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学习目标】
1.理解城镇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意义,了解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过程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3.理解世界不同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了解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4.能举例说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不合理的城镇化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针对问题,能提出如何降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5.了解智慧城市,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建设,能迁移借鉴到我国城市规划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学习重点】
1.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地域差异及其成因。
2.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应解决措施。
3.能举例说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难点】
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地域差异及其成因。
【学习过程】
一、思考引入
世界上有的区域夜间灯光闪耀,有的区域夜间则一片漆黑。夜间灯光分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二、新知学习
(一)城镇化
1.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又叫________,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________上集聚、________地区转变为________地区的过程。
2.城镇化表现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________;劳动力从第____产业向第____、第____产业逐渐转移;________规模不断扩大;______景观逐渐转化为______景观;人们的______方式、______方式、文化、______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3.____________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城镇发展与_______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城镇的兴起又与_______的发展密切相关。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1.城镇起源于早期的________地区。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的城镇发展________。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进程________,城镇人口比重________。目前,世界________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到2050年,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________。
2.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涌现出伦敦、______、______、东京、______、______等世界级大都市,并带动了______的整体提升。______进一步发展壮大,就形成了规模宏伟的大都市带。
3.______是指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组成的城市群体,城市之间既有明确分工,更有密切联系,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4.美国__________沿岸大都市带、欧洲_____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日本________沿岸大都市带、北美________沿岸大都市带、我国_____三角洲大都市带,这些大都市带具备雄厚的综合实力和强大的辐射功能,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经济中枢。
5.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目前,城镇化水平大多在_______%以上,有些国家甚至高达_______%。主要特征是人口_______,大中小城市_______,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_______相对发达。_______和_______显著提高了城镇运行的效率。有些大城市由于过度扩张,出现了_______化和_______化现象。
6.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还比较_______,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_______。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很不_______。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类似,都遇到过一些相同的问题,比如____________,过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______,明显超过了国家____________的承受能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相对落后。还有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_______城镇化”,即城镇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
7.____________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显著拉动了城镇化进程。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______________持续提高。大力推进农业________和________,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对_______造成较大破坏,导致人居_______普遍下降。
2.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给城市就业和配套服务造成很大压力,引发了诸多问题,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城镇化并非单纯的城镇_______增加和城镇_______扩张,而是要在_______支撑、_______保障、人居_______、_______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4.为了降低城镇化对自然生态的不利影响,我们要以建设_______城市、_______城市、_______城市的目标,走健康、_______、_______、高效的城镇化道路。
三、活动探究
1.读教材P46图2-34为不同年份杭州市主城区及附近地区的遥感影像,其中红色表示植被,分辨率为30米。上网查阅杭州市1984年、1991年、2008年、2016年的市区的人口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制作人口、经济总量等变化曲线,简要说明人口、经济增长与杭州城区空间扩张的关系。
2.讨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异同;想一想,产生这些异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则发展迅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4.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点?
5.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城市,调查它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
活动建议如下:
(1)通过走访、实地调查等形式,了解该城市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2)通过走访、查阅资料等形式,了解该城市主管部门已采取的措施和治理工作中的困难。
(3)综合上述材料,提出较为具体的解决方案。
(4)通过与同学交流、写倡议书、写调查报告等形式,展示你的研究成果。
四、达标检测
下面图甲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读图,完成1~2题。
1.在图甲中,字母E→F反映的是( )
A.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 B.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
C.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D.城乡差距扩大
2.图乙中a、b表示不同城镇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b最可能处在图甲中的( )
A.D时段 B.B时段 C.E时段 D.F时段
读甲、乙两图,完成3、4题。
3.图甲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的某种重要现象,其成因不包括( )
A.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B.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城乡间交通条件的改善
D.郊区生产协作条件更好
4.图甲反映的现象可能出现在图乙中的_________阶段( )
A.Ⅰ
B.Ⅰ和Ⅱ
C.Ⅱ后期和Ⅲ
D.只有Ⅲ
3.今后我国城镇化的方向应该是( )
A.大城市人口向西部迁移
B.大城市的人口向中小城市迁移
C.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迁移
D.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迁移
城市化水平滞后程度=(城市化率-工业化率)/工业化率,其值为正说明城市化发展水平领先于工业化水平;其值为负说明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读表,回答4、5题。
地区
城市化率(%)
工业化率(%)
甲
86.3
25.2
乙
37.8
41.4
丙
44.9
56.0
丁
67.8
49.3
4.城市化水平滞后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甲代表的省区最可能是( )
A.北京 B.贵州 C.四川 D.广东
(2019·福州高一检测)下图为1986~2015年我国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6、7题。
