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核舟记》同步精选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核舟记》同步精选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23 22:26:01

内容文字预览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十一课 核舟记
精选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罔不(wǎng) 器皿(mǐn) 贻(yí)
B. 衣褶(zhě) 袒露(tǎn) 黍(shù)
C. 船楫(qí) 箬篷(ruò) 糁(sǎn)
D. 矫正(jiǎo) 壬戌(shù) 髯(rá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尝贻余核舟一(赠)
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看)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奇妙)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经)
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珠可历历数也 B.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技亦灵怪矣哉
4.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诎右臂支船(诎) 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
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 D.绝类弥勒(类)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宫室、器皿、人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盖大苏泛赤壁云/此中人语云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D.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无所依
6.虚词“之”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A.代词,代指人、物、事;B.助词,无实在意义;C.结构助词,“的”。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请将序号A、B、C分别填入后面的括号内。
(1)能以径寸之木( )
(2)石青糁之( )
(3)左臂挂念珠倚之( )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7.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其人视端容寂
8.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中/轩敞者/为舱
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二、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6)嘻,技亦灵怪矣哉!
10.下面对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船身长大约八分多一点。
C.盖大苏泛赤壁云:船的顶层刻着大苏游赤壁时的云彩。
D.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能用一寸来长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
11.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核舟记》一文选自清代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B.文章说明了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
C.文章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D.“尝贻余核舟一”,这里指的是王叔远把核舟赠送给苏轼。
12.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13.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14.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请简要分析。
15.从选文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中考演练
【2018年中考四川巴中卷】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魏学洢《核舟记》)
【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节选林嗣环《口技》)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两膝相比者 __________________
(2)如有所语 __________________
(3)两股战战 __________________
17.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启窗而观 俄而百千人大呼
B.佛印绝类弥勒 群响毕绝
C.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高可二泰许 珠可历历数也
18.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9.【甲】文为了清楚而有条理地介绍核舟“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______说明顺序;【乙】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通过刻画“宾客”的神态、动等细节,运用_____描写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善”。
20.【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民间艺人微雕和口技技艺的高超。这样有着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来保护或传承它们呢?(写出两条合理建议)
【2019年中考吉林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造白糖
凡闽、广南方经冬老蔗,用车同前法。榨汁入缸,看水花为火色。其花煎至细嫩,如煮羹沸,以手捻试,粘手则信来矣①。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然后以瓦溜②置缸上。共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待黑沙结定,然后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③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最上一层厚五寸许,洁白异常,名曰西洋糖,下者稍黄褐。
(节选自《天工开物》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释)①粘手则信来矣:如果粘手就说明火候到了。②瓦溜:用糖膏重力分离糖蜜以取得砂糖的陶制工具,类似过滤漏斗。③黄泥水:取黄泥水上层溶液,起脱色、除蜜作用。
21.“量上一层厚五寸许”中“许”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
2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十一课 核舟记
精选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罔不(wǎng) 器皿(mǐn) 贻(yí)
B. 衣褶(zhě) 袒露(tǎn) 黍(shù)
C. 船楫(qí) 箬篷(ruò) 糁(sǎn)
D. 矫正(jiǎo) 壬戌(shù) 髯(rán)
【答案】A
【解析】A项正确。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B项“黍”应读“shǔ”。C项“楫”应读“jí”。D项“戌”应读“x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尝贻余核舟一(赠)
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看)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奇妙)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经)
【答案】D
【解析】D项有误,“曾”的意思应该是“竟然”。
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珠可历历数也 B.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技亦灵怪矣哉
【答案】C
【解析】C项,简—拣。
4.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诎右臂支船(诎) 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
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 D.绝类弥勒(类)
【答案】A
【解析】A项,动词的使动用法。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宫室、器皿、人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盖大苏泛赤壁云/此中人语云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D.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无所依
【答案】D
【解析】A项,做,这里指雕刻/判断动词,是。B项,句末语气词/说。C项,奇妙/零数、余数。D项,均为“好像”的意思。
6.虚词“之”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A.代词,代指人、物、事;B.助词,无实在意义;C.结构助词,“的”。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请将序号A、B、C分别填入后面的括号内。
(1)能以径寸之木( )
(2)石青糁之( )
(3)左臂挂念珠倚之( )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答案】(1)C (2)A (3)A (4)B
【解析】【解析】文言虚词“之”用作代词和助词的用法。(一)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如“石青糁之”“左臂挂念珠倚之”(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能以径寸之木”。(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7.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其人视端容寂
【答案】B
【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判断句式。
8.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中/轩敞者/为舱
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朗读节奏的掌握能力。朗读节奏的划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项的停顿不正确,正确的停顿应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二、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6)嘻,技亦灵怪矣哉!
