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必修二:1.3 人口容量 课件(共45张PPT)+教案+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2019)必修二:1.3 人口容量 课件(共45张PPT)+教案+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2-23 08:26:15

文档简介

人口容量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2.明确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3.理解影响人口环境容量的因素。
4.通过学习人口容量的知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认识合理消费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节约意识。
【学习重难点】
通过学习人口容量的知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认识合理消费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节约意识。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人口增长
1.世界人口发展历史的总趋势是人口_______。目前,世界人口仍处于_______阶段。
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除_______、_______外,还有社会经济、_______、医疗卫生、文化教育、_______等。
3.世界人口增长是由人口_______率和_______率共同决定的。
4.当人口出生率超过死亡率时,总人口就会增加,表现为_______增长;当人口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时,总人口就会下降,表现为_______增长。
5.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变化,除了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还与当地的人口_______率和_______率有关。
二、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1._______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要保证人类社会的_______发展,就必须拥有足够的_______。然而,自然资源终究是_______。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应当建立_______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_______利用和人类的_______发展。
2.人类在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的过程中,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由于_______开发和_______使用,会导致_______失调,引发严重的_______问题,如部分矿产资源枯竭,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土地沙漠化,工业生产造成的大气、水环境恶化等,进而限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三、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容量是指在_______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_______。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_______,同时又不妨碍_______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人口容量是_______与_______共同作用的产物。一般来说,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_______的前提下,_______、_______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很显然,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_______于人口合理容量。
3.人口容量特点有三:_______性、_______性、_______性。
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1 读图1-13“世界10亿人口年表”,指出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要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分析1830年以来世界人口增长变化的原因。
探究问题2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哪些?请你就其中一个因素举一个你最熟悉的例子来佐证。
探究问题3 (1)你还记得自然资源的概念吗?说一说。
(2)就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而言,将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议一议,人类社会是否会因资源的短缺而面临崩溃?说出你的理由。
探究问题4 图1-14反映了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减少的动态关系,试按照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在它们之间加上箭头。
探究问题5 请你列表比较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探究问题6 我国崇明岛面积只有1083平方千米,但如果把世界上现有人口都放在岛上,居然人人都可以有“立足”之地。当前世界上所有的人,若按每人1.70米高、0.40米宽、0.30米厚计算,全都可以放进一个长、宽、高均为1200米的大箱子里。显然,人类是不能这样“零距离”生活的。议一议,人类本身占据的空间并不大,为什么生存空间却需要非常大呢?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人口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 )
①我国人均可耕地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1/2
②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可耕地总数在不断减少
③我国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淡水占有量的1/3
④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有些地区出现地下水枯竭现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制约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A.资源状况 B.科技水平
C.人口文化素质 D.生活消费水平
3.人口普查表明,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下列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快
B.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趋缓,机械增长加快
C.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加快,机械增长趋缓
D.主要受国际移民的影响
4.不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的是( )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消费水平 D.人类社会发展阶段
5.有关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人口容量越大
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人口容量越小
③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人口容量越小
④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二、综合题
读“我国人均耕地变化图”,完成下列要求。
(1)我国人均耕地发展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产生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这种趋势不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
B.这种趋势应该继续下去
C.近期可以根本扭转这种趋势
D.应该加强耕地保护,抑制这种趋势
(3)为保证我国的粮食自给,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开垦草原
B.围湖造田
C.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改善耕地质量
人口容量
【课标要求】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容量的区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明确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②理解影响人口环境容量的因素;
③认识目前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游戏,理解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结合游戏背景,分析影响人口环境容量的因素;
②通过活动探究,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理解人口增长与资源的关系;
③通过绘图,理解各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人口容量的知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认识合理消费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节约意识。
(四)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地理实践力,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
【教学重难点】
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相关图形的绘制与理解。
【教学方法】
游戏(实验)教学法:通过站呼啦圈的游戏,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用“呼啦圈”突破教学难点,增强学生的理解。
探究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再通过设问,联系现有知识,寻求规律,形成理性认识,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图形教学法:绘制坐标图、思维导图等,体现地理教学的图形之美。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在《西游记》里,悟空画了一个圈,保护了唐僧;在现实中,小平画了一个圈,成就了深圳;今天,张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圈……
