5,0)就是直线与x轴的交点;当x=0时,y=-3点(0,-3)就是直线与y轴的交点.
解:如图,过点(-1.5,0)和(0,-3)作直线,就是所求的直线y=-2x-3.
例3:小明距北京的路程s(千米)与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时间(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s=570-95t,试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
分析: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可以在表示时间的t轴和表示路程的s轴上分别选取适当的单位长度,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五、课堂小结
1.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和画法.
2.实际问题中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
【归纳】
【归纳结论】
两个一次函数,当k一样,b不一样时.
共同点:直线平行,都是由直线y=kx(k≠0)向上或向下移动得到;
不同点:它们与y轴的交点不同.
而当两个一次函数,b一样,k不一样时.
共同点:它们与y轴交于同一点(0,b);
不同点:直线不平行.
1.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2.画一次函数图象时,只要取两个点即可,一般取直线与x轴、y轴的交点比较简便.
3.两个一次函数,当k一样,b不一样时,共同之处是直线平行,都是由直线y=kx(k≠0)向上或向下移动得到,不同之处是它们与y轴的交点不同;
当b一样,k不一样时,共同之处是它们与y轴交于同一点(0,b),不同之处是直线不平行.
4.一次函数y=kx+b,当x=0时,y=b;当y=0时,x= .所以直线y=kx+b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0,b),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 ,0);
5.在画实际问题中的一次函数图象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画出的图象往往不再是一条直线.
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高尔基
(共16张PPT)
第17章 函数及其图象
17.3一次函数
3.一次函数的性质
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有关性质.
2.能熟练地做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3.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
难点: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的探究.
一、课前预习
阅读教材第48~49页内容,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1、一次函数的一般式。
y=kx+b
(k,b为常数,k≠0)
说一说:
2、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
一条直线。
二、情景导入
1.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步骤为:列表、描点、连线.经过讨论我们又知道了画一次函数的图象不需要许多点,只要找两点即可,还明确了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2.通过画图象我们发现有的函数图象像上山越走越高,有的函数图象像下山越走越低,本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一次函数图象的其他性质.
三、新知探究
1.观察下图的两个图象,你有什么发现?
如何理解图象的上升和下降?图象的上升和下降与什么有关系?
x增大
y增大
(1)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上升;
x增大
y减少
(2) 当k<0时,y随x的
增大而_____,这时函数
的图象从左到右_____.
减小
下降
一次函数y=kx+b有下列性质:
?
(1)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上升;
?
(2)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_____,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_____.
概括
减小
下降
四、点点对接
例1:已知函数y=(m-2)x+n的图象经过一、二、三象限.求m、n的取值范围.
解:依题意得:m-2>0,n>0,∴m>2,n>0.
例2:已知函数y=kx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那么函数y=kx-k的图象可能是( )
B
A.y1>y2
B.y1<y2
C.当x1<x2时,y1<y2
D.当x1<x2时,y1>y2
(2)在一次函数y=kx+2中,若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它的图象不经过第______象限.
解:(1)D (2)四
五、课堂小结
说说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所谓天才,实际上是依靠学习。
——华罗庚
(共15张PPT)
第17章 函数及其图象
17.3一次函数
4.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两个条件可确定一次函数;能根据所给信息(图象、表格、实际问题等)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2.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所给信息,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难点:在实际问题情景中寻找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一、课前预习
阅读教材第50页内容,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不为零)的形式, 称y是x的
一次函数
二、情景导入
提问:(1)什么是一次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
(3)一次函数具有什么性质?
三、新知探究
1.情境一:
(1)写出v与t之间的关系式;
(2)下滑3秒时物体的速度是多少?
V/(米/秒)
t/秒
O
某物体沿一个斜坡下滑,它的速度 v (米/秒)与其下滑时间 t (秒)的关系如右图所示:请写出 v 与 t 的关系式;
2.情境二:温度计是利用水银(或酒精)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温度计中水银(或酒精)柱的高度y(厘米)是温度x(℃)的一次函数.某种型号的实验用水银温度计能测量-20℃到100℃的温度,已知10℃时水银柱的高度10厘米,50℃时水银柱的高度18厘米,求这个函数的表达式.
像这样先设出函数解析式,再根据条件确定解析式中未知的系数,从而具体写出这个式子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
函数解析式和函数图象如何相互转化呢?
函数解析式y=kx+b(k≠0)
选取
解出
满足条件的两点(x1,y1)与(x2,y2)
画出
选取
从数到形
从形到数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就是要确定哪个值?
