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 八年级全 第五章 简单机械 单元检测 额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课改版 八年级全 第五章 简单机械 单元检测 额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2-23 17:4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章简单机械单元检测
[测试范围:第五章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如图1-Z-1所示的工具中,在使用时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图1-Z-1
2.园艺师傅使用如图1-Z-2所示的剪刀修剪树枝时,常把树枝尽量往剪刀轴O处靠近,这样做的目的是(  )
图1-Z-2
A.增大阻力臂,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
B.减小动力臂,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
C.增大动力臂,省力
D.减小阻力臂,省力
3.如图1-Z-3所示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要想使杠杆平衡,A处钩码应挂(  )
图1-Z-3
A.1个 B.2个 C.3个 D.6个
4.图1-Z-4中,杠杆在A端受力为F,能表示力F的力臂的是(  )
图1-Z-4
A.OA段 B.AC段 C.OC段 D.OB段
5.用如图1-Z-5所示装置提升同一物体,在不计滑轮重及摩擦的情况下最费力的是(  )
图1-Z-5
A.F1 B.F2 C.F3 D.F4
6.图1-Z-6是用撬棒撬石头的情景,图1-Z-7中关于该撬棒使用时的杠杆示意图正确的是(  )
图1-Z-6
  
图1-Z-7
7.如图1-Z-8所示是一个指甲刀的示意图,它由三个杠杆ABC、OBD和OED组成,用指甲刀剪指甲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Z-8
A.三个杠杆都是省力杠杆
B.三个杠杆都是费力杠杆
C.ABC是省力杠杆,OBD、OED是费力杠杆
D.ABC是费力杠杆,OBD、OED是省力杠杆
8.如图1-Z-9所示,O为杠杆的支点,杠杆右端挂有重为G的物体,杠杆在力F1的作用下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用力F2代替力F1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图1-Z-9
A.F1F2 C.F29.同一物体沿相同水平地面匀速直线移动,如图1-Z-10所示,拉力分别为F甲、F乙、F丙,不计绳重、滑轮重及摩擦,比较它们的大小,则(  )
图1-Z-10
A.F甲<F乙<F丙 B.F甲>F乙>F丙
C.F甲>F乙=F丙 D.F甲=F乙>F丙
10.如图1-Z-11所示,不计绳重及摩擦,米袋总重为800 N,而绳上吊着的静止的“绅士”重500 N,则米袋对地面的压力为(  )
图1-Z-11
A.500 N B.250 N C.300 N D.800 N
11.如图1-Z-12所示,各滑轮组中,物体重力都是G,不计绳重、滑轮重及摩擦,使物体匀速上升,其中拉力最小的是(  )
图1-Z-12
A.F1 B.F2 C.F3 D.F4
12.要用5 N的力刚好提起重20 N的物体,可以应用下列简单机械中的哪一种(不计机械自重和摩擦)(  )
A.杠杆 B.一个定滑轮
C.一个动滑轮 D.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8分)
13.如图1-Z-13所示,用滑轮或滑轮组将重为G的物体匀速拉起,不计滑轮重、绳重及摩擦,绳端拉力等于物重一半的是(  )
图1-Z-13
14.调节杠杆水平平衡后,在支点O两侧挂的钩码如图1-Z-14所示,此时杠杆失去平衡。为使杠杆重新平衡,应采用的措施是(  )
图1-Z-14
A.把右侧的钩码去掉一个
B.把左侧的钩码向左移动一格
C.在左侧的钩码下增加一个钩码
D.在右侧的钩码下增加一个钩码,并向左移动一格
三、实验解答题(共36分)
15.(4分)小明同学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他保持阻力和阻力臂不变,探究动力(F1)和动力臂(L1)的关系,并将杠杆平衡时的实验数据记录在了下面的表格中,请你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F1与L1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1/cm
24
12
8
6
4
3
F1/N
1
2
3
4
6
8
16.(8分)小华通过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时动力臂和动力的关系”。
(1)实验中保持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可以直接从杠杆上读出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保持阻力、阻力臂不变,在杠杆水平平衡时,测出每一组动力臂L1和动力F1的数据,并利用实验数据绘制了L1与F1的关系图像,如图1-Z-15所示。请根据图像推算,当L1为0.6 m时,F1为________N。
图1-Z-15
17.(16分)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将如图1-Z-16甲所示的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发现杠杆的左端高于右端,则应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直到杠杆水平平衡。
图1-Z-16