如果我们保证每个人都有“立足”之地,你们猜这个圈里最多能够容纳多少人?(学生回答)下面我们来验证一下。
学生游戏:依次往呼啦圈里站人,直到不能站人为止。
请第一个进去的同学跟最后两个进去的同学谈感受。
教师总结:很显然,最后同学进入以后,圈里非常拥挤,一个圈是不能无限容纳人的。放大一点说,如果这个圈就是咱们地球的话,人口也不能无限制的增长。那么一个区域到底容纳多少人合适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人口容量》。
二、新课学习
(一)人口增长
1.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P18图1-12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归纳世界人口的发展特点:
得出结论:目前,世界人口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除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外,还有社会经济、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
教师针对各因素分别举例说明。
3.世界人口增长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1-13“世界10亿人口年表”,指出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要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分析1830年以来世界人口增长变化的原因。
教师重点讲解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帮助学生理解并熟练运用这几个概念。
世界人口增长是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当人口出生率超过死亡率时,总人口就会增加,表现为正增长;当人口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时,总人口就会下降,表现为负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变化,除了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还与当地的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
4.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我国历次人口普查资料,完成下表,并绘制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曲线图。
人口普查次数
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
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年)
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
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
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
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
人口总量/亿人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二)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范围都在不断变化。结合教材19页的“自然资源概念的演变”及所学知识,完成相关任务。
(1)你还记得自然资源(初中学过)的概念吗?说一说。
(2)就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而言,将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议一议,人类社会是否会因资源的短缺而面临崩溃?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小结: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要保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拥有足够的自然资源。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资源的人均消耗量也在逐步增加。
尽管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提升,自然资源的种类、储量、用途等已得到不断丰富、改善,但是自然资源终究是有限的。因此,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需要建立良性循环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人类的持续发展。
【PPT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
首先同学们请看世界人口分布图,二战以前世界人口分布较为稀疏,数量较少;二战以后,进入了人口大爆炸时期,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世界人口快速增长,今天世界总人口已经突破70亿,人口自然增长率依然较高。
然而有人做个一个有趣的计算:当前全世界所有的人口都可以放在英国的一个面积仅几百平方公里的小岛——怀特岛上,而且就像咱们刚才站呼啦圈一样,人人都有“立足”之地。
若世界人口继续按每年1.62%的自然增长率持续增长下去,到2674年全球陆地上都将站满人!那么我们人类能这样“零距离”生活吗?很显然是不能的。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站立”空间,最起码得有“生存”空间,所以我们地球上的人口不能无限制的增长,环境对其有一个限制性,这种限制性就叫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概念展示】资源环境的限制性:人口数量不能超过环境供应资源的能力,也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讨论: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土地、矿产、淡水、森林等自然资源在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
【解读】人类在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的过程中,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使用,会导致人地关系失调,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如部分矿产资源枯竭,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土地沙漠化,工业生产造成的大气、水环境恶化等,进而限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三)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展示】
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
【解读】人口容量是满足最低生存标准下的人口最大规模。人口合理容量是保证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理解为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如果人口过度增长,数量接近甚至超过了人口容量,对环境、资源是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我们以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为例,来探究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减少的关系。
【探究活动】以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为例,探究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减少的关系。
要求:1、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前后桌4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完成一份探讨结果:
第一大组任务:人口增长是如何导致土地资源减少的,
第二大组任务:人口增长是如何导致矿产资源减少的;
2、用思维导图记录讨论的结果(小组明确一人记录);
3、派代表上台展示讲解讨论结果。
(学生展示,老师评价小结)
用上图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小结,并强调环境的限制性。
【结论】资源是制约人口容量的首要(决定)因素!
那么资源的多少又会如何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呢?除资源以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呢?我们继续回到呼啦圈,往圈里放入肉、面包和水,用它们来代表资源,假设肉、面包、水分别能养活2人、3人、4人,那么这个圈里面能养活多少人?如果“资源”的数量是双倍呢?
【参考答案】最多能养活4人(原因学生分析,注意强调可替代性资源与必需的资源),如果资源数量是双倍,能养活的人也会翻一翻。这说明资源越多,能养活的人越多,资源的丰富程度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性。
【追问】假设“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但想在圈里养活更多的人,有什么样的办法可以实现?
通过同学们的预期探讨结果推断:人口容量还与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具有正相关性,与生活消费水平有负相关性。
【追问】假设肉、面包和水都是必需的消费品,圈内最多能养活多少人?这揭示了什么道理?
结论:某地区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将取决于数量最少的那一种自然资源。我们可以用木桶短板效应来加以理解。
组成木桶的各木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类型,其中最短的一块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最多能养活的人口数量),如果我们不只是要生存,还要活得幸福,提高生活质量,那么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就应该小于环境人口容量,这就是人口合理容量。
【情感升华】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为世界人口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极大的促进了世界的经济发展,但同时养活养好这么多人,也给环境、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思考】为给环境、资源减轻压力,谋求人地和谐,我们能做些什么?
【作业布置】
阅读教材P23-24“活动”材料,完成活动中的相关任务。
【板书设计】
人口容量
一、人口增长
二、环境的限制性
1、概念
2、影响因素
三、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
2、特点
3.意义
课件45张PPT。人口容量探究导入1.天然池塘中,鱼的数量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其原因是什么?