6.近年来市民出行方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产业布局 B.交通拥堵
C.居民素质 D.生活水平
7.近年来市民出行方式变化趋势对该市地理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可能是( )A.大气质量改善 B.河道水质净化
C.空间结构优化 D.地域范围扩大
(2019·全国卷Ⅱ)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据此完成8~10题。
8.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
A.海港规模大 B.沿长江分布
C.集聚长江口 D.行政等级较高
9.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
A.均衡性 B.边缘性
C.集中性 D.对称性
10.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
A.空间位置邻近 B.发展模式相同
C.城市性质相似 D.产业部门接近
11.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城镇化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衡量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标志。
(2)回答我国近年来城镇化率呈现的趋势,说出其根本原因。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镇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意义,了解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镇化的过程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3.理解世界不同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了解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4.能举例说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不合理的城镇化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针对问题,能提出如何降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5.了解智慧城市,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建设,能迁移借鉴到我国城市规划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讨论法。
2.案例教学法。
3.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2.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盛与衰的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为国家富强而学习。
【教学重点】
1.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地域差异及其成因。
2.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应解决措施。
3.能举例说明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地域差异及其成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课件展示“世界地图”、“夜间灯光分布图”等素材,并介绍:苏奥米国家极地轨道伙伴卫星(Suomi NPP)是美国最新一代气象卫星。其搭载的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传感器,能够过滤掉极光、森林火光等非城市灯光,捕获到城镇中居民点、车流、路灯等发出的低强度灯光。教材图2-32是科研人员通过收集该卫星2016年多个月份的数据,合成得到的卫星影像。读图思考:
1.对照世界地图,看一看世界城市分布与夜间灯光分布是否一致。
2.世界上有的区域夜间灯光闪耀,有的区域夜间则一片漆黑。夜间灯光分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新课学习】
一、城镇化
什么是城镇化?
(通过图分析城镇化的内涵,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讨论→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1.城镇化概念: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镇化表现
(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3)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4)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5)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教师讲解: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教师课件展示“上海浦东陆家嘴一带”景观的变化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城镇化的概念及其对应表现。
3.主要动力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城镇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城镇的兴起又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4.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在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驱动力有所不同。在城镇化刚起步阶段,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镇发展提供市场,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教师指导学生查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相关材料,然后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异同。
【活动探究】教材P46图2-34为不同年份杭州市主城区及附近地区的遥感影像,其中红色表示植被,分辨率为30米。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1)结合地图资料,判读图中代表杭州城区的影像色调,并勾画出图中杭州城区的大致范围。
(2)查阅杭州市1984年、1991年、2008年、2016年的市区的人口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制作人口、经济总量等变化曲线,简要说明人口、经济增长与杭州城区空间扩张的关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从图表资料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过渡】自城镇开始出现以后,城镇化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但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城镇化过程所影响的范围和城镇化的速度在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表现。
1.世界城镇化进程
图表分析:教师指导学生读图2-35“世界城镇化的推进”及“世界各国城镇人口比例分布图(下图)”,归纳世界城镇化的进程。
结论: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
2.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教师课件展示“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
1.讨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异同;想一想,产生这些异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则发展迅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教师讲解:该图的纵坐标是城镇人口比例,横坐标是时间,图中的呈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表示世界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城镇化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特征,不同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如下表所示:
城镇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镇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
中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迅速聚集,城镇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镇化现象
后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趋势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发达国家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读图分析:教师课件展示“世界各国城镇人口比例分布图”指导学生读图归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完成下表。
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目前速度
趋缓(甚至停滞)
速度加快
城镇化水平
高
低
城镇人口比重
大(70%以上)
小(不到40%)
所处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原因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镇移动
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4.结合“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分析比较不同国家类型的城镇化进程,完成下表。
国家类型
所处阶段
快速发展时间
目前速度
发展水平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
原因
发达国家
后期(饱和期)
早
缓
高
大
相适应
资本注意发展较早,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迁移
发展中国家
中期(发展期)
晚
快
低
小
不相适应
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
5.活动探究:了解我国的城镇化和区域差异
阅读教材“(三)我国的城镇化”材料,结合图2-38“我国六次人口普查城镇化水平”,回答下列问题: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点?
