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 《诗经》二首
精选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好逑(qiú) 荇菜(xìng) 雎鸠(jū jiū) 窈窕(yáo tiǎo)
B.悠哉(zāi) 辗转(zhǎn) 寤寐(wù mèi) 蒹葭(jiān jiā)
C.未晞(xī) 芼之(mào) 溯洄(shù huí) 水之湄(méi)
D.且跻(qí) 水中坻(chí) 琴瑟(qín sè) 水中沚(zhǐ)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窈窕淑女(文静美好的样子) 左右芼之(挑选)
B.君子好逑(配偶) 寤寐求之(日日夜夜)
C.白露未晞(干) 在水之涘(水边)
D.蒹葭采采(采摘) 道阻且跻(高)
3.对下列句子中的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 下面诗句没有运用比兴手法的一句是( )
A.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C.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D.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5.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关 关 雎 鸠,在 河 之 洲
(2)溯 游 从 之,宛 在 水 中 央
6.下列传统文化知识有误的一项是( )源:学§科§网Z§X§X§K]
A.《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B.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曾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中秋佳节的美好祝愿。
C.“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D.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赏花灯、猜灯谜等。
7. 填空题。
(1)《____________》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__________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学完本课后,八年级某班拟开展以“读读《诗经》”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读诗句,说成语】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日常运用的成语,有一百多个出自《诗经》。请根据下列诗句提取成语并解释。
①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诗经·大雅·云汉》)
成语:_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
②羔裘豹饰,孔武有力。(《诗经·郑风·羔裘》)
成语: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
③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成语:__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名句,说启示】《诗经》中的许多诗句已经演化成为名言警句,下面是习近平同志引用过的诗句及其出处和释义,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诗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典出:《诗经·大雅·荡》
释义: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善始善终。
(3)【读诗经,说影响】通过这次阅读《诗经》的活动,你感受到这部诗集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9. 下列对《关雎》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中的“雎鸠鸟”象征着文静美好的女子。
B. 采摘荇菜是起兴的写法,写出男子对心上人日夜追求。
C.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实际上是想象中的把心爱的姑娘娶回家的情景。
D. 这是一首非常美好的爱情诗,诗中表达出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感情。
10. 下列对《蒹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章前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思念者眼中所见之景:茂盛的芦苇无边无际,早晨的露水已经凝结成霜。引起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
B.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写伊人在水的另一方,因此他上下追寻。
C. 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比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 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11. 《关雎》巧妙地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几句中只换用了“流”“采”“芼”三个字。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12. 《蒹葭》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13. 《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它们的写作手法相同吗?
三、中考演练
【2018年贵阳安顺卷】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4.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5.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16.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②(fén):草木果实累累的样子。③蓁(zhēn)蓁:叶子茂盛的样子。
17. 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____________的形式。
18. 请从比、兴手法的角度赏析全诗。
19. “桃之夭夭”四字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 《诗经》二首
精选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好逑(qiú) 荇菜(xìng) 雎鸠(jū jiū) 窈窕(yáo tiǎo)
B.悠哉(zāi) 辗转(zhǎn) 寤寐(wù mèi) 蒹葭(jiān jiā)
C.未晞(xī) 芼之(mào) 溯洄(shù huí) 水之湄(méi)
D.且跻(qí) 水中坻(chí) 琴瑟(qín sè) 水中沚(zhǐ)
【答案】B
【解析】A项“窈”应读yǎo,C项“溯”应读sù,D项“跻”应读jī。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窈窕淑女(文静美好的样子) 左右芼之(挑选)
B.君子好逑(配偶) 寤寐求之(日日夜夜)
C.白露未晞(干) 在水之涘(水边)
D.蒹葭采采(采摘) 道阻且跻(高)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D项解释有误,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3.对下列句子中的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答案】C
【解析】“琴瑟友之”的“友”是“以……为友”的意思,这里是动词的意动用法。
4. 下面诗句没有运用比兴手法的一句是( )
A.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C.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D.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比兴手法的辨别和赏析。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其中赋、比兴是其中的写作手法。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C项没有用到比兴。
5.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关 关 雎 鸠,在 河 之 洲
(2)溯 游 从 之,宛 在 水 中 央
【答案】(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2)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6)句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句末语气词前,要停顿。故句子划分为:(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2)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6.下列传统文化知识有误的一项是( )源:学§科§网Z§X§X§K]
A.《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B.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曾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中秋佳节的美好祝愿。
C.“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D.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赏花灯、猜灯谜等。
【答案】D
【解析】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知识积累直接判断正误。D项,“赏花灯”“猜灯谜”是在元宵节。
7. 填空题。
(1)《____________》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__________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经 305 风 雅 颂 (2)赋 比 兴 (3)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解析】注意识记积累诗经的文学常识。
8.学完本课后,八年级某班拟开展以“读读《诗经》”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读诗句,说成语】据不完全统计,我们日常运用的成语,有一百多个出自《诗经》。请根据下列诗句提取成语并解释。
①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诗经·大雅·云汉》)