【答案】(1)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情态。
(2)(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3)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刻着)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4)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5)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6)嘻,这技艺也真神奇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罔”“象形”“贻”“盖”“覆”“比”“端”“灵怪”等字词的翻译。
10.下面对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船身长大约八分多一点。
C.盖大苏泛赤壁云:船的顶层刻着大苏游赤壁时的云彩。
D.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能用一寸来长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C项的解释有误,“盖大苏泛赤壁云”的意思是: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11.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核舟记》一文选自清代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B.文章说明了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
C.文章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D.“尝贻余核舟一”,这里指的是王叔远把核舟赠送给苏轼。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D项不正确。“尝贻余核舟一”的意思是:(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余”是“我”的意思,在这里指的是作者魏学洢,不是苏轼。
12.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答案】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作用的把握。这一题型对考生有较高的要求,在注重知识迁移的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利用已知的知识进行联想,写出最准确的答案。“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意思是: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这句话体现了王叔远构思的巧妙。
13.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暗示主人公此刻正游于赤壁之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阅读全文,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刻在船舱上,很明显是为了表现此船与苏轼有关,是为了与第一段中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核舟的主题。
14.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介绍核舟,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最后介绍船的背部。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顺序。首先要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核舟记》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是按照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15.从选文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③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富有诗情画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要内容的理解和提取能力。从《核舟记》的二、三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1)用料体积小;(2)所刻事物繁多;(3)刻物情态毕备。这几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等,描述各部位人与物的神情状貌,显示出雕刻家的高超技艺。
三、中考演练
【2018年中考四川巴中卷】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魏学洢《核舟记》)
【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节选林嗣环《口技》)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两膝相比者 __________________
(2)如有所语 __________________
(3)两股战战 __________________
17.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启窗而观 俄而百千人大呼
B.佛印绝类弥勒 群响毕绝
C.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高可二泰许 珠可历历数也
18.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9.【甲】文为了清楚而有条理地介绍核舟“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______说明顺序;【乙】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通过刻画“宾客”的神态、动等细节,运用_____描写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善”。
20.【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民间艺人微雕和口技技艺的高超。这样有着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来保护或传承它们呢?(写出两条合理建议)
16.(1)靠近;(2)说话;(3)大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比:靠近。
17.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C项,意思都是“是”。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表修饰/一会。B:极、非常消失。D:大约可以。
18.(1)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2)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容:神情。寂:平静。若:好像。
19.(1)空间;(2)侧面(间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甲文采用空间顺序,乙文运用侧面描写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善”。
20.示例:①宣传倡导,全民参与。②开展技艺表演进校园(社区)活动。(或: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学习技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可以提出建议:宣传倡导,全民参与。开展技艺表演进校园(社区)活动。
?
【2019年中考吉林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造白糖
凡闽、广南方经冬老蔗,用车同前法。榨汁入缸,看水花为火色。其花煎至细嫩,如煮羹沸,以手捻试,粘手则信来矣①。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然后以瓦溜②置缸上。共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待黑沙结定,然后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③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最上一层厚五寸许,洁白异常,名曰西洋糖,下者稍黄褐。
(节选自《天工开物》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释)①粘手则信来矣:如果粘手就说明火候到了。②瓦溜:用糖膏重力分离糖蜜以取得砂糖的陶制工具,类似过滤漏斗。③黄泥水:取黄泥水上层溶液,起脱色、除蜜作用。
21.“量上一层厚五寸许”中“许”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
2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答案】
21.左右,上下。
22.这时候还是黄黑色,将(它)用桶来盛贮后,(不久)就会凝固形成黑色的的沙糖。
23.时间顺序
【解析】
2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句子意思是:最上面的一层约有五寸多厚。这里的“许”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意思一样,“左右,上下”。
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此时:这时候。尚:还是。
23.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判断。说明文有三大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此文作者是按照白糖的压榨方法、制作过程的先后来说明的,先“榨汁入缸”,然后“以瓦溜置缸上”“待黑沙结定,然后去孔中塞草……”,可见使用的是时间顺序。
译文:
我国南方的福建和广东一带有过了冬的成熟老甘蔗,它的压榨方法与前面所讲过的方法一样。将榨出的糖汁引入糖缸之中,熬糖时要通过注意观察蔗汁沸腾时的水花来控制火候。当熬到水花呈细珠状,好像煮开了的羹糊似的时,就用手捻试一下,如果粘手就说明已经熬到火候了。这时的糖浆还是黄黑色,把它盛装在桶里,让它凝结成糖膏,然后把瓦溜(请陶工专门烧制而成)放在糖缸上。这种瓦溜上宽下尖,底下留有一个小孔,用草将小孔塞住,把桶里的糖膏倒入瓦溜中。等糖膏凝固以后就除去塞在小孔中的草,用黄泥水从上淋浇下来,其中黑色的糖浆就会淋进缸里,留在瓦溜中的全都变成了白糖。最上面的一层约有五寸多厚,非常洁白,名叫“西洋糖”(西洋糖非常白,因此而得名),下面的一层稍带黄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