2.归纳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完成表格内容。
项目
特点
城镇化速度
城镇化动力
产业结构变动
人口流动
城镇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镇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城镇化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镇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各种经济活动,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功能日益增强,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中心。但是,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导致人居环境质量普遍下降。另外,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给城市就业和配套服务造成很大压力,引发了诸多问题。
2.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当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镇环境质量就会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
(2)在有些城市,尤其是人口超过百万,甚至千万的大城市,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会出现交通阻塞、住房紧张(建设用地紧张、房价居高不下)等现象。
教师讲解:城镇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城镇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城镇环境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污染类别
污染源
污染物造成的结果
危害
大气污染
工矿企业、家庭炉灶、汽车尾气
煤烟、粉尘产生烟雾使空气污染;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形成光化学烟雾;硫氧化合物产生酸雨
危害人类健康、破坏土壤、水质、生物、腐蚀建筑物
水体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生生物过渡繁殖使水体缺氧,危害水生生物生存;有害金属导致公害病发生
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
>50分贝的噪声
破坏生活环境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垃圾居民生活垃圾
垃圾影响环境卫生,占据活动空间
影响人类健康
光污染
城镇建筑玻璃幕墙城镇灯光
建筑玻璃幕墙反射太阳光和夜晚灯光,构成炫目的光污染
刺激人的视觉,诱发交通事故
电磁波污染
各种电磁设备
广播电视设备通讯设备,其他用电设备产生高频电磁信号
影响人体健康
教师课件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展现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类型,成因及危害,然后师生共同思考归纳每一种问题对应的解决措施。
过渡:城镇化并非单纯的城镇人口增加和城镇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社会保障、人居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那么,我们该如何降低城镇化对自然生态的不利影响,使生活、生产、生态环境协调统一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P52“智慧城市”的相关材料及图2-39“智慧城市总体架构示意”,思考:如何降低城镇化对自然生态的不利影响,使生活、生产、生态环境协调统一起来?
【活动探究】
1.读教材P53页的“活动”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想一想,建设田园城市的优点和主要问题分别有哪些?
(2)兰斯塔德城市群的核心发展模式有哪些优越性?
(3)议一议,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建设,对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田园城市理论认为每个田园城市都要兼具城镇的社会机遇和乡村的自然环境,有助于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发展。
兰斯塔德城市群形成一个既分开又联系,并有明确职能分工的有机整体,互相促进,融合发展,可明显减轻“城市病”。
2.读教材P54页的“活动”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大树移植”可使大城市迅速绿化,但这种做法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2)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而山区的水土流失又会给下游地区和城市造成哪些影响?
(3)你怎样理解“生态城市”的内涵?你认为应如何搞好大城市的绿化?
师生共同总结:为了降低城镇化对自然生态的不利影响,我们要以建设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智慧城市的目标,走健康、持续、绿色、高效的城镇化道路。
五、作业布置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城市,调查它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
活动建议如下:
(1)通过走访、实地调查等形式,了解该城市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2)通过走访、查阅资料等形式,了解该城市主管部门已采取的措施和治理工作中的困难。
(3)综合上述材料,提出较为具体的解决方案。
(4)通过与同学交流、写倡议书、写调查报告等形式,展示你的研究成果。
课件39张PPT。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探究导入 苏奥米国家极地轨道伙伴卫星(Suomi NPP)是美国最新一代气象卫星。其搭载的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传感器,能够过滤掉极光、森林火光等非城市灯光,捕获到城镇中居民点、车流、路灯等发出的低强度灯光。教材图2-32是科研人员通过收集该卫星2016年多个月份的数据,合成得到的卫星影像。读图思考:1.对照世界地图,看一看世界城市分布与夜间灯光分布是否一致。
2.世界上有的区域夜间灯光闪耀,有的区域夜间则一片漆黑。夜间灯光分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1、概念: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一、城镇化 合作探究:你是从哪些方面看城镇化的呢?2、特点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3、主要动力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城镇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城镇的兴起又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社会的进步。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如下图)。活动探究1.在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驱动力有所不同。在城镇化刚起步阶段,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镇发展提供市场,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查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相关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异同。
2. 教材P46图2-34为不同年份杭州市主城区及附近地区的遥感影像,其中红色表示植被,分辨率为30米。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1)结合地图资料,判读图中代表杭州城区的影像色调,并勾画出图中杭州城区的大致范围。
(2)查阅杭州市1984年、1991年、2008年、2016年的市区的人口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制作人口、经济总量等变化曲线,简要说明人口、经济增长与杭州城区空间扩张的关系。
下图为某城镇20年来建成区面积和城镇人口的年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该图反映的地理现象是
A.工业化过程 B.城镇化过程
C.逆城镇化现象 D.区域化现象B
2.该现象最重要的标志是
