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北海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24 14:2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西北海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分)西周通过实行宗法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其“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的规定具有(  )
A.男女平等的要求
B.长子继承制的道德伦理观念
C.尊老爱幼的礼俗
D.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稳定目的
2.(2分)《荀子?君道》:“……君主所掌管的,远的遍及天下,近的国境之内,不可不概略地知道一些。天下的变化,境内的事情,已经有变动纷乱的了,然而君主却无从知道这种情况,那么就会有被挟制蒙蔽的危险。”为避免这种“危险”,秦朝设置了(  )
A.太尉 B.廷尉 C.御史大夫 D.治粟内史
3.(2分)《元史?地理志》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为此,元朝实行了(  )
A.内朝制 B.行省制 C.三省制 D.设参知政事
4.(2分)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由此可见(  )
A.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
B.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
C.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
D.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5.(2分)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6.(2分)“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材料主要说明罗马法(  )
A.强调法官至上 B.侧重国家事务
C.重视法律程序 D.倡导人人平等
7.(2分)1702年威廉去世,安妮继承王位,她讨厌辉格党,对托利党寄予更大的好感,出于个人好恶,她把大批辉格党人解除职务,代之以托利党人担任要职。这一事件表明,当时英国国王仍保留(  )
A.立法权 B.行政权 C.司法权 D.监督权
8.(2分)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废除君主立宪制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9.(2分)美国宪法规定,众议院享有弹劾总统的权力。该规定说明(  )
A.国会对行政权的制约 B.国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
C.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D.总统缺乏独立的行政权
10.(2分)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  )
A.造成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B.由于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C.源于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有利于推动德国国内民主进程
11.(2分)有人说近代法国是“各种政体的实验场”,其最后确立的共和政体被称为“一票共和”(以一票的微弱优势多数通过共和国宪法)。“其最后确立的共和政体”主要是通过(  )
A.废除君主立宪制
B.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发动普法战争
D.建立法兰西共和国
12.(2分)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到弗(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该条约破坏了中国的(  )
A.司法主权 B.领土主权 C.关税主权 D.财政独立权
13.(2分)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日记中写到:“其中所言,颇有见识……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诸练……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该日记中所说的“书”(  )
A.详细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B.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C.借助孔子否定封建君主专制,以宣传维新变法
D.是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14.(2分)有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这一规定反映了列强侵华特点是(  )
A.以商品输出为主 B.以攻城掠地为主
C.以资本输出为主 D.以降低关税为主
15.(2分)标语“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体现的主张是(  )
A.保国保种 B.平均地权 C.扶清灭洋 D.求富自强
16.(2分)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是基于辛亥革命(  )
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历史
D.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7.(2分)从思想启蒙、思想解放的角度来审视1919年的“五四”,我们可以说,“五四”并不是历史的回声,它依然“活”在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奋斗中。这主要是指五四运动(  )
A.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
B.是一场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C.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是激励中华民族腾飞的不竭精神动力
18.(2分)陈潭秋曾回忆:七月底的大会“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党的基本任务……决定建立严密的战斗的工人政党”。这次大会是(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9.(2分)电影《建军大业》以一重要历史事件为主线,展现了人民军队伟大的建军篇章。这一历史事件是(  )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 D.广州起义
20.(2分)1947年,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毛泽东所说的“转折点”是指(  )
A.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
B.中国战场发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C.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
D.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取得胜利
21.(2分)1949年5月,解放军占领上海,民族资本家荣毅仁亲眼目睹了解放军不入民宅睡马路一幕后,得出结论:“国民党回不来了。”这反映出(  )
A.解放军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B.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赢得民心
C.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D.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宣告结束
22.(2分)有一本著作曾这样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IH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结尾处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据此判断,该著作是(  )
A.《权利法案》 B.《共产党宣言》
C.《乌托邦》 D.《共同纲领》
23.(2分)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文中指出,“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下列最能说明巴黎公社“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的是(  )
A.实行八小时工作日
B.规定公职人员薪金的最高限额
C.废除资产阶级的法庭
D.公社是经过人民自己选举建立的
24.(2分)1917年,俄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一个缺口,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变成了一种崭新的国家制度。这种“崭新的国家制度”是(  )
A.奴隶制度 B.封建制度
C.资本主义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25.(2分)1918 年 3 月,列宁为退出一战,力主以大量割地与赔款为代价,与德国签署了停战条约《布列斯特条约》。这一行为(  )
A.为苏俄政权赢得了喘息时间
B.给苏俄带来长期稳定的环境
C.体现了苏俄彻底的反帝纲领
D.破坏了新兴政权的国际形象
26.(2分)九三学社代表许德珩曾说:“在大会开幕以前来到北平的六百多位代表也曾经分组多次的研讨,六百多位同仁之中,可以说是很少很少没有发言的,也更很少发言不被重视的;凡是在目前紧要的,能够办得到的建议,都是被采纳的。”这次大会的特点体现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村民自治制度
27.(2分)1987年,全国人大通过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从法律上肯定了村民委员会是个群众的民主自治制度。改革开放十多年以后,党和国家重新制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工业企业法》等法规,对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性质和工作方式做了进一步的肯定,据此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  )
