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寒假物理必修一2.5 自由落体运动 培优训练
大牛(2020年2月)
一、选择题
1.在离地面高度为H处,将两个小铁球A、B以同样大小的速率v0分别竖直上抛和竖直下抛.两个铁球落到地面的时间差为Δt.,不计空气阻力( )
A. 仅增大H,则Δt增大 B. 仅增大H,则Δt减小
C. 仅增大v0,则Δt增大 D. 仅增大v0,则Δt减小
2.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竖直上抛的物体抛出后经时间t回到原出发点.那么物体到达最大高度的一半处时速度的大小是( )
A.gt B.gt C.gt D.gt
3.如图所示,将小球a从地面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的同时,将另一相同质量的小球b从距地面h处由静止释放,两球恰在处相遇(不计空气阻力).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球a竖直上抛的最大高度为h B. 相遇时两球速度大小相等
C. 相遇时球a的速度小于球b的速度 D. 两球同时落地
4.从地面上以初速度2v0竖直上抛物体A,相隔时间Δt后再以初速度v0从同一地点竖直上抛物体B,不计空气阻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A、B可能在物体A上升过程中相遇
B. 物体A、B只能在物体A下降过程中相遇
C. 要使物体A、B相遇需要满足条件Δt<
D. 要使物体A、B相遇需要满足条件Δt>
5.某人站在三楼阳台上,同时以10 m/s的速率抛出两个小球,其中一个球竖直上抛,另一个球竖直下抛,它们落地的时间差为Δt;如果该人站在六楼阳台上,以同样的方式抛出两个小球,它们落地的时间差为Δt′.不计空气阻力,Δt′和Δt相比较,有( )
A. Δt′<Δt B. Δt′=Δt C. Δt′>Δt D. 无法判断
6.从地面竖直上抛一物体A,同时在离地面某一高度处有一物体B自由下落,两物体在空中同时到达同一高度时速度大小均为v,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上抛的初速度与B落地时速度大小相等,都是v
B. 两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相等
C.A上升的最大高度与B开始下落时的高度相同
D. 两物体在空中同时达到的同一高度处一定是B开始下落时高度的中点
7.将甲乙两小球先后以同样的速度在距地面不同高度处竖直向上抛出,抛出时间间隔为2 s,他们运动的v-t图象分别如图中直线甲、乙所示.则( )
A.t=2 s时,两球的高度差一定为40 m
B.t=4 s时,两球相对于各自抛出点的位移相等
C. 两球从抛出至落地到地面所用的时间间隔相等
D. 甲球从抛出至达到最高点的时间间隔与乙球的不相等
8.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的过程是这样的:让水龙头的水一滴一滴地滴在其正下方的盘子里,调整水龙头,让前一滴水滴到盘子里听到声音时,后一滴水恰离开水龙头,测出n次听到水击盘声的总时间t,用刻度尺量出水龙头到盘子的高度差为h,即可算出重力加速度,设人耳能区别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 s,已知声速为340 m/s,则( )
A. 水龙头距人耳的距离至少为34 m
B. 水龙头距盘子的距离至少为34 m
C. 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式为
D. 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式为
9. (多选)一小球从空中由静止释放,不计空气阻力(g取10 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第2 s末小球的速度为20 m/s
B. 前2 s内小球的平均速度为20 m/s
C. 第2 s内小球的位移为10 m
D. 前2 s内小球的位移为20 m
10.甲物体从离地面H高空自由落下,而乙物体在地面以初速度v0同时向上抛出,两物体在离地面处相遇(不相碰),如果v0为已知量,则( )
A. 从自由下落到相遇,经过的时间为t=
B. 乙物体上升到最高点时,甲物体正好落到地面
C. 相遇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不相等
D. 乙上升的最大高度就是H,且H=,而甲物体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为v0
11.(多选)小球从空中自由下落,与水平地面相碰后弹到空中某一高度,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取g=10 m/s2,则( )
A. 小球是从5 m的高处自由落下的
B. 小球能弹起的最大高度为0.45 m
C. 小球第一次落地时速度的大小为3 m/s
D. 第一次与地面碰撞前后小球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8 m/s
12.(多选)如图所示,小球从竖直砖墙某位置由静止释放,用频闪照相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得到了图中1、2、3、4、5…所示小球运动过程中每次曝光的位置.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均为T,每块砖的厚度为d.根据图中的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位置“1”是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
B. 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C. 小球下落的加速度为
D. 小球在位置“3”的速度为
二、填空题
13.如图所示在“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如果打点计时器两限位孔不在同一竖直线上,使纸带通过时受到较大阻力,这样会导致测得的重力加速度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14.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在所选纸带上取某点为0计数点,然后每3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所有测量数据及其标记符号如图乙所示.
