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学习目标】
1.认识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理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及其影响。
2.通过读图,能从交通运输线的长度、密度等方面,分析我国东西部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差异的原因。
3.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城市发展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1.能根据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选择正确的交通运输工具。
2.能利用相关地图和文字材料分析得出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城市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学习过程】
【学习引入】阅读课本P83的探究材料。
思考:你觉得郑州如何从一个小县城发展成省会城市,进而入选国家中心城市?请在材料中画出对应的文字来说明。
【新知学习】
一、自主学习
(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1.交通运输是指利用各种运输______,使______、______沿着特定路线实现______的过程。它是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____________。
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______、______。
4.交通运输_______和______已成为影响人们衣、食、住、行和各种产业活动,乃至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5.回顾初中学过的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比较,完成下表。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铁路运输
公路运输
水路运输
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
6.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现代运输方式及其形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不仅大幅度提高了______,还降低了____________,缩短了____________,增强了原材料、产品和人口的______。
(二)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是相互________和相互________的。交通运输会提高沿线地区的________,加速区域的________。区域整体水平的提升,城市的发展壮大,又会促进交通运输的________。
2.在交通_______的地方,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古代水运地位突出,较大的城市多沿_______发展。除水运外,由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需要,古代十分重视道路的建设,许多城市依托_______交通发展起来。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__________迅速崛起。
3.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的_______带来很大影响。
4.交通运输的发展,会对沿线地区产生重大影响,不仅提高了_______,更强化了_______优势,促进各种生产力要素的_______和_______,进而形成_______,即以交通_______为主轴,以途经的大中城市为_______,以发达的_______为主体的带状经济区域。
5.经济带可分为_______型、_______型、_______型、_______型等类型。日本东海道经济带属于_______型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属于_______型经济带。
二、活动探究
1.请你设计合理的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订货单号
货物名称
货物数量
发货时间
货物目的地
收货时间
01
煤炭
1000吨
2017-5-3
河北沧州
2017-6-5
02
双星运动鞋
100双
2017-5-3
宝鸡
2017-5-4
03
急救药品
两箱
2017-5-3
乌鲁木齐
2017-5-4
04
海尔冰箱
10000台
2017-5-3
美国洛杉矶
2017-7-1
2.读P85图4-2“交通运输方式变革引起的时空压缩示意”以及P86阅读材料“高速铁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谈一谈你对高速铁路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看法。
3.截至2017年底,不含港澳台,我国公路通车里程达470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营运里程达13.6万千米;铁路营运里程12.7万千米,其中高速铁路达2.5万千米。读教材P85图4-3,试从交通运输线的长度、密度等方面,分析我国东西部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差异的原因。
4.上海位于长江河口地区,广州位于珠江河口地区,武汉位于汉江与长江的汇合处,重庆位于嘉陵江与长江的汇合处。请说明这些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想一想,在黄河入海口,为什么未能形成大的城市呢?
5.阅读教材P87“活动”材料,以扬州的兴衰为例,分析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6.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下表内容。
类型
交通通道
经济带
运输方式
主要城市
产业特点
沿海型
东部沿海通道
东部沿海经济带
外向型、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
沿路型
陇海—兰新通道
陇海—兰新经济带
沿河型
长江通道
长江经济带
7.阅读教材P89“活动”的相关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指出不同交通方式(高速公路、新干线、航空)随距离增加所占份额的变化。
(2)从高速公路的长度、密度、连通性等方面比较1975年、1985年、2014年日本高速公路布局的变化。
(3)日本提出在东京、大阪、名古屋、札幌、福冈等主要区域城市之间实现3小时交通圈,分析新干线在沿线区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4)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和日本太平洋沿岸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三、实践活动
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分别调查本校所在城镇的东、南、西、北4个方向交通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情况。结合本校所在城镇的人口分布、主要功能分区、区域未来发展等方面的资料,为其设计更为合理的交通线路和站点布局方案。
四、达标检测
1.古代我国南方聚落多临水分布,主要是为了( )
①方便取水 ②利于航行 ③军事防御 ④利于城市规划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我国扬州和济宁等城市的兴衰,说明了( )
A.一个地区自然资源的多少,会对该地区城市的分布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B.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路的变化,会对该地区城市的分布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C.政治因素是影响一个地区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D.军事因素是影响一个地区城市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
3.武汉位于汉水和长江的汇合处,其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 )
A.地形平坦 B.气候温和
C.安全防卫好 D.水运发达
4.石家庄的兴起与哪一种运输方式联系密切( )
A.京杭大运河的疏浚 B.高速公路的发展
C.铁路修建 D.航空事业的发展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认识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理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及其影响。
2.通过读图,能从交通运输线的长度、密度等方面,分析我国东西部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差异的原因。
3.结合案例,说明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4.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选择正确的交通运输工具。
2.能利用相关地图和文字材料分析得出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城市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播放现代郑州市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83的探究材料。
课件展示“郑州交通网络分布图”及文字材料:清朝晚期,郑州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城。1954年,郑州成为河南省省会。2016年,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入选国家中心城市。
提出问题:看了材料后,你觉得郑州如何从一个小县城发展成省会城市,进而入选国家中心城市?