A.选举地方人大代表 B.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C.制订法制建设方针 D.拓展基层民主建设
28.(2分)土耳其亚太研究中心主任塞尔丘克?乔拉克奥卢指出:“回归20年来,澳门和中国内地互相合作,澳门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一国两制” B.交通发达 C.华侨投资 D.金融中心
29.(2分)习近平主席在谈到两岸关系时强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共同政治基础”、“坚定不移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和“坚定不移携手民族复兴”。这里的“共同政治基础”是(  )
A.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继续推行改革开放政策 D.实现通航通邮和通商
30.(2分)自30年以前的学生时代之后,1954年周恩来第一次回到西欧,参加了一次国际会议。他在这次会议中(  )
A.首次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原则”
B.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进行访华活动
C.提出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六点建议
D.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法席位
31.(2分)1971年前10个月,尼日利亚、科威特、喀麦隆、圣马力诺、奥地利、比利时、伊朗等9国先后与中国建交。该局面的出现(  )
A.得益于中美关系正常化
B.说明了世界多极化的出现
C.取决于中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D.有助于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32.(2分)2014年,当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时,中国向科特迪瓦等疫区周边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同时也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为遏制疫情扩散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征是(  )
A.始终坚持反霸、维和的外交方针
B.开始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格局
33.(2分)1960年3月,法国总统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访问法国,会谈时提出著名的“缓和、谅解、合作”三部曲政策和“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建设构想。1966年,戴高乐访问苏联,同苏联签订了贸易文化协定以及空间探索和技术合作协定。这些举动表明法国(  )
A.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
B.努力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
C.与美国盟友关系破裂
D.积极促成欧洲联盟的建立
34.(2分)如果撰写一篇关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的论文,下列选题正确的是(  )
A.论亚非拉国家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B.由亚洲到欧洲﹣﹣冷战重心的转移
C.由紧张到缓和﹣﹣中美关系新走向
D.论欧盟崛起与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35.(2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己成为时代主题。但另一方面,2017年全球有68个国家发生了1136起恐怖袭击案件,共造成7656人死亡,2018年美国联合英法,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悍然精准打击叙利亚。对以上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当今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B.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C.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D.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3小题,其中36题12分,37题8分、38题10分,共30分)
36.(12分)官僚制度是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支撑点,是古代中国极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何怀宏《选举社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地方分权体制”和秦朝的“独制”分别是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描述的政治制度的名称并分析其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官僚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在官员选拔方面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7.(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十四年抗战示意图

材料二: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徐州会战中取得了台儿庄大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扫荡”、“蚕食”和“清乡”。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十四年抗日战争”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归纳抗日战争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历史意义。
38.(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冷战中美苏双方往往通过意识形态的棱镜来看待对方,把对方视为敌人……美苏的意识形态斗争同它们争夺战略优势与利益结合起来,从而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和欺骗性……共同的战斗未化解美苏之间长期存在的互相猜疑。美国谴责苏联的帝国野心和俄罗斯扩张主义情结,苏联指责美国在世界扮演宪兵、形成霸权。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二:二十世纪60、70年代,西欧国家已无须美国提供经济援助,因而在政治问题的处理方面获得了更大的机动性。……与西欧和美国之间经济关系的变化的是政治关系的相应变化。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并在各个领域里推行其独立自主的的政策。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美国在冷战后无法建立一统天下的世界性帝国,而其存在本身又构成了其他各主要大国联合制衡的目标。
﹣﹣李鑫炜《体系、变革与全球化进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把对方视为敌人”的根本原因,并从经济、军事两个方面说明美苏“把对方视为敌人”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与西欧的关系在二十世纪60、70年代出现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其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主要考查西周宗法制的主要作用。
【解答】通过材料信息“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形成了上下等级的尊卑关系,这有利于解决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故D正确;
宗法制强调男子地位,男女平等说法错误,排除A;
宗法制的主要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排除B;
尊老爱幼的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
故选:D。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公九卿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天下的变化,境内的事情,已经有变动纷乱的了,然而君主却无从知道这种情况,那么就会有被挟制蒙蔽的危险”的主旨,并正确掌握三公九卿制的内容。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尉负责掌管军事,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廷尉负责掌管刑狱,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
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天下的变化,境内的事情,已经有变动纷乱的了,然而君主却无从知道这种情况,那么就会有被挟制蒙蔽的危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设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治粟内史负责管理国家财政,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
故选:C。
3.【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元朝的政治制度。
【解答】内朝制是西汉时期创立的,排除A;
通过材料叙述可以看出,作者在强调地方行政制度,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故B正确;
三省制是唐朝时期中央行政机构,排除C;
参知政事是宋朝时期设置的副丞相,分割宰相行政权,排除D。
故选:B。