该同学用两种方法处理数据(T为相邻两个计数点的时间间隔).
法一 由g1=,g2=,…,g5=,取平均值=8.667 m/s2;
法二 由g1=,g2=,g3=,取平均值=8.673 m/s2.
从数据处理方法看,在x1、x2、x3、x4、x5和x6中,对实验结果起作用的,
方法一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方法二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选择方法________(选填“一”或“二”)更合理,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________(选填“系统”或“偶然”)误差.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试举出两条).
三、计算题
15.如图所示,竖直悬挂一根长15 m的杆,在杆的下方距杆下端5 m处有一观察点A,当杆自由下落时,从杆的下端经过A点时开始记时,试求杆全部通过A点所需的时间.(g=10 m/s2)
16.一枚小火箭携带试验炸弹竖直发射升空,小火箭的加速度a=10 m/s2,t1=20 s后小火箭与试验炸弹分离,预定试验炸弹在最高点爆炸,取g=10 m/s2,不计空气阻力.
(1)试验炸弹预定爆炸点的高度是多少?
(2)若试验失败,炸弹未爆炸,如果不采取措施,炸弹会在分离后多长时间落地?为了防止危险,在炸弹到达最高点10 s后,以v0=400 m/s竖直发射一枚炮弹拦截,拦截点的高度是多少?
答案解析
1.C
【解析】设A的运动时间为t1,B的运动的时间为t2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知
-v0t1+gt=H①
v0t2+gt=H②
Δt=t1-t2
联立解得Δt=
可知时间差仅仅与初速度的大小有关,与高度H无关,仅增大v0,则Δt增大,C正确.
2.B
【解析】竖直上抛运动上升和下降过程具有对称性,物体抛出后经时间t回到原出发点,故下降时间为t;下降过程为自由落体运动,根据自由落体运动公式,有:h=g(t)2;h=gt;联立解得:t1=t;故此时物体的速度为:v1=gt1=gt;故选B.
3.C
【解析】ab两个球在相等的时间内,运动距离都是,加速度大小也相等,根据运动的对称性得,在处相遇时a球的速度刚好为0,故a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A、B错误,C正确;对球a:=gt2,得运动时间t=,ta=2;对球b:h=gt,运动的时间tb=,ta>tb,即b球先落地,D错误.
4.B
【解析】A物体上升时,A的初速度大于B的初速度,且A先抛出,所以A的位移大于B的位移,不可能在A上升的过程中相遇,A错误;物体A、B相遇有两种可能:①A、B均在下降,A追上B;②A在下降,B在上升,即只能在物体A下降过程中相遇,B正确;
A在空中的总时间为t1=2×=;B在空中的总时间为t2=;要使A、B能在空中相遇,t1-t2<Δt<t1,即<Δt<.C、D错误.
5.B
【解析】将竖直上抛运动按照时间段分解为:①竖直上抛到落回抛出点;②接下来的竖直下抛过程;故两个小球的时间差为:Δt=,可知时间差与抛出的高度没有关系,Δt=Δt′,B正确.
6.C
【解析】设两物体从抛出到相遇的时间为t,竖直上抛物体的初速度为v0,则gt=v0-gt且v=gt,解得v0=2v,A错误;根据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可知,B自由下落到地面的速度也为2v,在空中运动时间为tB=,A物体在空中运动时间tA=2×,B错误;物体A能上升的最大高度hA=,B开始下落的高度hB=g()2,两者相等,C正确;两物体在空中同时达到同一高度为h=gt2=g()2==hB,D错误.
7.B
【解析】根据速度—时间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质点的位移,知t=2 s时,甲球通过的位移为x甲=×(30+10)×2=40 m,乙的位移为零,两球位移之差等于40 m,但两球初始的高度未知,故t=2 s时两球的高度相差不一定为40 m,A错误;t=4 s时,甲球相对于抛出点的位移为×30×3-×10×1=40 m,乙球相对于抛出点的位移为×(30+10)×2 m=40 m,两球相对于各自的抛出点的位移相等,B正确;两球从不同的高度以同样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根据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x=-h=v0t-gt2,h是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可知两球从抛出至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间隔t不相等,C错误;由图知,甲球从抛出至到达最高点的时间间隔与乙球相等,都是3 s.D错误.
