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24 14:5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历史教科书总结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对此某学生指出:“毛泽东出身农民,他却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书上明显错误。”对上述观点最合适的理解是
A.教科书只是出自某些专家的“一家之言”,结论不合理
B.教科书只是就一般规律作出判断,毛泽东是个特殊现象
C.该学生对“农民阶级”这一概念理解片面,结论错误。
D.太平天国运动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结论差异合理
2.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B.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3.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决定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方针
C.认识到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重要地位 D.决定以农村为基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4.1912年元旦,《申报》一篇名为《新祝词》的文章写道:“我四万万同胞如新婴儿新出于母胎,从今日起为新国民,道德一新、学术一新、冠裳一新,前途种种新事业,胥吾新国民之新责任也。”这段材料表明
A.清政府已经被推翻
B.中华民国已经成立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国实现国民当家作主
5.电影《建国大业》讲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建国前夕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属于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是
A.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
D.中共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6.读《国民党五大与六大时党员地域分布比较 (%)》,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省别 五大(1935年) 六大(1945年) 省别 五大(1935年) 六大(1945年) 省别 五大(1935年) 六大(1945年)
江苏 4.7 0.9 陕西 1.8 5.3 山东 2.1 1.1
湖北 5.8 5.6 福建 2.2 6.7 山西 2.8 2.1
湖南 6.6 8.2 广东 25.4 9.4 贵州 1.4 3.9
四川 6.1 12.3 广西 3.1 7.3 热察绥 1.9 0.6
河北 3.9 0.8 云南 2.5 2.9

A.国民党性质发生改变 B.中国经济重心发生转移
C.受国民党抗战形势的影响 D.国民党的统治力量转移到农村
7.下表是小王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时期 导阶级斗争 纲领或指导思想 重大斗争
19世纪中期 农民阶级 平均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末 资产阶级 兴民权、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农民阶级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20世纪初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A.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B.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C.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8.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9.1923年,某英文报纸开展了一项民意调查,评选“当今中国十二个大人物”,调查结果如下:从评选结果来看,“当今中国十二个大人物”中国民党有4人当选,其中孙中山雄居第一;军阀出身的有4人当选,其中冯玉祥位居第二。陈独秀以文化名流的身份高票人选“大人物”之列。值得注意的是,职业外交家和实业家人选人数相当之多,其中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代表中国据理力争的顾维钧在“十二个大人物”中位居第三,张謇位居第八。下列对这个调查结果的分析,表述正确的是
A.国民党的新三民主义主张得到国人拥戴,因而当选人物居多
B.军阀当选反映了当时的北洋军阀统治得到国人普遍支持
C.职业外交家和实业家的入选反映了中国人民谋求独立、发展的愿望
D.陈独秀以高票入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影响巨大,不容忽视
10.观察油画《井冈山上》,该画描绘了毛泽东率军队到达井冈山的场景。当时毛泽东站在井冈山上正在思索的是