4.【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重点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及存在的弊端。
【解答】材料中描述的现象表明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原始直接民主方法,由于公民的道德修养的差异,在投票中出现以多数票而不是以公正正义或真理来判断,体现它的弊端。故A项符合;陶片放逐法是针对所有公职人员而不是仅仅对将领,故B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D项表述错误。
故选:A。
5.【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考查罗马法的深远影响。
【解答】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罗马法的制定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故A项正确。
BCD三项的表述不符合罗马法的影响,应排除。
故选:A。
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
【解答】ABD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材料“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强调罗马法律的原则性,即高度重视法律程序。C正确。
故选:C。
7.【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解题的关键是“她讨厌辉格党,出于个人的好恶把大批辉格党人解除职务,代之以托利党人担任要职”
【解答】“她讨厌辉格党,出于个人的好恶把大批辉格党人解除职务,代之以托利党人担任要职”表明国王有独立的行政权,故B正确;
ACD在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故选:B。
8.【分析】本题考查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总统是实际应用权力的机构,总统具有核心地位。政治不是三权﹣﹣国会、总统、法院三者在过家家,政治是要作用于整个社会的,而总统就是政治作用于社会的实行者。因此总统是中心,但权力根本在议会,因为“主权在民”。
【解答】结合材料信息“1787年3月”,当时1787年宪法尚未颁布,联邦制尚未建立,故A错误;
联系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是一种松散的邦联体制,故D正确;
B项不符合材料中的“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故B错误;
C项不符合历史史实,美国从未建立过君主制度,故C错误。
故选:D。
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宪法,要求学生结合美国宪法的内容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众议院享有弹劾总统的权力就是体现了国会对行政权的制约。
B.材料看不出国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C.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美国总统缺乏独立行政权,只是说他的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
故选:A。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德国的政体,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德国政体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19世纪晚期,德国已经统一。
B.反映的是发展和政治民主之间的反差,当时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而且政治上德国民主政体中有浓厚的封建残余,皇帝和贵族共同掌握政权,这体现了政治发展比较滞后的特点。
C.经济发展不能消解政治改革的诉求。
D.德国经济和政治的反差没有推动国内民主改革的进程。
故选:B。
11.【分析】本题考查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一票共和”“以一票的微弱优势多数通过共和国宪法”。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国民议会以一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所以,B为正确答案。
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之前,法国已多次废除君主立宪制,但最终没有确立共和政体,故排除A。
普法战争失败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的重要原因,但不是确立共和政体的主要途径,故排除C。
早在1792年,法国已经建立过第一共和国,但共和政体并没有确立下来,故排除D。
故选:B。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结果以及影响来进行分析。
【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列强在华取得的领事裁判权。这严重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B.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领土问题。
C.材料内容也没有关于关税主权的内容。
D.材料信息不涉及到财政独立的问题。
故选:A。
1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太平天国下西方学习的表现,所以这本书应该是《资政新篇》。详细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应该是魏源的《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并没有反映农民获得土地的强烈要求。《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C.借助孔子否定封建君主专制,以宣传维新变法是康有为的思想特点和材料不相符。
D.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首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选项符合材料。
故选:D。
1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以后《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中的内容可以看出应该是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办厂,这是甲午战争以后《马关条约》的内容,当时列强对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对华以商品输出为主应该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到甲午战争之前的阶段。
B.材料看不出当时的侵略特点是以攻城掠地为主。
C.材料反映的是列强可以在华设置工厂生产商品,这是甲午战争以后《马关条约》的内容,《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D.以降低关税为主,应该是列强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特征,是鸦片战争以后的特点,而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争以后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
故选:C。
1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义和团运动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认为天灾都是洋鬼子造成的。要求扫灭洋鬼子,保护大清江山的统一。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明显是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的表现。C是正确的,其他选项都不准确。
故选:C。
1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A.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主要是指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辛亥革命没有动摇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C.辛亥革命没有结束,中国被奴役的历史,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D.辛亥革命之前就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党。这不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故选:A。
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的过程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可以看出,不是强调五四运动的历史上的作用和兴趣,而是强调对今天中国社会的作用,选项是在历史上的作用。
B.这是新文化运动的特征。
C.这还是在近代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D.五四运动过程中形成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的崛起和奋进,这是材料中所强调的,五四运动对我们今天和未来的作用。
故选:D。
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要求学生结合中共成立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中决定建立严密的战斗的工人政党,可以看出应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中共成立的标志是一大的召开。
故选:A。
1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南昌起义,要求学生结合南昌起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材料内容涉及到《建军大业》,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人民军队应该是南昌起义。C是正确的,其他选项都不准确。
故选:C。
