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

文档属性

名称 生态系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0-10-17 14:36:00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第四节 生 态 系 统知识目标
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问题导学一片森林中所有生物能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吗?
2.自学教材P23,结合教材中的插图,认真分析P23的“资料分析”,思考教材中的三个讨论题。
完成教材P27课后练习题第一题。
思考:你父母每天上班劳动,创造劳动价值,他们是“生产者”吗?
自学教材P24—25“食物链和食物网”完成P25“观察和思考”。
探究思考: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
一片草原上,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生长得十分繁茂,由于有了充足的食物,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同学们想想,兔的数量会无限制的增加吗?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
同样是一片草原,人们过度放牧牛羊,草原会有什么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
南极企鹅体内的DDT哪来的?为什么鸟兽体内积累的DDT含量比海水中高出百万倍?有何启示?
问题导学课堂小结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表示方法:生产者 消费者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由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当堂训练基础题:
《 课程基础训练》P7“夯实基础”
1、2、3、4、6、7
《 课程基础训练》P9“夯实基础”
1、2、3、5、9
提高题:
《课程基础训练》P8“探究拓展”2
《课程基础训练》P10“探究拓展”2
谢 谢!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都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除了有生物外,还有: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部分。 讨 论 ????1.左图中树皮里面有昆虫的幼虫。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
关系是怎样的? ??? 2.右图中腐烂的树桩最终会消失吗? ??? 3.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真菌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 啄木鸟在树干上找虫吃 腐烂的树干上长出许多真菌 资料分析分析下列图片中展示的生物现象。这些现象在森林中是常见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树桩最终被真菌分解消失)植物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消费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蘑菇青霉分解者此生态系统中只有一条食物链:树→虫→鸟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观察与思考   观察这个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并将它们用箭头连接起来,
以表示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箭头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讨论: 1、你连接的这些食物链有多少条?它们是互不相关的吗?
 2、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
发生怎样的变化? 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连接的食物链有9条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从理论上分析,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猫头鹰的数量会减少,青蛙、鼠的数量会增加;各种生物的数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陆地的食物塔人类处在食物网的最高位置,是食物网中的一员,属于消费者。1、人 会 中 毒 2、 因为一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比较稳定、不易分解,而且是生物体无法排出的,这些有毒物质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所以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水俣病,
就是当地居民长期食用富含汞(有毒物质)
的鱼虾造成的,患者手脚麻木、运动失灵,
甚至呈疯癫状态。第四节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模块 初中生物?
2、年级 七年级?上
3、所用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章节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
5、学时数 一课时(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
???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 (3)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 (4)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 (5)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目标:(1)通过问题导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 (3) 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 (4)通过“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 (5)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 (3)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2、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是初中生物一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在本章教学中不是只注重单个知识点,而是站在生物圈的高度,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都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本章十分注重情感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能自觉、理性的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四方面: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流。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生态破坏。
(2)教学重点、难点
既考虑到新课标的具体内容标准中要求“理解”的知识点,难度较大,又考虑到学生升入七年级以来进行的探究活动还不够多,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 ①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能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 ②能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 ④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 ⑤通过问题导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积极寻找办法解决的习惯。
????考虑到学生往往对生产者的社会学概念和生物学概念的不同之处把握不到位,对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食物关系判断不准确,因此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立为:
??? ①理解生产者概念的内涵;
??? ②掌握食物链的概念,正确书写并分析食物链。
(3)课前准备:
关于生态系统的视频以及相关课件
3、学情分析:
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一概念,新课的导入就创设情境,将一个个和谐统一的生态系统展现在学生眼前,并精心设计一个问题导学:“一片森林中所有生物能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吗?”从而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抓住这个概念中的四个“关键词”,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食物网等知识点的学习。对于生态平衡,学生具有一定的环境污染知识背景,能够通过现实现象得出结论。
4、设计思路:建立有效课堂。
(1)创设情境导入。
(2)问题导学。共精心设计了11个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做学问。着力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在问题设计上尽量与学生日常经验相联系,力求有实用价值;具有开放性,以便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孩子在“跳一跳,摘果子”的过程中获得学习过程的体验。
(3)围绕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交流。
课堂是学生们亲自经历发现、体验、探究与感悟过程的课堂,孩子们的主动参与会使课堂变得生动,充满生机。同时,也是生生互动、合作交流的课堂,合作意识的树立,合作能力的培养都蕴涵在教学之中。在学生自我表现和课堂交往互助经历的有效体验中,其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人际关系、学习成就、平等意识都得到提升。
(4)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练习中巩固知识,
?学生层次的不同决定了巩固练习的不同。精心设计基础训练作业、拓展提高作业,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板书:
?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植物 :生产者
??生物部分 动物 :消费者
真菌、细菌: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 :阳光、空气、水等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表示方法:生产者 消费者
食物网---- 一个生态系统中,由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明确知识目标
(2′)
二、问题导学,层层深入,完成新课。(先学后教)
(25′)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
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一个个和谐统一的生态系统。引出课题及明确知识目标。
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做学问。着力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在问题设计上尽量与学生日常经验相联系,具有开放性,以便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孩子在“跳一跳,摘果子”的过程中获得学习过程的体验。
问题:一片森林中所有生物能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吗?
