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七单元 《乘法的初步认识》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经历乘法是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的创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法的积。? ?
2.能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在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3.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知识链接
5+5+5= 8+8+8= 4+4+4=
2+2+2+2= 20+20+20= 10+10+10+10=
把以上算式分别表示成( )个( )相加得( )的形式。
2.我会预习
预习课本80页,回答下面问题。
在情景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解决红点问题:“一共有多少个宝葫芦?”
列式解答:
( )个( )相加得( )
魔术师如果变得串数更多呢?比如20串呢?
列式解答:
( )个( )相加得( )
魔术师变出了这么多宝葫芦,在列式计算时你有什么感觉?你能不能创造一种新写法,既能让人看懂是8个5相加,写起来又比较简便呢?试一试吧。
我是这样写的:
(5)对照课本81页,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5 × 8 = 40 8 × 5 = 40
二、合作探究
解决绿点1:“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1、加法:
( )个( )相加得( ) 。
2、乘法: 或
三、班级展示
1.小组内派代表展示交流。
2.其余小组同学认真倾听,提出疑问或补充。
四、梳理拓展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全班交流。
五、达标检测
课题:第七单元 《有关1和0的乘法》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有关1和0的乘法算式的意义。
2、发现有关1和0乘法的积的积规律。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我会预习
自学课本84页
(1)在情景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解决红点一:“原来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几只鸽子?”
加法:
表示( )个( )相加得( )
写成乘法算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 解决红点二: “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加法:
表示( )个( )相加得( )
写成乘法算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说一说每个因数各表示什么?
二、合作探究
改写乘法算式
1+1+1+1=4 ________________ 0+0=0_______________
1+1+1+1+1+1+1+1=8________________ 0+0+0+0+0=0_________________
1+1+1+1+1=5__________________ 0+0+0+0+0+0+0=0_________________
…… ……
观察我发现:
三、班级展示
1、小组内派代表展示交流。
2、其余小组同学认真倾听,提出疑问或补充。
四、梳理拓展
1、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2、计算中遇到关于1和0的乘法你会了吗?
五、达标检测
课题:第八单元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测量、认识线段》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实际感知1厘米。
2、通过探索实践,掌握用尺子正确测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并在测量线段中初步认识线段。建议估算意识。
3、锻炼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体验学习乐趣。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我会预习:
仔细观察课本87页
讲一讲连环画中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解决红点问题:
①裁缝确实是按3拃做的,却不合适这是怎么回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借助直尺认识“厘米”
说一说在尺子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小知识:
尺子上的数叫刻度。
长短不同的线叫刻度线。
0是起始刻度。
厘米(cm)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长度单位。
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 )作单位。可以用字母( )表示。
④在直尺上,找一找1厘米,用手比划比划1厘米。
从0厘米到1厘米是( )厘米
从5厘米到6厘米是( )厘米
那么:
从0厘米到3厘米是( )厘米
从2厘米到5厘米是( )厘米
从3厘米到7厘米是( )厘米
从( )到( )是8厘米
⑤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决红点二:“怎样测量1拃的长度?”
记录下你的方法:
有哪些注意的地方:
注意:测量时,如果不能得到整厘米数,物体的长度与哪个刻度最接近,就是大约长几厘米。
二、合作探究
解决课本89页小电脑问题:“下面画的都是线段。你能量出它们的长度吗?”
①认识线段及线段的特征。
观察这几条线段,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线是_________________
两端有__________
能不能测量长度?
②测量线段的长度。
实际测量并记录你的方法:
小结:①用尺子测量线段的长度时,应做到尺线重合,左端对准( )刻度线,右端读数。
②若对准其他刻度线,那该怎么求呢?
三、班级展示
1.小组内派代表展示交流。
2.其余小组同学认真倾听,提出疑问或补充。
四、梳理拓展
1.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2.利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时需要注意什么?
五、达标检测
1.我会填。
(1)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作单位,用字母表示为( )。
(2)我的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 1( ),新的铅笔的长度大约是15( )。
2.我是测量小高手。
( )厘米
( )厘米
3.我会判断(下面图形中,是线段的画“√”)。
( ) ( ) ( )
( ) ( ) ( )
4.我会算。
13厘米-9 厘米=( )厘米 20厘米 +9 厘米=( )厘米
38厘米-7 厘米=( )厘米 8厘米+7 厘米=( )厘米
5.我的眼力最棒 (请在正确测量方法下面画“√” )。
6.看一看,填一填。
钉子长( )厘米 铅笔长( )厘米
7.心灵手巧。
画一条比3厘米多2厘米的线段。
8.我是测量小能手。
铅笔( )厘米 橡皮( )厘米 回形针( )厘米
课题:第八单元 《米的认识及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生活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
2、我能学会用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锻炼我与别人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学习乐趣。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我会预习
1、仔细观察课本91页
(1)讲一讲连环画中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解决红点问题:
①阿福的身长老裁缝说是1米,小裁缝说是100厘米,谁说的对呢?
②借助米尺认识“1米”,并把“1厘米”和“1米”做比较。说一说在米尺上你都看到了多少个1厘米?
数学知识:
(三)教室里的电脑桌高、教室的门宽、伸展开的双臂长大约都是1米,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二、合作探究
1、观察教室里的课桌或家里的餐桌,先估计一下高度,再用米尺(或直尺)量一量,把方法和结果记录下来。
2、试一试
小结: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 )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用( ) 来测量比较长的物体。
三、班级展示
1、小组内派代表展示交流。
2、其余小组同学认真倾听,提出疑问或补充。
四、梳理拓展
1、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达标检测
1、我会填,在()里填上“米”或“厘米”。
一张床长2( ?)???? ?一枝冰糕长12( ?)? 小明的鞋子长23( ?)
一棵大树高5(? )? ?一列火车长75(? )?? ??一座楼高20(? )
2、比一比,在○里填上“〉”“〈”或“=”。
20厘米○2米 100厘米○1米 90厘米○1米
25米○25厘米 5米○50厘米 1米80厘米○2米
课题:第九单元 《我换牙了——统计》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我会用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的方法将数据整理成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统计表。
2、我能初步感受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感受统计和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我能了解知道换牙期间的牙齿保护常识;通过与同学合作,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仔细观察课本96页情境图
1、讲一讲连环画中的故事,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通过这个故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合作探究
1、想一想怎样统计咱们班每个同学的换牙情况呢?在小组内讨论讨论方法,准备跟其他组的同学交流,看大家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2、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把同学们的换牙情况记录下来呢?
三、班级展示
1、小组内派代表展示交流本组确定的统计方法。
2、其余小组同学认真倾听,提出疑问或补充,大家选出最好的方法进行现场统计,把数据记录在下面:
3、用表格的形式把数据整理一下
四、梳理拓展
1、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达标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