2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要求学生结合解放战争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A.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是1936年。
B.中国战场发动对日寇最后一战是1945年。
C.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是1947年,也正好是战略反攻的表现。
D.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取得胜利是在1949年初。
故选:C。
2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要求学生结合解放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解放军纪律严明产生的影响,而不是因为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B.从材料可以看出解放军不入民宅,纪律严明赢得了人心。
C.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不是以占领上海为标志的。
D.国民党在大陆统治宣告结束是占领南京。
故选:B。
22.【分析】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解题的关键是对“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分析。
【解答】“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是《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意思是社会是一个整体,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寻求自己的利益,这就是阶级的对立,故B正确;
A《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排除;
C《乌托邦》是英国16世纪杰出的人文主义者和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不朽巨著,排除;
D《共同纲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9月通过的,排除。
故选:B。
23.【分析】本题考查巴黎公社,解题的关键是“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
【解答】AB不对,实行八小时工作日、规定公职人员薪金的最高限额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不属于政权建设方面的措施,不足以最能说明巴黎公社“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排除;
C不对,废除资产阶级的法庭是为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创造条件,排除;
公社是经过人民自己选举建立的,表明巴黎公社“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故D正确。
故选:D。
24.【分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
【解答】由“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可以看出是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2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与德国签署了停战条约《布列斯特条约》”,并能够正确评价苏俄巩固新政权的措施。
【解答】A.根据所学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为保卫新政权,只有退出帝国主义战争。而为了退出一战,俄国被迫答应了德国割地赔款的无理要求,为俄国人民赢得了和平,为新政权的巩固赢得了喘息时间。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人在签订《布列斯特条约》之后并没有撤离所有部队,而是留了一百万人在东线和新生政权对峙,苏联人并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那种完全的和平,这份条约带给他们的休息时间和程度都是有限的,对于整个俄国的恢复是非常微不足道的,带来了长期稳定的环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退出一战与反帝纲领是否彻底无关,其主要目的是巩固新生政权。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列斯特和约》使俄国退出一战,以空间换时间,使俄国得到喘息的机会,从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提升了新政权的囯际形象。
故选:A。
2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九三学社代表”“北平”,并正确掌握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北平”不符。
B.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九三学社代表”“北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大会为1949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体现了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层村民自治制度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北平”不符。
故选:B。
2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从法律上肯定了村民委员会是个群众的民主自治制度”“对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性质和工作方式做了进一步的肯定”的主旨,并正确掌握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暂行条例》、《工业企业法》等法规不是人大制度。
B.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完善政治协商制度”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C.“法制建设方针”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
D.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从法律上肯定了村民委员会是个群众的民主自治制度”“对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性质和工作方式做了进一步的肯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暂行条例》、《工业企业法》等法规在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故选:D。
2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香港澳门的回归,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回归20年来,澳门和中国内地互相合作,澳门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解答】联系所学可知,“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成功实践,保障了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繁荣。
故选:A。
2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共同政治基础”,并正确掌握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历程。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统一是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之一,与题意不符。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认识,即“九二共识”,其核心內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为解决台湾问题奠定了物质基础,与题意不符。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航通邮和通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表现,不符合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共同政治基础”。
故选:B。
30.【分析】本题考查日内瓦会议,解题的关键是“1954年周恩来第一次回到西欧,参加了一次国际会议”。
【解答】“1954年周恩来第一次回到西欧,参加了一次国际会议”表明这次会议是日内瓦会议,提出了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六点建议,故C正确;
A是1953年,排除;
B是20世纪70年代,排除;
D是1971年,排除。
故选:C。
31.【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需要掌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尼日利亚、科威特、喀麦隆、圣马力诺、奥地利、比利时、伊朗等9国”和题干时间。
【解答】依据题干“尼日利亚、科威特、喀麦隆、圣马力诺、奥地利、比利时、伊朗等9国”可知,均属于第三世界国家,结合材料时间“1971年”和所学可知,这些国家与中国建交,有利于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故D项正确。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故A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多极化趋势,故B项错误。
1971年中国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
故选:D。
32.【分析】本题考查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向科特迪瓦等疫区周边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
【解答】根据题干中“中国向科特迪瓦等疫区周边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同时也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可以看出这是新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表现,故C正确。
