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湘教版必修第二册学案(课件+课时跟踪检测)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共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湘教版必修第二册学案(课件+课时跟踪检测)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共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2-22 22:41:53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
“课时跟踪检测”见“课时跟踪检测(十三)”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谢观看THANK YOU FOR WATCHING谢课件33张PPT。
“课时跟踪检测”见“课时跟踪检测(十四)”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章末综合检测”见“章末综合检测(五)”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谢观看THANK YOU FOR WATCHING谢课时跟踪检测(十三)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级—学考过关达标练
阅读下列四幅景观图,完成1~2题。
1.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资源短缺问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会导致下图中环境问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A 2.C 第1题,图片中的环境问题依次是森林资源的减少和破坏、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资源短缺问题包括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第2题,图中反映的是大气污染事件。
读漫画“美好的回忆”,完成3~4题。
3.此漫画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过度放牧 D.过度开垦
4.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这种环境问题突出的是(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解析:3.B 4.C 该漫画画的是一农夫利用骆驼在沙漠上耕种,其“美好的回忆”是在田地里利用牛来耕种,漫画反映的是土地荒漠化严重,该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回答5~6题。
年份
森林覆盖率/%
耕地面积/km2
年降水量/mm
气温年较差/℃
河流含沙量/%
粮食平均亩产/kg
粮食总产量/亿kg
1985
19
333
520
38
10
205
1.025
1995
10
478
450
42
35
135
0.975
5.上述资料表明,导致该地区近十年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
B.毁林开荒现象严重
C.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
D.人口增长过快
6.目前该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风沙危害加剧 B.水土流失严重
C.大陆性气候减弱 D.光照条件变差
解析:5.B 6.B 第5题,资料反映当地的森林覆盖率下降、耕地面积扩大、年降水量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河流含沙量增大,即当地由于毁林开荒使生态环境恶化,故粮食单产下降。故选B。第6题,据上题分析可知,河流含沙量增大,反映当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故选B。
冬虫夏草又叫虫草、冬虫草,是著名的具有滋补作用的奇异中药材,也是传统出口的珍品,有着“一物竟兼动植两性”之说。近年来,虫草价格一路飙升,最贵时,每千克价格高达4万元以上。这刺激了大批的人进行采挖,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据此完成7~8题。
7.冬虫夏草主要分布在我国(  )
A.三江平原 B.内蒙古高原
C.吐鲁番盆地 D.青藏高原
8.过度采挖冬虫夏草,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湿地减少 B.土地荒漠化
C.土地盐碱化 D.草场退化沙化
解析:7.D 8.D 第7题,冬虫夏草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第8题,青藏高原过度采挖会导致草场退化沙化。
9.读甲、乙两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漫画反映出的全球环境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漫画中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选项的序号填入图乙中方框的相应字母后面(每个选项限填一次)。
①提高环境质量 ②人类与环境协调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④矛盾 ⑤物质资料生产 ⑥协调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E________,F________。
(4)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天共存”“人地归一”
解析:第(1)(2)题,通过观察漫画中的信息可知其主题围绕“环境承受压力过大”,产生的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第(3)题,结合教材知识和关联图中的相互关系进行判断。第(4)题,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应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
答案:(1)自然环境承受压力过大
(2)人口增长过快
(3)④ ⑥ ⑤ ③ ① ②
(4)D
级—素养提能强化练
读近300年来全球不同类型土地面积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导致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全球变暖 B.人口增加
C.植被破坏 D.自然灾害
2.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趋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  )
A.生态环境趋于好转 B.河流含沙量减少
C.旱涝灾害频率降低 D.水资源短缺加剧
解析:1.B 2.D 图示中森林、草原等土地面积减少,而耕地、牧场面积增大,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世界人口的增多。植被的破坏,会使河流含沙量增多,旱涝灾害频率加剧,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3~5题。
3.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  )
A.东南沿海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
5.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
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 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 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 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3.A 4.D 5.A 第3题,材料获取信息“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季气温回升,降水量少,蒸发量大,且大部分地区春播,故地膜覆盖主要在春季。第4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大陆性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气温日较差大且黄土覆盖区域面积广,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易发生土壤侵蚀,故地膜覆盖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西北地区。第5题,残留在土壤中的破碎地膜阻断土壤空隙,影响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从而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危害农作物根系发育,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①③正确。地膜有保温、保土作用,从而②④错误。
