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计 划
课题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时 1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⑴ 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⑵ 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⑶ 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重点 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难点 理解格物致知精神
关键 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明确目标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科学家,几乎没有状元出身的,有不少连举人都不是,说明这个结论事出有因,言之成理。外国的例子,也可以举很多,不但爱因斯坦、爱迪生,还有牛顿,达尔文,托尔斯泰,瓦特,拿破仑,贝多芬,罗丹,邱吉尔,均属“低分高能”。这都是世界一流的人才。这么多一流人才得不到学校的认可。 反之,高分低能的人也大有存在,其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作品简介 2、预习检测,夯实字词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归纳各段大意。 我们首先对丁肇中先生做一个了解: 教师补充讲述:1962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1969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字词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丁肇中(zhào) 朱熹(xī) 彷徨(páng huáng) 中庸(yōng)论语(lún)袖手旁观(xiù) (2)解释下面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致知:获得知识。致,获得。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给课文划分段落,理清段落大意: 教师总结: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提出论题,即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3—11段):针对论题进行回答分析,该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三部分(第12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同学举手,分享收集的资料。预设: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 学生小组之内互读互听,借助字词典,做好积累。 在全班朗读交流,共同识记。 学生朗读课文,拿笔,随时做好批注。 尝试划分第二段的层次 预期引导: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第11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分析论证的观点与方法 探究文章的中心论点 “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分析 本文的论证方法归纳 文章的论证思路总结 链接生活,感悟升华 速读课文,进一步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点拨:课文标题。 (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完全文,你能说说作者所讲的“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吗? 教师讲解:探察事物而得到新的知识,包含两重意思,在文中找到。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教师总结:引用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4)叶圣陶老先生说:“文章思有路,循路识斯真”。现在,请写出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师总结:开头提出论题,然后分析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最后,得出结论“而后,揭示其真正意义,提出对中国一代人希望。 (5)同学们,你们已经开始了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的学习,请说说你们在这些自然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格物致知”精神的。 教师总结: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的精神的重要性。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 学生根据理解,读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生借助教材,尝试回答。预期引导: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客观事物的探索;第二,探索应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学生从文中分别找出例句,研读,例如:开头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 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 同学们结合物理或生物实验,联想与总结(略)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检测目标 习题检测 总结本课 3、作业 1.总结所学。 (1)复习字词。 ①注音:丁肇中( )朱熹( )彷徨( )中庸( )论语( )袖手旁观( ) ②解释:格物 致知 彷徨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2、文章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着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要举例论证。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 学生以组为单位,复习本节课基础知识 小组讨论分析,构思论证实例或道理论证,在全班交流展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板 书 设 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提出问题: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分析问题 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解决问题: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