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四课 灯笼
精选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焚身(fén) 神龛(kān) 斡旋(wò) 可悯(mǐ)
B.岁梢(shāo) 溺炕(niào) 静穆(mù) 霍骠姚(piào)
C.皎洁(jiǎo) 司马懿(yì) 联珑(lóng) 裴公(féi)
D.怅惘(wǎng) 锵然(jiāng) 争讼(sòng) 熙熙然(xī)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灯蛾 咕噜 领域 熙熙然
B.掌故 斡旋 静穆 翠羽流苏
C.怅惘 点缀 燎原 斗方大字
D.幽悄 霄夜 思慕 暖融融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中国梦同世界人民的梦息息相通。
B.焦裕禄以改变兰考县贫困的面貌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C.汉语具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和简洁优雅的意义之美。
D.宽甸河口的上万株桃树,妖娆多姿,栩栩如生。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
B.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
C.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D.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
5.下列含有“灯”的对联中与元宵节无关的一项是( )
A.春夜灯花,几处笙歌腾朗月 良宵美景,万家箫管乐丰年
B.玉树银花,万户当门观瑞雪 欢歌笑靥,千家把酒赏花灯
C.有能有热,小小晶球点燃万家灯火 利国利民,支支虹管放出满室光明
D.乐事无边,万户春灯传五夜 太平有象,一天晴雪兆三丰
6.【2018年中考山东聊城卷】按要求答题
“每天进步一点点,三年语文灿年华”。到传统佳节,人们会用特定的形式表达纪念和祝福。请在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中任选一个节日,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春节——无论是放鞭炮,还是贴春联,都传递着对亲人安康的祝福。
二、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学¥%科网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羨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如同黑溱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装饰吧。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你听,正箫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7.“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这句话的寓意是什么?
8.结合语境,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9.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10.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联系全文,说说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与态度。
三、拓展阅读
灯 笼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11.文章围绕父亲与灯笼,描写了哪几片段?请简要概括。
12.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13.体会文中的描写语句,回答问题。
①第④段: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从描写的角度上看属于
描写,表现了父亲 。
②第⑨段: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从描写的方法上看是运用 描写和 描写,表现了父亲 。
14.本文着力描写父亲制作的灯笼,请简要分析“灯笼”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15.文章第⑨段写道:“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结尾又说父亲“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这些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四课 灯笼
精选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焚身(fén) 神龛(kān) 斡旋(wò) 可悯(mǐ)
B.岁梢(shāo) 溺炕(niào) 静穆(mù) 霍骠姚(piào)
C.皎洁(jiǎo) 司马懿(yì) 联珑(lóng) 裴公(féi)
D.怅惘(wǎng) 锵然(jiāng) 争讼(sòng) 熙熙然(xī)
【答案】B
【解析】A.“悯”应读mǐn;C.“裴”应读 péi;D.“锵”应读qiāng。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灯蛾 咕噜 领域 熙熙然
B.掌故 斡旋 静穆 翠羽流苏
C.怅惘 点缀 燎原 斗方大字
D.幽悄 霄夜 思慕 暖融融
【答案】D
【解析】“霄”应为“宵”。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中国梦同世界人民的梦息息相通。
B.焦裕禄以改变兰考县贫困的面貌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C.汉语具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和简洁优雅的意义之美。
D.宽甸河口的上万株桃树,妖娆多姿,栩栩如生。
【答案】D
【解析】D.“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不能用来形容桃树。故D项错误。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
B.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
C.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D.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
【答案】C
【解析】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C句中的“、”应改为“,”。故答案为C。
5.下列含有“灯”的对联中与元宵节无关的一项是( )
A.春夜灯花,几处笙歌腾朗月 良宵美景,万家箫管乐丰年
B.玉树银花,万户当门观瑞雪 欢歌笑靥,千家把酒赏花灯
C.有能有热,小小晶球点燃万家灯火 利国利民,支支虹管放出满室光明
D.乐事无边,万户春灯传五夜 太平有象,一天晴雪兆三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对联内涵的能力。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这一题型是近年来中考语文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结合了积累运用、综合实践的考查。解答此题,根据自己积累和对对联的认知逐一分析即可。C项为灯店的对联,与元宵节无关。
6.【2018年中考山东聊城卷】按要求答题
“每天进步一点点,三年语文灿年华”。到传统佳节,人们会用特定的形式表达纪念和祝福。请在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中任选一个节日,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春节——无论是放鞭炮,还是贴春联,都传递着对亲人安康的祝福。
【答案】示例1:清明节———无论是燃香烛,还是踏青游,都寄托着对逝去亲人的哀思。示例2:端午节———无论是赛龙舟,还是包棕子,都诉说了对故人久远的怀念。示例3:中秋节———无论是赏明月,还是吃月饼,都表达出对家人团圆的渴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本题注意结合节日习俗来仿写句子。
二、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学¥%科网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羨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如同黑溱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装饰吧。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你听,正箫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7.“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这句话的寓意是什么?
【答案】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理解分析即可。“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
8.结合语境,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李想、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人,保家卫国,其英雄亊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修辞手法赏析句子的能力。还要写出表达的情感。需要考生对考题文本的语言深入研读、推敲,体出其味,品出其妙。结合修辞手法,品出生动美。首先要记住常见的修辞手法,并结合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来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9.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化用诗词。既能让读者联想起诗句,进人似曾相识的诗歌意境,又能感受到作者的心声,同时增加文章的文采,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化用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和作用。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理解分析。这种表现手法增强了文章的美感,既能让读者联想起诗句,进人似曾相识的诗歌意境,又能感受到作者的心声,同时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0.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联系全文,说说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与态度。
【答案】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文章结尾往往有照应开头的作用,另外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有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三、拓展阅读
灯 笼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11.文章围绕父亲与灯笼,描写了哪几片段?请简要概括。
【答案】描写了三个片段:(1)父亲对待求做灯笼的人家一视同仁、有求必应。(2)父亲制作每一盏灯笼都一丝不苟。(3)父亲将自家的灯笼送给了栓柱,却不求任何回报。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仔细阅读文章,把握关键词句。一视同仁,一丝不苟,不求回报。
12.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答案】内容上主要介绍了灯笼的名称、制作材料及其寓意,使文章带有浓郁的民俗色彩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文父亲制作的灯笼,为下文写拴柱来求灯笼等情节作了铺垫。
【解析】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内容上介绍了灯笼的寓意。
13.体会文中的描写语句,回答问题。
①第④段: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从描写的角度上看属于
描写,表现了父亲 。
②第⑨段: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从描写的方法上看是运用 描写和 描写,表现了父亲 。
【答案】①侧面描写 表现父亲手艺高超、富有创造力 (2)神态 语言 表现父亲为自己能给相邻带来欢乐而无比欣慰的心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描写的掌握,描写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1)此处是间接描写,衬托父亲收益的高超。(2)运用了直接描写中的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为自己能给相邻带来欢乐而无比欣慰的心情。
14.本文着力描写父亲制作的灯笼,请简要分析“灯笼”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答案】“灯笼”是全文叙事线索;“灯笼”也是父亲这一形象的象征,作者着力描写灯笼,突出了父亲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崇敬、赞美之情。
【解析】从线索的角度,从象征的角度,答案锁定在最后一段: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15.文章第⑨段写道:“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结尾又说父亲“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这些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答案】给人灯笼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能照亮自己;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能赢得别人的敬爱和回馈,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等均可。
【解析】答案不唯一,能围绕做人要善良、有爱心、要乐于助人;给人灯笼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能照亮自己;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能赢得别人的敬爱和回馈,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等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