总结:在确定函数表达式时,要求几个系数就需要知道几个点的坐标。
K的值 (自变量的系数)
需要 (原点除外)几个点坐标呢?
一次函数呢?
K、b 的值
四、点点对接
例1:已知某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分别是(-2,0)、(0,4),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例2:某市出租车计费方法如图所示,x(km)表示行驶里程,y(元)表示车费,请根据图象回答下面的问题:
(1)出租车的起步价是多少元?当x>3时,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若某乘客有一次乘出租车的车费为32元,求这位乘客乘车的里程.
(2)当y=32时,32=2x+2,解得x=15.
求函数解关系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呢?
可归纳为:“一设、二列、三解、四写”
一设:设出函数关系式的一般形式y=kx+b;
二列:根据已知两点的坐标列出关于k、b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三解:解这个方程组,求出k、b的值;
四写:把求得的k、b的值代入y=kx+b,
写出函数关系式.
小结:求一次函数关系式常见题型
1.利用图像求函数关系式
2.利用点的坐标求函数关系式
3.利用表格信息确定函数关系式
4.根据实际情况收集信息求函数关系式
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贝尔纳
(共13张PPT)
第17章 函数及其图象
17.1 反比例函数
1.反比例函数
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判断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难点: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一、课前预习
阅读教材第54~55页内容,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情景导入
1.小学里我们知道,如果两个变量x、y满足xy=k(k为不等于0的常数),那么x、y就为反比例关系.
2.一般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三、新知探究
1.问题情境
问题1:甲乙两地相距120千米,汽车匀速从甲地驶往乙地,汽车的行驶时间是由速度确定的,时间是速度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关系式.
问题2:学校课外生物小组的同学准备自己动手,用旧围栏建一个面积为24平方米的矩形饲养场.设它的一边长为x(米),求另一边的长y(米)与x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根据矩形面积可知
xy=24,
即y=24/x
从这个关系中发现:
1.当矩形的面积一定时,矩形的一边是另一边的反比例函数.即矩形的一边长增大了,则另一边减小;若一边减小了,则另一边增大;
2.自变量的取值是x>0.观察上述两个函数解析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与前面学的一次函数有什么不同?
分析:判断是不是反比例函数,一定要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牢记反比例函数的三种形式.
解:③④⑤⑦是反比例函数.
例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x=4时,y的值.
例3:(1)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为xcm、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
(2)某村有耕地346.2公顷,人口数量n逐年发生变化,那么该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m(公顷/人)是全村人口数n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
(3)当m=______时,y=3xm-7是反比例函数.
(3)m-7=-1,m=-1+7,m=6.
五、课堂小结
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与困惑.
读和写是学生最必要的两种学习方法,也是通向周围世界的两扇窗口。 ——苏霍姆林斯基
(共15张PPT)
17.4 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第1课时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
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并能说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难点:理解反比例函数性质的探索过程,从“数”和“形”两方面综合考虑问题.
一、课前预习
阅读教材第56~57页内容,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情景导入
1.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是:y=kx+b,它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2.一次函数y=kx+b,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3.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是:
列表、描点、连线.
解:函数图象画法→描点法:列表→描点→连线
x … -6 -5 -4 -3 -2 -1 1 2 3 4 5 6 …
y= … -1 -1.2 -1.5 -2 -3 -6 6 3 2 1.5 1.2 1 …
y=- … 1 1.2 1.5 2 3 6 -6 -3 -2 -1.5 -1.2 -1 …
教师点拨:1.作反比例函数图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列表时:自变量的值可以选取一些互为相反数的值,这样即可简化计算,又便于对称描点;
列表描点时:要尽量多取一些数值,多描一些点,这样既可以方便连线,又较准确的表达函数变化趋势;
连线时:一定要养成按自变量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平滑的曲线连接,从中体会函数的增减性.
4.概括归纳
当k>0时,两支双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两支双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解:(1)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只有两种可能,分布在第一、第三象限,或者分布在第二、第四象限.这个函数的图象的一支在第一象限,则另一支必在第三象限.∵函数的图象在第一、第三象限,∴m-5>0,解得m>5.
(2)∵m-5>0,在这个函数图象的任一支上,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a>a′>0和0>a>a′时b<b′;当a>0>a′时b>b′.
解:1
(1) 是双曲线;
(2)当k>0时,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3)当k<0时,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五、课堂小结
说说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形状和性质.