6.下图是闽南某山区农作物及其销售市场构成变化图。第一阶段,最易导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石漠化 B.水土流失
C.盐碱化 D.地面沉降
解析:选B 从图示可知第一阶段该地区主要种植粮食作物,满足本地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因而会带来水土流失的危害。
7.农村饮水安全是关系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两会期间代表建议: “十三五”期间,除对现有农村供水工程实施巩固提升外,按照普遍受惠的原则,建议中央以实现全国农村自来水“村村通”为目标,继续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从污染物来源分析,我国饮用水安全威胁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
(2)关于我国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发生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题,填选项字母)
A.蓄水池防护出现的问题最少
B.水源污染是最主要的环节
C.饮用水污染事故发生环节的构成单一
D.自来水管网出现的问题不到1/5
E.水源和自来水管网出现的问题超过了70%
(3)分析饮用水污染造成的主要危害。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污染物构成类型解答。第(2)题,由材料二可知,水源污染占饮用水污染事故的56.6%,是最主要的环节;自来水管网问题占17.1%,不到1/5;水源和自来水管网问题合占73.7%。第(3)题,运用生活知识解答。
答案:(1)生活污染 工业污染
(2)BDE
(3)①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②危害居民身体健康。
课时跟踪检测(十四)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级—学考过关达标练
下图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甲、乙两圆圈表示的是人类社会和环境,箭头表示两者之间的影响力。据此完成1~2 题。
1.下列各选项中,对图中含义解读正确的是(  )
A.甲表示环境,乙表示人类社会
B.在阶段①,人类与环境没有关系
C.在阶段③,人地矛盾最尖锐
D.箭头b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
2.下列认识或行为与图中所示的思想演变过程对应组合正确的是(  )
A.①——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①——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C.②——伐木为薪,围湖造田
D.③——科技发达,人地矛盾达到顶峰
解析:1.A 2.C 第1题,阶段①,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很有限,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此时人们受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支配,只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的作用;阶段②,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认为自然是人类可任意开发和利用的对象,一味夸大人类社会的作用,这是人类中心论思想;阶段③,人类体味了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带来的恶果,认识到人类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但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因为自然对人类也有制约作用,这是人地和谐论思想。第2题,“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是可持续发展思想,阶段①显然是不具备的;“涸泽而渔,焚林而猎”“伐木为薪,围湖造田”都是人类中心论思想,且此时人地矛盾达到顶峰;阶段③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人地和谐论,人地矛盾缓解,环境得到改善。
下图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
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
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
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
4.图示该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①环境决定论 ②人定胜天论 ③和谐论 ④可持续发展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3.A 4.B 第3题,供水系统提供可利用水源,产出有用产品及通过b收集废水;废水通过a可返回区内水体及供水系统,遵循水资源循环利用原则,a为污水处理。第4题,该区域水资源的利用模式是人类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和谐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对人地关系认识深化的体现。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读图,回答5~6题。
5.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
6.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解析:5.A 6.D 第5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地形结构与农业用地结构的关系。由左图可知,该地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对应的农业用地应为林果业,但右图中显示此地种植业比重过大,林业、牧业比重偏小,即存在过度开垦的现象。第6题,大牧场放牧业适宜在地广人稀的草原地区发展,A项错误;该地种植业比重过大,不应继续扩大种植业面积,B项错误;该地人口压力大,若全面封山育林,尽管可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但会降低经济效益,C项错误;丘陵地区应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项正确。
循环经济可以缓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下图为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该图中的农业生产活动,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整体性原则
8.关于图中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实现农业良性循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②种植业、养殖业并举,促进农产品多样化 ③增加生产生活能源,显著提高粮食产量 ④改善农田施肥结构,实现有机质还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7.A 8.B 第7题,持续性原则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与环境相协调。从图中可以看出,麦田、饲料厂和养猪场为沼气池提供原料,而沼气池中的物质又回到麦田,使农田向良性方向发展,同时发展了粮食加工、食品加工、肉类加工等,发展了经济,因此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第8题,图中农业生产活动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小麦、养猪及农产品加工得到共同发展,实现了农产品的多样化,所以①②说法正确;有机质还田,改善了农田的施肥结构,但不能显著提高粮食产量,把生产中的作物秸秆、牲畜粪便等废弃物用来制沼气,改善了能源结构,增加了生活能源,没有增加生产能源,所以③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向污染宣战”,旨在体现我们对治理污染紧迫性和艰巨性的清醒认识,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打一场治理污染的攻坚战,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保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材料二 目前煤炭仍为我国的主要能源,针对煤炭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鄂尔多斯地区某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筑了如下产业链。
