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个人,和一个时代!学习目标: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的内容,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3.概述对外开放的史实,分析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特点。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逾地遵循!(一)背景:1976-1978 徘徊时期
1、继续坚持“左倾”错误2、“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奠定思想基础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上刊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二)、召开:1978年12月,北京
(三)基本内容:
1、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
3、组织路线:(前提)(关键)(保证)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健全民主法制,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四)历史意义1.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①开始了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
③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开放的道路。2.两个标志
①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②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秋收起义进攻城市失败后,文家市决策。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拓展一: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拓展二: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zxxkw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变革不变质,改革不改向” 想一想:中国这么大,各方面的工作千头万绪,改革究竟从哪里开始呢?有人说从城市开始,城市是经济的中心;有人说从农村开始,风险小;还有人说从沿海开始,把握大。那么你的看法是什么?(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材料一: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1、原因(1)农业的地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材料二:农村实行政社合一,“一大二公”为特征的人民公社体制……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人民公社体制的存在弊端:高度行政化,农民缺少自主权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1、原因材料三: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农业生产从60年代以来有些年份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1977年,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1978年,全国有将近30%的生产队年人均分配在50元以下。(3)现实: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zxxkw(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农业的地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现实: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2、人民公社体制存在弊端;人民
公社集中劳动缺少自主权积极性不高吃大
锅饭含义: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各家各户使用(“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2、改革
措施: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过程一:安徽(小岗村)、四川(广汉)秘密尝试,包产到户;3、过程
材料:中央最近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讨论了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并写出了讨论纪要。中央同意纪要的各项意见,现发给你们,望及时组织传达讨论,澄清思想,统一认识,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贯彻执行,以利于动员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做好工作,发展农业生产。
中共中央 一九八○年九月二十七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过程二: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对农村做法肯定;
结果: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达93%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改革前第一个吃螃蟹者:安徽凤阳小岗村—— 凤阳花鼓词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说凤阳,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
如今飞出金凤凰。1976年产粮 0.77亿公斤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②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3、意义: 案例一: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降温措施很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案例二: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1、背景: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10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①中心环节:2、全面开展:《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内容②基本任务:
(2)意义: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心转移。增强企业活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3、具体表现:国有企业改革(1)原则: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2)内容②实行各种形式承包经营责任制;③企业内部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①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
材料:到2005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2.1万亿美元,平均年增长9.9%,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世界第五位,2006年我国综合国力世界排名第六位。 结合材料思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又具有怎样的经济意义呢? 结果、意义:企业活力增强,效益提高,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对外开放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1978年12月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对外开放的原因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成果。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二)形成过程1、设立: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985年,海南省的海南岛2、意义:特区成为“窗口”和“试验田”“特”指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如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和经济管理制度。材料: 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的谈话 第一阶段:经济特区(开始)(二)第二阶段:14沿海港口城市(扩大)1、设立: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等14个城市2、意义: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广(州)大(连)上(海)青(岛)天(津),
福(州)音(烟)连(云)南(通)北(海),
秦皇到(秦皇岛)浙江(宁波温州)。(三)第三阶段:经济开放区(进一步扩大)1、1985年,开辟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和一个经济特区2、1990年4月,开放浦东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经济特区:海南意义: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
的重要标志。浦东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 1990年4月开发开放浦东,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1979年决定对粤闽两省实行特殊优惠政策第二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昔日的边陲小镇1982年前---深圳对外开放---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上海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