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文档属性

名称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0-10-18 11:2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高二生物苏教版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是新课程标准教材苏教版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动物和人生命活动的调节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激素调节的机理有所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生长素的发现、运输及分布。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
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举例说出生长素过程中有关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2.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的参与,尝试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设计实验,
模仿科学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
(2)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结论的评价。
3.情感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性学习,养成执着的探索精神,形成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研作风,
团结写作的精神,体验科学实验的一般过程。
(2)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四、教学模式
根据主体性教学目标,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流程: 设疑导入→引导探索→归纳总结→拓展升华
五、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疑导入 多媒体展示向着窗外生长的植株请同学们说一说在野外能否明显见到这种生长状况?从而引导学生思考:1、图中植株的生长方向有什么特点? 2、可能是哪种环境刺激引发了这株植物生长方向的改变?这种改变有什么适应意义? 3、这种生长方向的改变,是发生在植物的幼嫩部分还是成熟部分?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获取的信息回答: 在野外不易看到明显弯曲的生长状况。植株弯向光源生长,可能是单侧光引发了生长状况的改变;这种改变使植株更好的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这种方向的改变发生在植株幼嫩的部分。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引导探索 一、植物向光性的概念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叫做向光性. 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达尔文的实验示意图。并提出问题:(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深入小组成员中参与讨论。)探究实验一:植物是否具有向光性 假设 处理方法 预期结果 实验结果 假设对否 是 单侧光照 向光生长 向光生长 对否 单侧光照 直立生长 向光生长 否 结论:植物具有向光性。探究实验二:感光部位 假设 处理方法 预期结果 实验结果 假设对否尖端 遮住尖端 直立生长 直立生长 对基部 遮住基部 直立生长 向光生长 否 结论:感光部位是尖端 探究实验三:促进植物向光生长物质产生的部位假设 处理方法 预期结果 实验结果 假设对否尖端 切除尖端 不生长 不生长 对基部 切除尖端 生长 向光生长 否 结论:感光部位是尖端。多媒体展示温特实验,提出问题: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展示温特实验图探究实验四:尖端产生的物质能否运输到下部,促进下不得生长 假设 处理方法 预期结果 实验结果 假设对否能 插入琼脂 生长 生长 对不能 插入琼脂 不生长 生长 否结论:尖端产生的物质能运输到下部,促进下不得生长三. 生长素学生阅读教材,得出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玉米油,麦芽等材料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鉴定这种物质是吲哚乙酸。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后来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其他植物激素包括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介绍实验的设计原则:)1、单一的变量2、要有对照组(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观擦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课后作业】【教学反思】 学生阅读思考概念中的重点词-------单侧光。 分组讨论、观察并用语言描述实验过程。最后得出结论。 选择黑暗是排除单侧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学生分析、讨论:实验一说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背光面比向光面长得快,具有向光性。选择遮光和不遮光形成对照实验二证明感光部位是尖端,尖端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 选择切除尖端和正常幼苗形成对照实验三说明了感光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以下。 分别把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和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形成对照 实验四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并能促进下面部分生长。 让学生把握好概念。 1.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分析、总结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