A.如何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B.如何把苏联的指导落到实处
C.如何尽快建立新统一战线
D.如何尽快同党中央取得联系
11.五四时期,梁漱溟曾说:“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我愿意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学生去遵判服罪。”这表明梁漱溟( )
A.为曹、章行为辩护 B.认可学生的做法
C.主张爱国有理 D.主张依法行事
12.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13.图3是创作于近代中国的四幅新闻漫画,按图中反映的事件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①④③
B.②③①④
C.④②①③
D.②④③①
14.“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该诗描述的事件应当发生在( )
A.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5.天京变乱后流传着一首民谣:“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该民谣反映出天京变乱的发生是由于
A.宗教迷信思想的毒害 B.领导集团内部的自相残杀
C.中外反动势力的绞杀 D.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的作崇
16.历史学家徐中约指出:“在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和淮军的官佐因功而擢升至重要职位,从前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现在落入了汉人之手。……外省大员在国是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自行其是”。作者所阐述的核心意思是
A.清政府权力的转移有利于社会进步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C.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满族贵族统治的瓦解
D.太平天国运动促使清政府的权力由满人转移到汉人
17.《资政新篇》规定:“屋宇之制,坚固高广任其财力自为,不得雕镂刻巧,并类王宫朝殿。”这体现了它
A强调等级秩序 B.向西方学习
C.发展资本主义 D.反对奢华
18.某学者在其著作《中国近代通史》中写到:“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注重枪杆,一个注重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文中描述的现象应该发生在(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9.马克思在1862年指出:“显然,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inpersona(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国才能有这类魔鬼。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著名的历史学家苏双碧指出:“洪秀全则在建都南京之后,仍然依赖拜上帝教,教权就成了争权夺利的工具。金田起义前,出于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杨秀清代天父下凡,援救了革命,洪秀全只好加以承认。由于王权和神权并行,神权实际上又高于王权,而神权又落在大臣杨秀清手中,这就必然造成洪秀全和杨秀清的矛盾,而这两人的矛盾又必然要延伸到其他大臣之中。”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和苏双碧
A.洞察中国人的劣根性
B.不了解中国情况
C.认识到了中国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起义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
D.准确认识了中国革命的特点,深知农民阶级不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20.“少年壮志扫胡尘,叱咤风云革命军。号角一声惊睡梦,英雄四起唤沉沦。剪刀除辫人称快,铁槛捐躯世不平。”该诗中提到的“胡尘”是指
A.满清政府?????????? B.封建制度?? ???????
C.西方列强?????????? D.北洋政府
【答案】A
21.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经济部的设立
A. 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 B.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B. 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 D.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
22.2012年6月11日,风展红旗如画?2012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主题活动--“红色漫游?星火燎原”动漫网络传递活动登陆遵义。如果按照当时的行军路线,下一地点会是(  )
A. 南昌 B. 瑞金 C. 井冈山 D. 吴起镇
23.毛泽东著名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这首《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冬。此时,中国工农红军(  )
A. 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 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C. 开赴抗日战争的前线 D. 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
24.“红旗飘,军号响……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红军“转移”的直接原因是()
A. 北伐失利 B. 反“围剿”失败
C. 日军侵华 D. 西安事变
25.开国上将李天佑在《把敌人挡在湘江岸边》中记载:“两个团的团长、政治委员都已牺牲或负伤了,营连指导员也剩的不多了。……在脚山铺阻击时战士们喊出了‘一切为了苏维埃新中国’,与敌人进行数次白刃格斗。”以上叙述反映了( )
A. 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B. 中共正处于生死存亡关键时期
C.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 D. 工农红军主力摆脱了围追堵截
26.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说:“(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长征)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①长征途中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共产党走向成熟
②长征是一次武装宣传,沿途播撒了革命的种子
③长征的胜利使中共摆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转危为安
④在长征精神指引下,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7.遵义会议后,红军面临的最直接的任务是(  )
A. 战胜自然灾害 B. 突破敌人围追堵截
C. 消除“左”倾思想危害 D. 重建军事领导机关
28.阅读下图,图片中红军长征的起点和终点所在的革命根据地对应正确的是(  )
A. 中央革命根据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B. 南昌--延安
C.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D. 瑞金--西柏坡
29.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道:“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如梁启超所云:“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这无疑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质的飞跃。
——左玉河《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材料二 辛亥革命过了七年多,中国便发生了五四运动,这自然不是偶然的。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金冲及《现在可以更全面评价辛亥革命了》
材料三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


(2)根据材料二,说明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在思想领域的深刻影响是什么?


(3)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根据材料三,分析毛泽东所持观点的原因。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地区挺进,揭开了开创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序幕。在此前后,蛟洋、赣西南、闽西等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了蛟洋农民银行、江西工农银行、闽西工农银行等金融组织。这些金融组织各自发行了货币,货币的流通使用有特定的范围,货币发行有充足的准备金,纸币可随时兑换银元,币值比较稳定。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正式营业,7月发行纸币和银元,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内统一流通。纸币上多设计有马克思、列宁头像,或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等口号。临时中央政府加强货币管理,保障币值基本稳定。1933年9月后,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和王明的“左”倾错误,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极度困难,国家银行大量发行纸币,导致币值贬值。临时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币值,但终因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无法扭转通货膨胀的局面。1934年10月后,国家银行发行的货币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
——摘编自罗华素《中央革命根据地货币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革命根据地货币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的积极影响。





【答案】
1-5:CBCBD 6-10:CABCA 11-15:DBDBB
16-20:CAACA 21-25:ADDBB 26-28:DBA
29、(1)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6分)
(2)民主精神的传承;思想的空前解放。(4分)
(3)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壮大了工人阶级的队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4分)
30、(1)特点:货币发行从分散到统一;维护币值基本稳定;货币流通使用有特定的范围;货币发行时间短;货币设计体现苏维埃政权的特色;受革命形势的影响。
? (2)影响:推动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打破敌人经济封锁,改善人民生活;宣传了革命思想;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货币积累经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