题干没有体现了反霸、维和与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格局,故排除A、D。
开始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在建国初,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排除B。
故选:C。
3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一体化,要求学生结合欧洲一体化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60年代初期法国应该属于资本主义阵营,法国开始单独和苏联探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合作,这表明当时的法国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
B.材料没有涉及到欧洲一体化的问题。
C.60年代美国和法国的关系并没有破裂。
D.欧盟是20世纪90年代才建立的,和材料时间不符。
故选:A。
3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20世纪70年代”,并准确识记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时间。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这与题干中“20世纪70年代”不符。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的重心一直在欧洲,没有出现过转移。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盟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这与题干中“20世纪70年代”不符。
故选:C。
35.【分析】本题考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解题的关键是“和平与发展己成为时代主题”“68个国家发生了1136起恐怖袭击案件”“2018年美国联合英法……打击叙利亚”。
【解答】根据材料“和平与发展己成为时代主题”“68个国家发生了1136起恐怖袭击案件”“2018年美国联合英法……打击叙利亚”等信息得知,当今世界除了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外在很大地方发生袭击案件,呈现出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故A选项正确;
霸权主义是指大国、强国、富国欺侮、压迫、支配、干涉和颠覆小国、弱国,不尊重他国的独立和主权,进行强行的控制和统治。材料“68个国家发生了1136起恐怖袭击案件”中包括宗教冲突,不仅仅是霸权主义,故B错误;
恐怖主义,是指通过暴力、破坏、恐吓等手段,制造社会恐慌、危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财产,或者胁迫国家机关、国际组织,以实现其政治、意识形态等目的主张和行为。材料中美国联合英法打击叙利亚事件不属于恐怖主义事件,故C选项错误;
材料通过举例世界上发生的恐怖袭击案件及其他事件表明当今世界部分地区的动荡局面,无法得出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3小题,其中36题12分,37题8分、38题10分,共30分)
36.【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本小问,依据材料一,结合西周分封制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分析;(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分析。第二小问,结合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分析;(3)本小问,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减少决策失误分析;(4)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分析。第二小问,结合科举制的原因分析。
【解答】(1)本小问的制度,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秦朝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第一小问的名称,依据材料二可以看出反映的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的特点,结合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分析,即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3)本小问的作用,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减少决策失误分析。
(4)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三可以看出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渐增加,由此可知,实行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科举制实行原因分析。
故答案为:
(1)西周:分封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名称:三省六部制。
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3)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4)实行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原因:封建经济发展导致阶级结构发生变化,士族衰落,庶族崛起;九品中正制弊端暴露。
37.【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的过程,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过程特征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战的特点来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战胜利的意义来分析。
【解答】(1)之所以强调14年抗战,首先是要完整体现出中国人民抗战的过程,同时也是突出局部抗战的历史地位。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路战线;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击侵略,沉重打击了日军。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使略的完全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莫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故答案为:
(1)完整体现出中国人民抗战的过程,突出局部抗战的地位。
(2)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路战线;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击侵略,沉重打击了日军。
(3)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使略的完全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莫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38.【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结合美苏冷战根本原因分析。第二小问,结合美苏冷战在经济和军事方面表现分析;(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提取有效信息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欧洲一体化和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状况分析;(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分析。第二小问,结合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背景和特点分析。
【解答】(1)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结合美苏冷战的根源分析。第二小问的表现,结合美苏冷战在经济和军事对抗表现分析。
(2)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二“西欧国家已无须美国提供经济援助,因而在政治问题的处理方面获得了更大的机动性。……与西欧和美国之间经济关系的变化的是政治关系的相应变化。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并在各个领域里推行其独立自主的的政策”可以得出西欧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西欧经济势力的增强,逐渐联合起来;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逆势;经济滞胀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3)第一小问的观点,依据材料三可以得出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第二小问的阐述,结合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背景和特点分析。
故答案为:
(1)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
表现:经济上: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互经会;军事上:美国成立北约,苏联成立华约。
(2)变化:西欧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
原因:西欧经济势力的增强,逐渐联合起来;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逆势;经济滞胀的影响。
(3)观点: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阐述: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出现了西欧、俄罗斯、中国、日本等政治力量,冲击了美国的地位,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