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日本
悉尼
美国
英国
图中为什么外国人会将中国人称为“唐人”?
开放
遣唐使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本课构成
日本
印度
一、遣唐使
含义
人员组成
相关史实 晁衡
在我国的西安市和日本的奈良市,各建有一座阿倍仲麻吕纪念碑。阿倍仲麻吕是唐朝时来华的日本人中的杰出代表人物。
目的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 ,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
①法式:法度;法则。
②珍国:指文明发达,值得珍视的国家。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一、遣唐使
影响
生活习俗--节日
遣唐使还将中国的风俗习惯传到日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阳节”、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等,就是那时候从中国传去的,有些节日一直流传至今。
二、鉴真东渡
唐玄宗时期
鉴真(688—763),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他对佛经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熟。晚年受日本僧侣邀请, 东渡扶桑,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
东渡的原因
次数 概况
1 未出海便夭折:遭诬告与海盗勾结 鉴真一行东渡的船只被官府查没。
2 被风浪所阻:突遇风暴,船被汹涌的波涛击破,不得不上岸。一个月后,鉴真一行又下海,再遭风浪,船触礁搁浅,被渔民救上岸。
3
4
5 遭遇台风失败:海上漂泊14天后到了海南岛,鉴真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6 东渡成功:754年鉴真一行终于抵达今日本九州南部的鹿儿岛
东渡未能成行:因官府出面阻止。
未果:因弟子的好心阻拦。
二、鉴真东渡
唐玄宗时期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义
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三、玄奘西行
唐太宗
人物简介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陈祎(yī),法号“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玄奘13岁出家。贞观三年,从长安出发,历经4年至印度那烂陀寺,拜名僧戒贤为师。十七年后回到长安,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口述,弟子记录,写成长达12卷的游记《大唐西域记》。
玄奘为什么要西行,前往天竺?
佛经中有些疑难问题,众说纷纭,难得定论。
我不是玄奘,我是唐僧
玄奘携带大量
佛经回到长安,
主持译经工作。对佛教的发展
作出重大贡献。
玄奘译经图
贡献一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记述了100多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地理、历史、宗教等情况,大大丰富了唐朝对西域和天竺的了解,该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贡献二
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是唐朝时期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两件大事,请对比两件事的异同。
事件
内容 时间 人物身份 目的地 是否
归国 出行的主要目的
鉴真东渡
玄奘西游
唐玄宗时
唐太宗时
僧人
僧人
日本
天竺
吸收佛教文化
弘扬唐朝文化
未归国
归国
“走出去”+“引进来”
思考与分享
1)相同点:都是唐朝著名的僧人;都为完成使命出生入死,具有顽强的毅力;都为加强唐朝与邻邦的友谊,促进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2)不同点:一个是“送”;一个是“取”;鉴真是到日本弘扬佛法,玄奘是去天竺取经。
学习了鉴真和玄奘的故事,我们应学习他们怎样的精神?
精神:勤奋刻苦、持之以恒、不图名利、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新罗
日本
天竺
波斯
大食
朝鲜半岛
印度半岛
伊朗
阿拉伯半岛
(东罗马帝国)
长安
拂菻”( Fúlǐn)
材料一:
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1、为何唐朝的对外交往如此之活跃?
思考探究:
材料二: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 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三:隋唐对外交往活跃……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对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基础)
唐朝实行开放性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保证)
唐人自信又大度,开放又包容
2.频繁的对外交往对唐朝产生了什么影响?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
“唐人”。
对外贸易发达,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城外贸活动频繁;
文化更灿烂更多彩;
民间: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政府:
遣唐使
唐 朝 的 对 外 文化交流
唐朝兼容并蓄、泽被东西,全面开放,文化更加辉煌。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