引出交通运输的课题。
【新知讲授】
一、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况
1.概念
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路线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2.作用
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3.现代方式
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
4.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
高速度、网络化、全方位。
教师点拨: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日趋先进,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种类齐全,方便快捷,经济安全,形成了高速度、网络化的交通运输综合体系。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已成为影响人们衣、食、住、行和各种产业活动,乃至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课件展示)交通运输方式的历史变化素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
古代运输方式:手提肩扛、北马南船
变化
现代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运输
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比较(这部分知识初中已学过,教师根据实际适当补充复习回顾)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铁路运输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连续性好
短距离运输运费高
公路运输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运费较高
水路运输
运量大、投资少、运费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损耗小、安全性高
灵活性差
【牛刀小试】请你设计合理的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订货单号
货物名称
货物数量
发货时间
货物目的地
收货时间
01
煤炭
1000吨
2017-5-3
河北沧州
2017-6-5
02
双星运动鞋
100双
2017-5-3
宝鸡
2017-5-4
03
急救药品
两箱
2017-5-3
乌鲁木齐
2017-5-4
04
海尔冰箱
10000台
2017-5-3
美国洛杉矶
2017-7-1
教师指导学生读P85图4-2“交通运输方式变革引起的时空压缩示意”以及P86阅读材料“高速铁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谈一谈你对高速铁路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看法。
【活动探究】截至2017年底,不含港澳台,我国公路通车里程达470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营运里程达13.6万千米;铁路营运里程12.7万千米,其中高速铁路达2.5万千米。读教材P85图4-3,试从交通运输线的长度、密度等方面,分析我国东西部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差异的原因。
【激疑】运输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对区域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现代运输方式及其形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运量,还降低了运输成本,缩短了交通时间,增强了原材料、产品和人口的流动性。
【过渡】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具有很强的空间集聚倾向。交通运输效率的不断提高,导致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强化,人际交往日趋密切。
三、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交通运输会提高沿线地区的可达性,加速区域的综合发展。区域整体水平的提升,城市的发展壮大,又会促进交通运输的建设。
(一)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
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古代水运地位突出,较大的城市多沿河流发展。
除水运外,由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需要,古代十分重视道路的建设,许多城市依托陆路交通发展起来。
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城市迅速崛起。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河流(水运)和城市区位图”以及“我国南方内河航线和主要内河港口城市分布图”,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水运地位突出,较大的城市多沿河流发展。”其余两点类似,教师分别举案例说明。
【活动探究】上海位于长江河口地区,广州位于珠江河口地区,武汉位于汉江与长江的汇合处,重庆位于嘉陵江与长江的汇合处。请说明这些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想一想,在黄河入海口,为什么未能形成大的城市呢?
过渡: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的城市格局带来很大影响。
【活动探究】阅读教材P87“活动”材料,以扬州的兴衰为例,分析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结论:交通运输的变化引起城镇的繁荣与衰落。
(二)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图4-7,简单说明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点拨】交通运输的发展,会对沿线地区产生重大影响,不仅提高了可达性,更强化了区位优势,促进各种生产力要素的流动和集聚,进而形成经济带,即以交通干线为主轴,以途经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产业为主体的带状经济区域。
1.经济带的分类
沿海型经济带以港口城市为核心,以沿海航线和交通干线为发展轴,如日本东海道经济带。
沿河型经济带是由河流干流及支流、城市、工业区等构成的经济带,以河流为发展轴,以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如长江经济带。
沿路型经济带以铁路、干线公路为发展轴,以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如陇海—兰新经济带。
复合型经济带依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逐步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活动探究】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下表内容
类型
交通通道
经济带
运输方式
主要城市
产业特点
沿海型
东部沿海通道
东部沿海经济带
外向型、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
沿路型
陇海—兰新通道
陇海—兰新经济带
沿河型
长江通道
长江经济带
【案例分析】陇海—兰新经济带
教师展示“陇海—兰新经济带”相关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8的“阅读”材料,说一说沿路型经济带的特点。
【活动探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9“活动”的相关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指出不同交通方式(高速公路、新干线、航空)随距离增加所占份额的变化。
(2)从高速公路的长度、密度、连通性等方面比较1975年、1985年、2014年日本高速公路布局的变化。
(3)日本提出在东京、大阪、名古屋、札幌、福冈等主要区域城市之间实现3小时交通圈,分析新干线在沿线区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4)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和日本太平洋沿岸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作业布置】
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分别调查本校所在城镇的东、南、西、北4个方向交通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情况。结合本校所在城镇的人口分布、主要功能分区、区域未来发展等方面的资料,为其设计更为合理的交通线路和站点布局方案。