8.D
【解析】由于人耳能区分两个声音的时间差为0.1 s,因此两滴水落到盘子的时间差必须不小于0.1 s,则水龙头距盘子的距离至少为h=gt2=0.05 m.人耳听到水击盘声的时间差与水龙头距人耳的距离无关.
当听到n次声音时,时间间隔为.
h=g()2,则g=.
9.AD
【解析】 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第2 s末小球的速度为v=gt=10×2 m/s=20 m/s,故A正确;前2 s内小球的位移为h2=gt2=×10×4 m=20 m;前2 s内小球的平均速度为==m/s=10 m/s,故B错误,D正确;第1 s内小球的位移为h1=gt=×10×1 m=5 m;故第2 s内小球的位移为Δh=h2-h1=20 m-5 m=15 m,故C错误.
10.ABD
【解析】两者相遇时,甲的位移:H=gt2,乙的位移:H=v0t-gt2,gt2+v0t-gt2=H,H=,解得t=,A正确;乙物体上升到最高点时间:t1=,物体甲的位移:h=gt==H,即甲物体正好落到地面,B正确;两者相遇时甲的速度:v甲=gt=,乙的速度:v乙=v0-gt=,C错误;乙上升的最大高度h==H,甲做自由落体运动,由速度位移公式可知,落地速度:v==v0,D正确.
11.BD
【解析】由图象可知:前0.5 s内物体自由下落,后0.3 s物体反弹,根据v-t图象中速度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可得:小球下落的高度h1=×0.5×5 m=1.25 m,A错误;小球能弹起的最大高度对应图中0.5 s~0.8 s内速度图象的面积,h2=×0.3×3 m=0.45 m,B正确;由图可知,第一次落地速度为5 m/s,C错误;碰撞过程速度的改变量为Δv=-3 m/s-5 m/s=-8 m/s,大小为8 m/s,D正确.
12.BCD
【解析】由题图可知相邻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分别为2d、3d、4d、5d,由位移差Δx=aT2知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下落的加速度为a=,B、C正确;由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相等时间位移之比为1∶3∶5∶7∶……,所以位置“1”不是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A错误;小球在位置“3”的速度为==,D正确.
13.偏小
【解析】实际实验中,如果打点计时器两限位孔不在同一竖直线上,使纸带通过时受到较大阻力,导致测得的重力加速度偏小.
14.x1、x6 x1、x2、x3、x4、x5、x6 二 偶然 阻力(空气阻力、振针的阻力、限位孔的阻力、复写纸的阻力等)、交流电频率、长度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等
【解析】法一 =
=
=
所以,方法一中只有x1和x6起作用.
法二 ==
=
法二中x1、x2、x3、x4、x5、x6均起作用.因此,选择法二更合理,更易减小偶然误差.本题中误差的来源很多,例如,阻力(空气阻力,振针的阻力,限位孔的阻力,复写纸的阻力等),交流电频率,长度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等.
15.1 s
【解析】杆下端到A点时,位移为5 m,
5 m=gt,t1=1 s;杆上端到A点时,位移为20 m,
20 m=gt2,t2=2 s,
杆全部通过A点所需时间为两者之差,
即:Δt=t2-t1=1 s.
16.(1)4 000 m (2)20(+1) s 2 555 m
【解析】(1)试验炸弹与小火箭分离时,
速度v1=at1=10×20 m/s=200 m/s.
高度h1=at=×10×202m=2 000 m.
分离后炸弹以初速度v1做竖直上抛运动,上升高度h1==m=2 000 m.
故预定爆炸点的高度h=h1+h2=4 000 m.
(2)如果不采取措施,从分离到炸弹落地采取分段法讨论.上升阶段的时间t==s=20 s.
下降阶段有h=gt,得
t==20s ,故从分离到落地所用时间t2=t上+t下=20(+1) s
发射炮弹时,炸弹下落高度
h3=gt=×10 ×102m=500 m.
此时离地高度h4=h-h3=3 500 m.
下落速度v2=gt3=10×10 m/s=100 m/s
到两者相遇时,其位移的大小之和等于h4.
故v2t+gt2+v0t-gt2=h4
代入数据得t=7 s.
故拦截点高度h5=v0t-gt2
=400×7-×10×72=2 55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