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蜡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子、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A.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 物质生活的时尚化
D. 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2.下列关于影视事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风云儿女》的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B. 《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D. 1958年,上海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3.观察下图,1920年,英国飞行员驾驶一架由亨得利·佩治式轰炸机改制的0-004型14座客机,历时50分钟,完成了中国民航史上的第一次飞行。他当时是由( )
A. 上海飞往武汉
B. 上海飞往南京
C. 天津飞往北京
D. 广州飞往上海
4.李鸿章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
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
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结合所学判断此项发明应为( )
A. 火车
B. 电话
C. 轮船
D. 电报
5.下图是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冯如设计、驾驶的二号飞机。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在中国航空史上的意义是( )
A. 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水平已经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B. 标志着中国民航事业拉开了序幕
C. 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D. 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6.孙中山的秘书戴季陶说“报纸为舆论之机关,言论为天赋之自由,千百志士,洒如许热血,所欲得者,此其一也。”上述材料说明( )
A. 戴季陶肯定了报纸的新闻功能
B. 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C. 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
D. 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
7.1913年1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有所谓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这种现象反映了 ( )
A. 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
B. 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C. 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
D. 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8.晚清重臣翁同龢曾在日记中对买办徐润的住宅有过描述:“园小而曲折,然楼阁几案皆有夷气。”这说明( )
①近代园林建筑日益受到西方风格的影响 ②近代买办都住西式洋房、使用西式家具
③到了近代,才出现中西合璧的住宅建筑 ④近代园林是中式的,住宅往往是西式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9.中国中央电视台是国际上知名的电视台,它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播于( )
A. 1949年
B. 1958年
C. 1978年
D. 1988年
10.改革开放之初,如果一个农村中学的女生给一个男生递上一杯水,很容易被认为是有情愫好感的表现;如今,一般只会被认为是关心同学的表现。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以上主要体现了( )
A. 近代化史观
B. 文明史观
C. 社会史观
D. 全球史观
11.《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方来会,烦费日增。”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 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 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C. 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 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12.下表为改革开放前上海择偶标准比例统计表。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B. 政治主导社会生活
C. 市场经济逐步建立
D. 知识分子地位提高
13.伊朗门事件、美军虐俘事件、西方其他国家高级官员的丑闻屡屡被曝光。这突出反映了( )
A. 西方国家民主政治进程出现曲折
B. 政府完全处于公民的监督之下
C. 第三次科技革命负面影响增大
D. 报刊、网络和电视等媒介监督作用增强
14.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
A. 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 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C. 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 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15.http://www.m1905.com是CCTV6电影频道的官方网站。网址中“1905”的含义是( )
A. 中国电影事业的诞生
B. 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C. 互联网进入中国
D. 电影《渔光曲》的拍摄
16.竹枝词也能反映一定时期的生活面貌。《大公报》1913年6月15日,《粤女学生之怪状》记载“穿着猩红裤袜、脚高不掩颈,后拖长尾辫,招摇过闹市”,材料中报纸记载的竹枝词反映出当时( )
A. 追新求异成为时髦之风
B. 国人思想完全受到西化
C. 伦理道德已经不复存在
D. 个性解放思潮占据主流
17.目前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已成为世界第一位,电话由奢侈品变成
日用品。这个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
A.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依赖现代通讯工具
B.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C. 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
D. 中国疆域辽阔
18.用QQ聊天、用E?mail发邮件、用Blog(博客)写日记,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
习惯。这表明( )
A. 邮电通信事业获得了新发展
B. 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
C.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
D. 新技术、新观念深入人心
19.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自次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卑职”等用语。此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这种现象说明( )
A. 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B. 晚清时期封建陋习已基本被清除
C. 部分清廷官员逐步认同近代观念
D. 晚清时各省已摆脱中央政治控制
20.1896年8月10日《申报》刊登广告:徐园初三夜仍设文虎(灯谜)候教,西洋影戏,客串戏法。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西洋影戏”已遍布中国各地
B. 中国人的娱乐活动更加丰富
C. “西洋影戏”伴随着优美的旋律
D. 中国大众娱乐发生彻底改变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观察下面六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片反映了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演变情况。图片涉及了哪几种交通工具的发展?其现状分别如何?