2.在人类社会中,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3.议一议,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超过该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
在一个天然的池塘生态系统中,鱼的数量与承载力及限制因素之间的关系如图1-11所示,其增长曲线形态呈英文字母“S”形,故称S形曲线。随着鱼群数量的增加,对空间、食物和其他生存条件的需求必然加剧,进而影响到鱼的数量。受这些限制因素的影响,鱼的数量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1. 世界人口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一 、人口增长 读图1-13,指出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要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分析1830年以来世界人口增长变化的原因。
除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外,还有社会经济、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
世界人口增长是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当人口出生率超过死亡率时,总人口就会增加,表现为正增长;当人口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时,总人口就会下降,表现为负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变化,除了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还与当地的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3.世界人口增长根据我国历次人口普查资料,完成下表,并绘制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曲线图。复活节岛的悲剧 复活节岛的悲剧
复活节岛位于东南太平洋上,在南纬28°和西经108°交会点附近,面积约l17平方千米,它离南美大陆智利约3000千米,离太平洋上其它岛屿距离也很远,所以它是东南太平洋上一个孤零零的小岛。
早期拉帕努伊人发现的这是一块物产丰富的丰饶的土地。他们的人口在岛屿上快速地增长,在大约1680年人口膨胀到了大约8千到2万人。但是这个岛上可提供的食物,最多只能养活2000人。为了养活增长的人口,他们无节制地开发、使用资源。早在公元800年,森林的毁灭已经开始。随着森林的消失,所有的陆地鸟类和半数以上的海鸟种类全都灭绝了,人们已找不到木头建造船只,也就再也无法出海捕捉海豚。他们只能在浅海捕鱼,使得浅海的生态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甚至连海贝也基本被吃光,而只能吃些小海螺。拉帕努伊人从渔民变成了农民:他们开始注重养鸡,鸡成了主要的蛋白来源;他们种植甘薯、芋、甘蔗,但是产量越来越低,因为森林的消失造成了水土流失,在风吹雨打日晒之下,土壤变得越来越贫瘠。人们普遍处于饥饿之中,吃他们所能找到的任何东西,这除了老鼠,还包括岛上最大的动物:人。为了补充蛋白质拉帕努伊人开始吃人肉。原来颇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崩溃了,整个社会处于战乱之中。在1700年左右,历经饥馑、混乱,岛上的人口只剩下了两千人左右。在19世纪70年代幸存的拉帕努伊人纷纷搬到塔希提岛,到1877年,由于种种原因岛上人口只剩下了111人。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范围都在不断变化。结合教材19页“自然资源概念的演变”及所学知识,完成相关任务。
(1)你还记得自然资源的概念吗?说一说。
(2)就自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而言,将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议一议,人类社会是否会因资源的短缺而面临崩溃?说出你的理由。二、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要保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拥有足够的自然资源。
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
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资源的人均消耗量也在逐步增加。 尽管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提升,自然资源的种类、储量、用途等已得到不断丰富、改善,但是自然资源终究是有限的。因此,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需要建立良性循环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人类的持续发展。二、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人口数量不能超过环境供应资源的能力,也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这就是资源环境的限制性。环境物质能量废弃物人类1、土地利用中出现的问题:世界人口
急剧增长人均土地拥有量
大幅度下降,使
土地承受着越来
越大的压力人类对土地的不
合理利用,使用
于农业生产的土
地面积正在显著
缩小人类生存的空
间越来越小讨论: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土地、矿产、淡水、森林等自然资源在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图1-14反映了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减少的动态关系,试按照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在它们之间加上箭头。人均耕地减少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粮食需求量加大城市扩张建设用地增加开垦新耕地农药、化肥用量增加土壤污染加剧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粮食产量下降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工矿规模扩大植被破坏请简要说明人口增长与粮食生产之间的关系?限制2、矿产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人口增加科技发展人类的
需求量
不断
增加矿产资源
大量消耗某些重要矿产
资源正在迅速
减少甚至趋于
枯竭3、水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人类能直
接利用的
淡水资源
所占比重
很小人类对淡水资源的
需求量越来越大淡水资源短缺,
正日益严重地
困扰着人类对淡水资源的
不合理利用愈演愈烈的
水体污染4、森林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人类不合理的垦殖活动水土流失加剧人类生存环境恶化毁坏大面积森林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加快大气污染加深气候反常事件增多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内蒙古草地的退化

内蒙古高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地居民多以牧业为生。由于人口的增长,对消费的需求大增,有些地区便开垦草地,种植作物,使牧区的范围缩小了。被开垦的地区,冬春季节地表没有植被,此时风力又很大,地表遭受风蚀,表土被吹走,逐渐变为沙漠。牧区缩小之后,有些草地超载严重,植被同样受到破坏,也会导致土地沙化,这些都会破坏生态平衡,致使生态环境恶化。 小结:人类在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的过程中,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使用,会导致人地关系失调,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如部分矿产资源枯竭,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土地沙漠化,工业生产造成的大气、水环境恶化等,进而限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三、人口合理容量 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1、人口容量人口最高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