(1)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煤为主,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煤炭的开采与使用过程中,分别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材料二中的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我国煤炭资源储量大;煤炭开采和使用成本低,技术难度小,因此目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能源仍然以煤炭为主。第(2)题,煤炭开采中的问题——植被破坏、地表塌陷、水土流失;煤炭使用中——酸雨、粉尘等大气污染,水体和土壤污染等。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的对策:矿区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发展清洁煤技术或脱硫技术;加强硫氧化物的综合利用;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采取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手段进行治理。第(3)题,从图中可知: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可以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投入,经济效益提高;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等。
答案:(1)我国煤炭储量大;煤炭开采和使用成本低,技术难度小
(2)开采中——植被破坏、地表塌陷、水土流失;使用中——酸雨、粉尘等大气污染,水体和土壤污染等。
措施:矿区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发展清洁煤技术或脱硫技术;加强硫氧化物的综合利用;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采取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手段进行治理。
(3)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投入,经济效益提高;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
级—素养提能强化练
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1~2题。
1.该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
①资源储量减少,某些资源面临枯竭 ②黑土肥力下降
③农业生产规模小,产品商品率低 ④环境污染严重,企业转型困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有利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产业升级
B.禁止开采煤炭、石油,全面发展核能
C.重点发展轻型工业,实现产业转移
D.发展交通,全面利用区外资源以保护本地资源
解析:1.B 2.A 图示为东北地区,工业发达,对资源的需求量大,资源储量减少,某些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严重,企业转型困难,过度开发导致黑土肥力下降。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产业升级,有利于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
下图是我国人口数、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反映出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是(  )
A.深刻的环境危机 B.生活贫困
C.资源短缺 D.人口素质过低
4.下列农业生产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有(  )
①将能种植粮食的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浇灌技术 ③加大科技投入,改造一批中低产田 ④在一些陡峻的山坡上修梯田,扩大耕地面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3.C 4.B 从图中可以读出我国人口总数大,人均耕地少,说明资源短缺问题。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会破坏生态环境,可以将部分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林地、草地开垦为耕地,但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陡坡开垦耕地、修梯田,会造成水土流失。
读我国南方某农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回答5~6 题。
5.该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  )
A.杂草秸秆、沼渣、化肥 B.沼渣、粪肥、塘泥
C.化肥、植物的秸秆、沼渣 D.菌渣、沼渣、塘泥
6.该地农民使用沼气作为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是(  )
A.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
B.由于杂草填入沼气池减少了秸秆还田,所以土壤的肥力下降
C.饲料、肥料、燃料之间相争激烈,农民需要根据实际调整三者关系
D.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但不利于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
解析:5.B 6.A 第5题,读图可知,箭头指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有粪肥、沼渣、塘泥。第6题,南方为低山丘陵区,农民使用沼气作为燃料,可以降低对山地植被的破坏,减少水土流失,可以减轻燃烧秸秆、煤等产生的大气污染、利于净化环境。
7.读材料,回答问题。
“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以沼气建设为核心,结合改圈、改厕、改厨、改院、改水、改路和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在基本解决农村生活能源来源问题的同时,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在各类生态农业模式中,“四位一体”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它将沼气池、猪舍、蔬菜栽培与日光温室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下图为我国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及结构图。
(1)日光温室为沼气池、猪舍、蔬菜创造适宜的__________、________条件;猪的呼吸、沼气燃烧为蔬菜提供________(气体),蔬菜的光合作用又为猪的生长提供__________(气体);猪的粪便进入沼气池,产生沼气,为农户提供________,还产出沼渣、沼液,为蔬菜生产提供________。
(2)结构示意图中所显示的生产过程1和2中,________的环境效益最大。
(3)在我国农村,推广和实施各类生态农业模式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态农业模式的掌握以及生态农业在我国推广和实施的意义,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应该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回答。
答案:(1)温度 湿度 二氧化碳 氧气 燃料(能源) 有机肥料 
(2)生产过程2
(3)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或形成生态良性循环),达到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农产品无害化;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