(2)结合图片和所学的知识,分析交通工具的变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
(1)毁路口号
中国近代史上,义和团民众曾经张贴“掀铁道,拔电杆,旋再毁坏大轮船”的揭帖。
(2)“马拉火车”
1878年,美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强烈反对。两年后,唐山至胥各庄之间9千米长的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用马拉,被讥讽为“马车铁路”。
(3)中国进口第一辆奔驰轿车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次便将其“打入
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请回答:
西方列强在中国修建铁路的目的是什么?义和团的口号与清政府拆毁淞沪铁路在性质上有何区别?你怎样理解“昨天”发生的这些故事?
23.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发生了巨变,加快了现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轮船招商局创办之后,依靠政府的支持,于1877年以220万两白银收购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产业,船只由12艘增至30余艘,实力大增。外国的轮船公司于是联合起来以削减运价来挤压招商局。李鸿章利用政治资源采取多种措施,促使外国轮船公司不得不与上海轮船招商局达成协议,协同价格。上海轮船招商局转危为安,在中国的航运业力压外国公司,第一次在对外国公司的商战中占得上风。
材料二 20世纪初,上海首次出现了两辆从德国引进的汽车,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这样的议论:
“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
——保守大臣
“完了!这东西要多起来,我就没生意咯,到时候一家人的生计可就没着没落了!”
——黄包车夫
“真是了不起的奇迹啊!要是中国人自己能制造出来就好了。”
——开明人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汽车的传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从服饰与政治、思想观念关系的角度对两组图片中的流行服饰加以比较。
25.历法与节日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鼎革后,民国纪元,改用泰西历法(阳历),一以趋世界之大同,一以新国人之耳目,意至善也。
——陈振先《送旧历文》(1929年12月31日《大公报》)
材料二 而民间于祖宗忌辰、自己生日,均必不肯改易,且亦与政体无关。况蜒人于潮水,农夫之于根植,尤有绝大关系,必不敢忘也。
——1930年1月7日《盛京时报》
(1)辛亥革命后,阳历成为法定历法。请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背景。(提示: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概述)
(2)材料二对改行阳历持何种态度?请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民间仍然使用旧历(农历)的合理性。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 《上海新报》是否为国人办报不得而知;百姓衣食住行西化的说法过于绝对,在偏远封闭的地方受西方生活方式很小。 报纸内容反映出外国的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引发国人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2.【答案】B
【解析】A项应为《定军山》;C项时间应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D项应为“北京电视台”。《歌女红牡丹》是有声电影,它的成功拍摄标志着中国无声电影时代的结束。B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1920年,国民政府的中国航空公司开辟了北京至天津的航线,这是中国最早的民航线路。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可以直接得出该发明为电器。
5.【答案】C
【解析】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6.【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报纸的舆论作用,没有涉及报纸的新闻功能,故A项错误;“报纸为舆论之机关,言论为天赋之自由,千百志士,洒如许热血,所欲得者,此其一也”体现了报纸通过宣传民主自由推动社会进步,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和对报业的控制问题,故C、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信息体现了女性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程度,说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这是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造成的。
8.【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这种全新的居住文化很快引起国人的关注,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故选C。
9.【答案】B
【解析】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10.【答案】C
【解析】近代化史观研究人类如何从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是文明演进史,包括从横向看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纵向看的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社会史观更加注重底层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以研究社会风土人情为主,故C项正确;全球史观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显然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罐头”“番餐之味”等关键信息,由此可以看出部分民众已经认同西方生活方式,故选D项。A、B、C三项均与史实或材料不符。
12.【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时间信息及择偶更看重“家庭出身”和“政治面貌”,“学历”则相对受到轻视,可知B项符合题意;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与史实不符;D项则与材料意思相反。
13.【答案】D
【解析】媒体对官员的丑闻以及其他政治相关的问题进行披露,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14.【答案】D