课件37张PPT。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能在问题的引导下利用相关地图说出区域发展与交通运输之间的关系
能利用相关地图和文字材料说出古代和现代城市分布与交通运输之间的关系
能利用相关地图和文字材料分析得出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城市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况1.概念: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路线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2.作用: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3.方式: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一)古代运输方式手提肩扛北马南船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二)现代运输方式及其优缺点航空运输管道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海洋运输内河水路运输水路运输优点
机动灵活
装卸方便
缺点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公路运输优点
1.运量大、速度快、
运费低;
2.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缺点
造价高、短途成本高铁路运输水路运输优点
运量大,成本低
缺点
速度慢,灵活性差连续性差
专业化:集装箱码头优点
速度快
缺点
运量小,运费高,技术要求严格。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优点
运具与线路结合;
气体货物不挥发。
缺点: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空运:贵重、急需、轻型的货物。
公路:短途、量小、易变质的鲜货。
铁路:远程、量大、笨重。
水运:笨重、远程、不急需的货物。
管道:液体、气体等读欧洲四种货物运输方式运费与运距相关曲线示意图,回答:
1.运距<80公里时,
最廉价的运输
方式是_______。
2.80公里<运距<550
公里之间时,最廉价
的运输方式是______。总
运
价KM550800水运铁路公路空运公路铁路总
运
价KM550800水运铁路公路空运3.运距>550公里时,
最廉价的运输方
式是___________。
4.最昂贵的运输方式
是__________,
它适合运输的货物
特点是__________ 。水运空运轻型、贵重、急需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特点)高速度——缩短时间,增加运营能力网络化——线、点交织成交通网全方位——全面、完整的交通网活动探究 截至2017年底,不含港澳台,我国公路通车里程达470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营运里程达13.6万千米;铁路营运里程12.7万千米,其中高速铁路达2.5万千米。读图4-3,试从交通运输线的长度、密度等方面,分析我国东西部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差异的原因。双击图片可放大小结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现代运输方式及其形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运量,还降低了运输成本,缩短了交通时间,增强了原材料、产品和人口的流动性。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具有很强的空间集聚倾向。交通运输效率的不断提高,导致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强化,人际交往日趋密切。二.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古代水运地位突出,较大的城市多沿河流发展。
除水运外,由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需要,古代十分重视道路的建设,许多城市依托陆路交通发展起来。
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城市迅速崛起。河流(水运)和城市区位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布局的一般规律1、上海位于长江河口地区,广州位于珠江河口地区,武汉位于汉江与长江的汇合处,重庆位于嘉陵江与长江的汇合处。请说明这些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想一想,在黄河入海口,为什么未能形成大的城市呢?【活动探究】答(1)得益于水运。
(2)原因:
①河口泥沙淤积严重
②流量小且季节变化大铁路枢纽:
(石家庄、株洲、怀化、郑州、蚌埠、宝鸡等)火车拉来的城市注意: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的城市格局带来很大影响(扬州的兴衰)运河 PK 铁路--影响城市兴衰【P87活动】扬州的变迁以扬州的兴衰为例,分析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城镇发展的影响。答:交通运输的变化引起城镇的繁荣与衰落。二.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二)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的发展,会对沿线地区产生重大影响,不仅提高了可达性,更强化了区位优势,促进各种生产力要素的流动和集聚,进而形成经济带,即以交通干线为主轴,以途经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产业为主体的带状经济区域。1.经济带分类沿海型经济带以港口城市为核心,以沿海航线和交通干线为发展轴,如日本东海道经济带。
沿河型经济带是由河流干流及支流、城市、工业区等构成的经济带,以河流为发展轴,以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如长江经济带。
沿路型经济带以铁路、干线公路为发展轴,以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如陇海—兰新经济带。
复合型经济带依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逐步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案例分析:陇海—兰新经济带活动探究1.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下表内容。活动探究2.阅读教材P89 “活动”的相关材料,完成相关任务。(1)指出不同交通方式(高速公路、新干线、航空)随距离增加所占份额的变化。
(2)从高速公路的长度、密度、连通性等方面比较1975年、1985年、2014年日本高速公路布局的变化。
(3)日本提出在东京、大阪、名古屋、札幌、福冈等主要区域城市之间实现3小时交通圈,分析新干线在沿线区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4)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和日本太平洋沿岸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双击图片可放大作业布置 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分别调查本校所在城镇的东、南、西、北4个方向交通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情况。结合本校所在城镇的人口分布、主要功能分区、区域未来发展等方面的资料,为其设计更为合理的交通线路和站点布局方案。A课堂练习2.我国扬州和济宁等城市的兴衰,说明了
A.一个地区自然资源的多少,会对该地区城市的分布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B.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路的变化,会对该地区城市的分布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C.政治因素是影响一个地区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D.军事因素是影响一个地区城市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B3.武汉位于汉水和长江的汇合处,其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
A.地形平坦 B.气候温和
C.安全防卫好 D.水运发达
4.石家庄的兴起与哪一种运输方式联系密切
A.京杭大运河的疏浚 B.高速公路的发展
C.铁路修建 D.航空事业的发展DC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