成语:_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
②羔裘豹饰,孔武有力。(《诗经·郑风·羔裘》)
成语: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
③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成语:__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名句,说启示】《诗经》中的许多诗句已经演化成为名言警句,下面是习近平同志引用过的诗句及其出处和释义,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诗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典出:《诗经·大雅·荡》
释义: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善始善终。
(3)【读诗经,说影响】通过这次阅读《诗经》的活动,你感受到这部诗集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①兢兢业业 小心谨慎,认真负责。 ②成语:孔武有力 解释:非常威武有力。 ③成语:投桃报李 解释:他送给我桃,我拿李子回送他,泛指相互赠答,友好往来。
(2)【示例】做任何事情都要善始善终,这样才会得到最好的结果。
(3)【示例】它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语言,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而且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1)首先要从所给的《诗经》诗句中提取成语,然后再解释这个成语的意思。如从“兢兢业业,如霆如雷”中提取“兢兢业业”,接着对这个成语释义:小心谨慎,认真负责。答此题,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对成语含义的把握。注意对成语的整体意义的理解和记忆。当然有的成语运用的语境不同,也会产生新的意义,这要根据情况而定。(2)考查《诗经》诗句对后人的启示。题干已经给出了诗句的释义,要根据释义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启示即可。如可从做事情都要善始善终才会得到最好的结果的角度考虑答案内容。(3)考查《诗经》这部诗集对中国的文化产生的影响《诗经》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它对于中国后世的诗歌创作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艺术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诗经》确立了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的艺术原则;《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语言形式的基础。不管是从语言上,还是文学上,还是思想上,都对后代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9. 下列对《关雎》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中的“雎鸠鸟”象征着文静美好的女子。
B. 采摘荇菜是起兴的写法,写出男子对心上人日夜追求。
C.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实际上是想象中的把心爱的姑娘娶回家的情景。
D. 这是一首非常美好的爱情诗,诗中表达出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感情。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A项,诗中的“雎鸠鸟”象征着美好的爱情。
10. 下列对《蒹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章前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思念者眼中所见之景:茂盛的芦苇无边无际,早晨的露水已经凝结成霜。引起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
B.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写伊人在水的另一方,因此他上下追寻。
C. 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比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 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写法的能力。B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不是实写。
11. 《关雎》巧妙地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几句中只换用了“流”“采”“芼”三个字。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对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等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解析】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如《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12. 《蒹葭》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答案】诗歌每章的前两句都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了主人公对“伊人”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的情景,这当中既有主人公的怅惘之情,又有主人公对伊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解析】这首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分析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应抓住景物描写及描写人物活动的相关细节。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13. 《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它们的写作手法相同吗?
【答案】不同。《关雎》一诗重在叙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得到“窈窕淑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的故事,只是选择了一个场景。《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解析】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关雎》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近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娩示了诗的主人公心的邪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三、中考演练
【2018年贵阳安顺卷】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4.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5.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16.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答案】
14.在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5.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16.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景物的内容和作用的分析能力。对诗歌画面的理解,首先要对诗句内容有清楚的了解,在翻译诗句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描绘诗句的内容。注意描写不等于翻译诗句。自然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客观环境;同时也渲染、烘托气氛,抒发或寄托作者和人物的感情。这首诗的景物,构成了幅萧瑟凄清的晚秋画面,表现主人公对所思慕人的深挚感情,烘托萧瑟冷漠气氛,衬托对“伊人求而不得的焦急和惆怅之情。
15.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16.此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完成此题要从这种手法在节奏、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回答。仔细阅读诗歌,诗歌的每一章采取相类似的起兴句子,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②(fén):草木果实累累的样子。③蓁(zhēn)蓁:叶子茂盛的样子。
17. 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____________的形式。
18. 请从比、兴手法的角度赏析全诗。
19. “桃之夭夭”四字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案】17. 重章叠句
18. 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19. 以此作比,用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以此起兴,渲染了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
【解析】
17. 诗歌每章开头都以“桃之夭夭”开始,中间“之子于归”句子重复出现,这是重章叠句的写法,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18.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兴手法的理解运用能力。这是一首贺婚诗。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喻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婚后家族的人丁兴旺,表达了对女子新婚之喜的美好祝福。
19.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鉴赏能力。首先,要正确判断诗句所用的手法。此句为写景,在诗歌中,尤其是在《诗经》中就要考虑是否是起兴。在对“赋”“比”“兴”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准确分析其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