A.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B.城镇人口数量增加
C.城镇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增大
D.城镇中心区的面积扩大A3、城镇化程度最高的是 ( )
A、甲地区 B、乙地区
C、丙地区 D、丁地区C4.四个地区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A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1.读下图讨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异同;想一想,产生这些异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世界各国城镇人口比例(2018年)2.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则发展迅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慢快高
低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不合理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差异低于25%-30%城镇化水平较低
发展较慢30%-70%城镇化水平较高
增长迅速城镇化水平高,
城镇人口比重增
长趋缓甚至停滞高于70%出现郊区城镇化出现逆城镇化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中心城镇化 综合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各国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这条曲线符合一般成镇化发展的实际。低较高高缓慢迅速缓慢甚
至停滞中心
城镇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城镇各功能用地混杂布
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大城镇的中心空洞化
逆城镇化等城镇化发展三个阶段的特点活动探究阅读教材“(三)我国的城镇化”材料,结合图2-38“我国六次人口普查城镇化水平” ,回答下列问题: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点?
2.归纳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完成表格内容。5.阶段Ⅰ所表示的城镇化阶段是( )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逆城镇化阶段 D.后期阶段
6.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城镇内部经济的衰退
B.乡村和小镇发展超过城镇
C.城镇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轨道交通的发展下图是我国某地城镇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BC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镇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各种经济活动,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功能日益增强,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中心。
但是,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导致人居环境质量普遍下降。城镇化问题的主要表现、
成因、危害及整治措施 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
交通阻塞
房价居高不下
建设用地紧张
就业难度增加,失业率高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城镇居民燃烧煤炭等排出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尾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使城镇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们的健康
城镇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镇地表径流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施污水达标排放
影响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
环境质量下降——水污染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环境质量下降——垃圾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影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影响人体健康
环境质量下降——噪声污染城镇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控制城镇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镇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交通拥挤导致时间和能源的浪费;住房紧张;质量低劣,影响城镇环境质量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镇人口急剧增长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造成贫困,内城衰落,社会治安混乱
就业难度增加、失业率高思考:如何降低城镇化对自然生态的不利影响,使生活、生产、生态环境协调统一起来?以建设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智慧城市的目标,走健康、持续、绿色、高效的城镇化道路。活动探究1.读教材P53页的“活动”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想一想,建设田园城市的优点和主要问题分别有哪些?
(2)兰斯塔德城市群的绿心发展模式有哪些优越性?
(3)议一议,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建设,对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哪些借鉴意义?活动探究2.读教材P54页的“活动”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大树移植”可使大城市迅速绿化,但这种做法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2)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而山区的水土流失又会给下游地区和城市造成哪些影响?
(3)你怎样理解“生态城市”的内涵?你认为应如何搞好大城市的绿化?课堂练习读甲、乙两图,完成1、2题。
1.图甲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的某种重要现象,其成因不包括 ( )
A.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B.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城乡间交通条件的改善
D.郊区生产协作条件更好
2.图甲反映的现象可能出现在图乙中的_________阶段 ( )?
A.Ⅰ
B.Ⅰ和Ⅱ
C.Ⅱ后期和Ⅲ
D.只有Ⅲ
(2019·福州高一检测)下图为1986~2015年我国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6.近年来市民出行方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
A.产业布局 B.交通拥堵
C.居民素质 D.生活水平(2019·福州高一检测)下图为1986~2015年我国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7.近年来市民出行方式变化趋势对该市地理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可能是 ( )
A.大气质量改善 B.河道水质净化
C.空间结构优化 D.地域范围扩大作业布置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城市,调查它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
活动建议如下:
(1)通过走访、实地调查等形式,了解该城市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2)通过走访、查阅资料等形式,了解该城市主管部门已采取的措施和治理工作中的困难。
(3)综合上述材料,提出较为具体的解决方案。
(4)通过与同学交流、写倡议书、写调查报告等形式,展示你的研究成果。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