?接受视觉刺激,学生认真观察,调动学习情绪,尽快融入课堂,明确知识目标。
?
?
各学习小组围绕问题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思考问题;生生互动、合作交流问题;教师深入各学习小组了解动态,解答咨询。)
联系新课引入时看到的一个个生态系统,再认真阅读教材,获取生态系统的概念,并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
通过视觉刺激调动学生学习情绪,以最快速度融入课堂。?
通过问题导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探究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积极寻找办法解决的习惯。
考查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学会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
2、生态系统的组成(6′)
活动:自学教材
P23,结合教材中的插图,认真分析P23的“资料分析”,思考教材中的三个讨论题。
思考:你父母每天上班劳动,创造劳动价值,他们是“生产者”吗?
活动:完成教材P27课后练习题第一题。
1、? 各学习小组同学认真分析资料,讨论交流,回答讨论题。
2、?回答教师检查“问题解决”环节中设置的另三个问题: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生物学概念。
?
学生激烈讨论,思考回答。(突破难点)?
学生整理和总结刚刚获取的知识,认真完成图解。
1、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考查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学会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
强化概念。(强化生产者的社会学概念和生物学概念的不同。明确:在地球上,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通过这个环节,教会学生用“概念图”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培养总结知识,自觉联系新旧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的习惯。
?
3、食物链和食物网(10′)
?
活动:自学教材P24—25“食物链和食物网”完成P25“观察和思考”。
探究思考: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
1、各学习小组同学认真观察与思考,热烈讨论交流,完成讨论题。
2、回答教师设置的问题:
⑴什么是食物链?
⑵展示课本P24图I-17,提问:
①此图是否表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②此图中有几条食物链?
各学习小组尝试完成教材P25“进一步探究”。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考查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学会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习惯。
通过“探究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7′)
?三、课堂知识小结(4′)
问题:一片草原上,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生长得十分繁茂,由于有了充足的食物,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同学们想想,兔的数量会无限制的增加吗?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
问题:同样是一片草原,人们过度放牧牛羊,草原会有什么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
阅读教材P31资料,提问:①南极企鹅体内的DDT哪来的?
②为什么鸟兽体内积累的DDT含量比海水中高出百万倍?
③有何启示?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知识内容。?
分层练习, 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精心设计基础题和提高题,确保学生成功率,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对学生课堂表现、完成课堂训练情况、本堂课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给以评价总结。
?
?
?
?
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1、各学习小组同学认真分析教材P31资料,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2、学生通过教师展示的教材P26“资料分析”,回答其中的讨论题。问题②迎刃而解。
3、观察日本“水俣事件”图片资料,进一步明白人类的活动会通过食物链而影响生态系统。从而从情感上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4、积极拓展思维,谈启示。
各学习小组同学认真总结,表达交流。
通过问题导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
1、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问题导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
3、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4、通过“谈启示”,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积极寻找办法解决的习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1、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习惯
四、当堂训练
(12′)
五、课堂评价总结(2′)
分层逐题完成课堂训练。
扬长避短,不断进步,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
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学会反思?。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
?
?
?
?
?
?
?
?
四、教学反思
有效的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我觉得本节课最为成功之处是精心设计了11个“导学问题”。随着“导学问题”的一个个解决,学生既掌握了知识重点,突破了知识难点,又锻炼提升了各种能力,如通过问题导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探究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整个课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积极寻找办法解决的习惯。
本节课又一成功之处是概念教学中“抓关键词”,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清晰地解释概念。
本节课从“当堂训练”环节反馈可以看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很薄弱,如何逐步有效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将是我近段教学工作之重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