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
纳的最高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有三个特点:
一是临界性。
二是相对性。
三是警戒性。2、人口最高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3、资源环境承载力 简易理解: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如土地人口承载力指的是在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土地提供的食物能健康供养的最大人口数。人口容量是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共同作用的产物,是衡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中国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假设在中国,
其资源量可以……粮食可供16亿人淡水可供19亿人空气可供120亿人能源可供18亿人其它矿产可供21亿人中国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粮食可供16亿人淡水可供19亿人空气可供120亿人能源可供18亿人其它矿产可供21亿人中国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6亿中国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粮食可供16亿人淡水可供19亿人空气可供120亿人能源可供18亿人其它矿产可供21亿人中国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6亿粮食的环境承载力中国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粮食可供16亿人淡水可供19亿人空气可供120亿人能源可供18亿人其它矿产可供21亿人中国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6亿淡水的环境承载力中国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粮食可供16亿人淡水可供19亿人空气可供120亿人能源可供18亿人其它矿产可供21亿人中国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6亿中国的人口容量活动探究 我国崇明岛面积只有1083平方千米,但如果把世界上现有人口都放在岛上,居然人人都可以有“立足”之地。当前世界上所有的人,若按每人1.70米高、0.40米宽、0.30米厚计算,全都可以放进一个长、宽、高均为1200米的大箱子里。显然,人类是不能这样“零距离”生活的。议一议,人类本身占据的空间并不大,为什么生存空间却需要非常大呢?该地区或该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资源数量活动强调科技的潜力强调资源的有限资源、科技、消费综合考虑 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会不会变化?
其变化与哪个因素的关系最密切?
资源的数量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思考: 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增加。
一般来说,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3、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我们国家有人口13.95亿人(截至2018年底),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为什么我们国家可以养活这么多人呢?
如果把我国的13.95亿人口放在一个小国家,如:新加坡行不行呢?我国资源丰富1)资源是制约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就越多。 正相关 日本国土面积377800平方千米,人口高达1.26亿, 沙特阿拉伯面积2240000平方千米,人口只有1800万,人口容量相差很大,为什么?2)科学技术水平正相关3)生活消费水平
农业社会每个人只需要几千克铜铁制作简单的农具和生活用具,直至今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贫苦农民还是如此;工业社会对矿物资源的需求大的多,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要消费钢铁9.4吨,有色金属6吨,砂石3.55吨,水泥227千克,黏土91千克,盐91千克。负相关深圳面积1996平方千米, 人口139万多。乌鲁木齐面积1.4万平方千米,人口167万多。4)地区开放度;5)经济发达度正相关案例分析(一):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其中西线调水来解决西北缺水,预计调水成功后,西北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可增加一个亿。这说明
了一个什么问题?说明淡水资源增加了,
增大了环境人口容量三峡水库的建设,需要移民百万,这又说明了什么?三峡库区由陆域变成水域,土地面积缩少(土地资源减少),三峡库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减少。案例分析(二):环境人口容量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有学者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C.科技发展水平 D.蕴藏的资源数量
2.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 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C  C 读“木桶效应图”,回答下列各题。
3.根据“木桶效应”原理,
如果各块木板代表不同的资源
种类,那么图中决定环境人口
容量的资源是( )
A.森林资源 B.矿产资源
C.土地资源 D.水资源
4.下列能增加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措施( )
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②提高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③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④实行计划生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B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回答下列各题。
5.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 )
A.约15~16亿 B.15.1或16.6亿
C.约8~9亿 D.约14~15亿
6.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 )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地区开放程度
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D.国家人口政策CD《2002年地球生态报告》显示,人类若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资源,那么所有的自然资源会在2075年前耗尽。这份报告除评估全球生态系统现状外,还根据每个国家人口数量和各国自给自足能力的平衡关系,计算各国的“生态脚印”大小,换言之,也就是指各国消耗资源时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冲击程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在地球留下最大“生态脚印”的国家。
7.这段材料说明了“地球资源”具有下列哪种特点 ( )
A.极易被破坏 B.再生能力差
C.利用潜力小 D.数量是有限的
8.“生态脚印”说明 ( )
A.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B.环境人口容量是有限的
C.不能继续扩大和加深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D.人们对环境规律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DB作业布置阅读教材P23-24“活动”材料,完成活动中的相关任务。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