【解析】从材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1925年前后”,“华商投资175家电影公司”,上海占绝大多数,电影是经济文化发展的体现。1925年国内军阀混战,排除A项;材料所涉及的内容是电影的发展,而不是电影业的产生,排除B项;材料没有谈到市民对电影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A
【解析】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1905年的《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诞生,故A正确;电影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故B错误;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与题干“1905”没有关系,故C错误;电影《渔光曲》的拍摄时间是1934年,故D错误。
16.【答案】A
【解析】“穿着猩红裤袜、脚高不掩颈,后拖长尾辫,招摇过闹市”,说明当时一些人生活西化、追新求异成为时髦之风。B错在“完全受到西化”,C错在“不复存在”,D错在占据主流,都夸大了题干中的现象,排除,故选A。
17.【答案】D
【解析】电话的普及,电讯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观念的更新,与国家的疆域无关。
18.【答案】C
【解析】网络聊天、网络日志等都体现了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A、B、D三项与材料无直接关系,都不符合要求。
19.【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后传统生活方式已经开始变迁而非1906年,故A项错误;材料所述仅为部分陋习、部分省份,不能说明此时陋习基本被清除,故B项错误;从材料“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可知部分官员已经接受一些近代习俗,故C项正确;一些省份仅革新陋习,不足以说明地方摆脱中央控制,故D项错误。
20.【答案】B
【解析】材料显示清末上海徐园的夜生活包括三项娱乐活动:猜灯谜、看电影和变戏法。与此对应的说法,只有B项是吻合的。
21.【答案】 (1)轮船、汽车、火车、飞机。现状:轮船运输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铁路、公路、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轮船运输业在交通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呈现萎缩状态。铁路建设方面:机车制造屡有重大突破,在改进机车和对铁路进行技术改造的基础上,从1997年开始进行了几次大提速,客运量很大。公路建设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许多偏僻的山区也通上了汽车,黄河、长江等大河上架起了一道道大桥。民航方面:现在全国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胜地都有航线,并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有直通航线,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影响: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通过图片资料考查我国近代以来交通运输工具的变迁,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22.【答案】目的:列强利用修筑铁路,直接控制中国铁路交通大动脉,便于从军事上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从经济上掠夺中国的财富,还控制了铁路沿线的地方,把它们的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区别:义和团是为了反帝斗争,而清政府则仅是受“扰民”“破坏风水”等封建思想限制。理解:这些故事说明传统中国对近代文明的排斥,也反映出到了近代,中国已明显落后了。
【解析】解题应着重围绕三个中心词:“目的”“区别”“故事的理解”。其中交织着列强侵华、农民阶级和清政府对近代文明在中国发展的不同态度和影响
23.【答案】(1)原因:依靠清政府的支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意义: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水上交通的局面。
(2)影响: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思想,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冲击了传统交通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有利于改变中国交通落后的面貌,从而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要抓住材料一中的第一句话和轮船招商局自身的属性——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直接根据课本知识即可回答。第(2)问要抓住材料二中保守大臣、黄包车夫、开明人士这三种不同阶层的人对汽车的不同看法来谈汽车传入中国的影响。
24.【答案】图一是清朝流行的官服。反映了清朝君主专制制度下,等级观念浓厚,官服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
图二是民国时期流行的中山装。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平等的观念日益传播,中山装打破了封建等级界限,不分地位高低均可着装。
【解析】注意“从服饰与政治、思想观念关系的角度”这一特定要求,进一步结合图片中文字信息。
25.【答案】(1)背景:①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帝制,阳历取代旧历,彰显共和精神;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历法认同趋于西化。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业化进程加速),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用阳历便于与国际接轨。
③文化上:西式文化冲击近代中国(西风东渐),颁行阳历以迎合世界潮流。
(2)态度:反对(或不支持)。
合理性:①政治上:旧历迎合宗族社会的需求;政府在无关政体方面可向民间社会作适当的妥协与退让。
②经济上:旧历适合农耕经济的需要。
③思想上:民族传统与习俗在现代化进程中应予以保留。
【解析】(1)“阳历”只是新事物的一个代表,而时间是辛亥革命后,因此要回答辛亥革命后新事物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同时也要回答“阳历”成为法定历法的特定原因;普遍原因是西方文化的传播;特定的原因,则是用阳历取代旧历,体现一种去旧布新,铲除封建,宣传共和的思想;同时便于与世界交流。
(2)第一问先总结态度,可知是不赞成的;“而民间于祖宗忌辰、自己生日,均必不肯改易”可知是旧历适合传统习俗的需要;“且亦与政体无关”可知无关政体;“况蜒人于潮水,农夫之于根植,尤有绝大关系,必不敢忘也”可知适合农耕经济的需要,然后回答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