我们愈是学习,愈觉得自己的贫乏。
—— 雪莱
(共13张PPT)
第17章 函数及其图象
17.5 实践与探索
第1课时 一次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2.掌握运用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体会对应关系和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运用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方程和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一、课前预习
阅读教材第59~61页内容,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情景导入
我们曾经学习过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现在又学习了一次函数.你是否想过,他们既然都是“一次”的,其中会不会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
三、新知探究
探究一:图象上点的坐标与方程解的关系
问题:1号探测气球从海拔5m处出发,以1m/min的速度上升,上升了1h.
(1)请用式子表示1号探测气球所在位置的海拔y(单位:m)关于上升时间x(单位:min)的函数关系.
(2)请写出函数y=x+5的图象上的任意5个点的坐标,你写出的5个点的坐标是否都满足方程y-x=5?你是怎么验证的?
(3)以方程y-x=5的所有解组成的坐标是否都在一次函数y=x+5的图象上?
探究二:图象的交点的实际意义
1.问题情景:1号探测气球从海拔5m处出发,以1m/min的速度上升.与此同时,2号探测气球从海拔15m处出发,以0.5m/min的速度上升.两个气球都上升了1h.
(1)写出1号探测气球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式;写出2号探测气球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2)在某一时刻两个气球能否位于同一高度?如果能,这时气球上升了多长时间?位于什么高度?
2.学生作图象,观察、思考、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归纳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内在联系.
3.总结点评:
(1)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化简为kx+b=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方程kx+b=0,都可转化为求函数y=kx+b中y=0时的x的值.
(2)任何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都可化简为kx+b>0(或kx+b<0)的形式,所以一元一次不等式kx+b>0(或kx+b<0)的解集就是使y=kx+b取正值(或负值)时x的取值范围.
四、点点对接
例1:当自变量x取何值时,函数y=2.5x+1和y=5x+17的值相等?这个函数值是多少?
分析:两个函数值相等就是求交点的坐标.
解:方法1:联立两个函数,得2.5x+1=5x+17,解此方程;
方法2:把两个函数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方程组;方法3:画函数图象,求交点坐标.
例2:如图,求直线l1与l2的交点坐标.
分析:由函数图象可以求直线l1与l2的解析式,进而通过方程组求出交点坐标.
你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格言联璧》
(共11张PPT)
第17章 函数及其图象
17.5 实践与探索
第2课时 函数的实际应用
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发展形象思维.
2.利用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难点:正确地根据图象获取信息.
一、课前预习
阅读教材第62~63页内容,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情景导入
在前几节课里,我们分别学习了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一次函数图象的特征,并且了解到一次函数的应用十分广泛,和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三、新知探究
探究一:
1.问题情境:小明同学在探索鞋码的两种长度“码”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时,通过调查获得下表数据:
?(1)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你能猜想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2)问43码的鞋相当于多少厘米的鞋?
2.分析:把实践或调查中得到的一些变量的值,通过描点得出函数的近似图象,再根据画出的图象的特征,猜想相应的函数名称,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函数关系式.
x(厘米) 23 23.5 24.5 25.5 26 …
y(码) 36 37 39 41 42 …
(2)当y=43时,2x-10=43,解得x=26.5.
探究二:1.问题情境:
为了研究某合金材料的体积V(cm3)随温度t(℃)变化的规律,对一个用这种合金制成的圆球测得相关数据如下:
你能否据此求出V和t的函数关系?
分析:将这些数值所对应的点在坐标系中描出.我们发现,这些点大致位于一条直线上,可知V和t近似地符合一次函数关系.
t(℃) -40 -20 -10 0 10 20 40 60
V(cm3) 998.3 999.2 999.6 1000 1000.3 1000.7 1001.6 1002.3
四、点点对接
例:小明在做电学实验时,电路图如图所示.在保持电压不变的情况下,改换不同的电阻R,并用电流表测量出通过不同电阻的电流I,记录结果如下:
(1)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坐标系中描出表格中的各点,并画出该函数的近似图象;
(2)观察图象,猜想I与R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求出函数解析式;
(3)小明将一个未知电阻值的电阻串联到电路中,查得电流表的度数为0.5安培,你知道这个电阻的电阻值吗?
电阻R(欧姆) 2 4 6 8 10 12
电流I(安培) 6 3 2 1.5 1.2 1
五、课堂小结
明确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
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地办事。
——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