(2)杠杆平衡后,若在图乙中的B位置挂2个钩码,则应在A位置挂________个相同的钩码,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3)如图丙所示,在B位置仍挂2个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在C位置竖直向上拉,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若此时将弹簧测力计改为斜向右上方拉,要使杠杆仍然保持水平平衡,拉力F的大小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8分)实验桌上备有:带支架的杠杆1个,杠杆上相邻刻度线间的距离均为5 cm,刻度线上下靠近杠杆边缘处均有圆形小孔,可用来挂钩码或弹簧测力计,如图1-Z-17所示;所受重力均为0.5 N的钩码一盒(10个),量程为0~5 N的弹簧测力计1个。小英利用上述器材,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她得出结论:在阻力一定时,杠杆的动力臂变长,动力就变小。请你选用上述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小英的结论不正确。
图1-ZT-17
要求:(1)简述实验步骤(提示:可画图辅助说明)。
(2)根据实验现象简要说明小英的结论不正确。
四、科普阅读题(8分)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桔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相当普遍,而且延续了几千年,是中国农村历代通用的旧式提水器具。这种提水工具虽简单,但它可以使劳动人民的劳动强度得以减轻。
桔槔的结构,相当于一个普通的杠杆。如图1-Z-18所示,上端的横长杆相当于硬棒,横长杆的中间一点由支架支撑起来,相当于支点。横长杆的一端绑上重石,另一端用绳子与汲器(提水的容器)相连。
当不提水时,横长杆上绑重石的一端位置较低,与汲器相连的一端位置较高;当要提水时,人则用力将汲器往下压,使汲器下降到水面下并让水流入汲器(同时捆绑重石的那端位置上升),当汲器装满水后,人向上拉动绳子,就可让绑重石端的位置下降,同时将汲器及其中的水提升。
物理学中,为便于对实际问题的研究,经常把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征理想化,突出强调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忽略其次要特征,这种方法称为理想模型法。为研究桔槔,我们可为桔槔建立这样一个模型:假设横长杆为一个笔直的轻质杠杆,绳子与横长杆的连接点到支点的距离为L1,重石的重心到支点的距离为L2,未装水的汲器的重力为G0,汲器装满水后的重力为G1,重石的重力为G2,绳子的重力忽略不计。事实证明,理想模型法是一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桔槔
图1-Z-18
(1)使用桔槔提水时,能够省力,________(选填“也能”或“不能”)省距离。
(2)根据桔槔的理想模型分析,为实现不提水时,桔槔的重石端位置较低(接触地面),应满足的条件是:G2L2________(选填“>”或“<”)G0L1。
五、计算题(12分)
20.用如图1-Z-19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物(不计绳重和摩擦),当物重G=1600 N,拉力F为450 N时,可使物体匀速上升。求:
 图1-Z-19
(1)当拉绳的速度为多大时,可使重物以0.5 m/s的速度匀速上升。
(2)当被提起的物体重为G′=2600 N时,拉力F′为多大可以使物体匀速上升。

教师详解详析
1.C 2.D 3.C 4.C 5.B
6.A [解析] 支点是小石块与杆的接触点,阻力F2是石头对杆向下的压力,方向竖直向下,动力为F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是动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是阻力臂,A正确。
7.C [解析]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为省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时为费力杠杆,以此可判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ABC,属于费力杠杆的是OBD 和OED。
8.B [解析] 由图可知,阻力、阻力臂保持不变,当动力由F1变为F2时动力臂变长,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F1>F2,故A错误,B正确;用力F2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时,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F2L2=GL,由图知L2G,故C错误;因为F1>F2,F2>G,所以F1>F2>G,故D错误。
9.B 10.C 11.B 12.A
13.AD 
14.ABD
15.F1=
16.(1)力臂 (2)0.5
17.(1)左 (2)4 (3)变大 动力的力臂变小
[解析] (1)杠杆的左端高于右端,平衡螺母应向左端移动。(2)设杠杆的一个小格长为L,一个钩码重为G,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F1L1=F2L2,所以,nG×2L=2G×4L,解得n=4,则应在A处挂4个钩码。(3)用弹簧测力计在C位置竖直向上拉,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若此时将弹簧测力计改为斜向右上方拉,要使杠杆继续保持水平平衡,阻力和阻力臂不变,动力臂变小,则动力变大,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18.(1)实验步骤:①将带支架的杠杆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②如图甲所示,将2个重为0.5 N的钩码挂在支点左侧0.1 m处,将弹簧测力计钩在支点左侧的0.05 m处。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动力F1),记录L1、F1的数据。
③图乙所示,将2个重为0.5 N的钩码,挂在支点左侧0.25 m处,将弹簧测力计钩在支点左侧0.1 m处。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动力F1′),记录L1′、F1′的数据。
(2)实验现象及简要说明:
现象:L1′>L1,F1′>F1。
说明:在阻力一定时,杠杆的动力臂变长,动力变大。
所以,小英的结论不正确。
19.(1)不能 (2)>
20.(1)2 m/s (2)700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