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教学内容】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能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惯性现象;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能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合作的愉快,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合作交流中,知道物体具有惯性,进一步深化惯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探究物体具有惯性的过程并加以描述,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惯性的现象。
【教具、学具】
学具准备:
每组:象棋子、尺子、钢笔帽、纸条、棉花、鸡蛋、杯子、小车模型、木块等。
教师准备:硬币、杯子、卡纸以及汽车急刹车时和突然开动时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杂技,请同学们仔细欣赏。(玻璃杯上放一小张正方形卡纸,卡纸上放着一枚硬币)在表演前,请大家猜测一下,如果我把卡纸弹出,硬币会怎样?
2.让学生根据个人经验做猜想。
3.教师实验: 用食指快速弹出卡纸,硬币落入杯中。
4.学生根据现象提出质疑并说出自己的设想:为什么硬币会掉入杯中?为什么静止的物体在突然遇到外力作用的时候还会保持静止呢?
预设1.学生可能直接说出和教师弹纸片的硬币没有改变运动的方向有关系。
这样让学生说说物体突然遇到外力时位置可能产生的变化是什么样子的,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预设2.学生可能说出与教师弹纸片的速度有关。
这时让学生通过快速弹纸片和慢速弹纸片试试,再次说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总结:静止的物体在突然遇到外力作用的时候为什么还会保持静止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板书课题: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制定实验方案。
谈话:要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呢?教师提供实验材料(象棋子、尺子、钢笔帽、纸条、棉花、鸡蛋、杯子等)根据这些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可以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先拿出方案。
2.汇报实验方案。
教师及时引导,让学生说说本组的实验方案。
方案1:在玻璃杯口盖一张纸片,纸片上放一枚鸡蛋(或象棋、钩码、小木块),快速抽出纸片时,观察鸡蛋(或象棋、钩码、小木块)是否会跟着飞出去的。
方案2:一摞象棋子,用尺子快速击打最下面的一个棋子,观察上面的棋子会倒吗。
方案3:将准备好的纸条的一小部分搭在桌子边沿上,然后将钢笔帽(或木块)压在上面,手捏住纸条另一边,快速抽出钢笔帽(或木块)下的纸条,观察钢笔帽(或木块)会倒吗。
3.探究实验。
在实验前让学生相互补充各组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老师再进行及时总结提出要求:
(1)为了防止鸡蛋磕破,可以选择其他实验材料,例如象棋、钩码、小木块等
(2)实验操作时速度要“快”,用力要均匀,;要稳、准、快,实验后谈发现。
(3)小组相互配合,分工明确,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员及时填写好实验记录单。
(4)注意安全,爱护实验材料。
探究一:静止物体具有的特性
我的方法 哪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哪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没被改变 我的发现
结论:
学生分成5人一组,根据探究内容进行实验,教师观察指导。
小组整理自己的探究与收获,填写实验报告并准备汇报交流。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根据学生的实验发现,在汇报交流中随机进行。让学生以图画或语言表述的形式进行汇报自己的发现。
预设1.学生发现鸡蛋(或象棋、钩码、小木块)会落入杯子中,鸡蛋(或象棋、钩码、小木块)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特性,只改变了纸片的运动状态,即静止物体的特性。
教师及时跟进指导快速抽纸,鸡蛋(或象棋、钩码、小木块)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性质,这就说明了静止的物体可以保持它原来的静止状态。
预设2. 学生发现被打击的棋子打出去了,其他棋子仍保持不动,即静止物体的特性。
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后,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所有棋子的初始状态也是保持静止的,击打其中的一个棋子,只是改变了这个棋子的状态。
预设3. 学生发现钢笔帽(或木块)仍在原地没动,保持静止的状态,只是改变了纸条的运动状态,即静止物体的特性。
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后,引导学生总结出钢笔帽(木块)的初始状态也是保持静止的,抽纸条,只是改变了纸条的状态。
让学生解释情境表演的实验现象:刚开始时卡纸和硬币都处于静止状态,当快速猛击卡纸时,卡纸飞了出去,变成运动状态,而弹出卡纸的一瞬间,硬币还处于静止状态,所以会掉入杯中。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可以看出,象棋、钢笔帽、小木块或者钩码等静止的物体仍然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属性。
2.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我们研究了静止物体的特性,那么当运动状态的物体遭遇静止状态改变时,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公交车突然紧急刹车时乘客的前倾状态,请同学猜想急刹车的一瞬间,乘客为什么向前倒?
学生发表想法,作出假设:急刹车的一瞬间,由于乘客保持了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身体会向前倾倒。也可以说运动的物体仍然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
3.教师提供小车模型、木块,让学生想法证明。
学生汇报实验方法,教师及时跟进,明确注意事项(至少请两个小组来汇报,
教师用大屏幕展示温馨提示)
学生分组实验操作,标出小车上木块的运动方向,教师巡视指导
探究二:探究运动物体的特性
学生边演示边汇报实验结果,教师适时点评,指导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完善。
预设1.当突然开动小车,木块向后倒去。
此时要求学生看清实验要求,平稳开动小车。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小组可以再次进行实验探究。
预设2.车速过慢,木块不倒。
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假如我们乘坐的公交车以非常缓慢的速度行驶,当它急刹车时,我们的身体可能就不会向前倾,或者向前倾的幅度非常小。可以让这个小组加快速度,再次进行实验。
预设3.遇到障碍物时,木块倒向一边。
指导学生开动小车注意速度和方向,可以再次探究实验。
预设4.小车遇到障碍物时,木块倒向前面。
学生在图上用箭头标出木块倾倒的方向,教师及时鼓励、评价。
结论:通过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做匀速运动的小车遇到障碍物时木块向前倾倒,因此运动的物体仍然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
4.你还能利用其它材料设计出类似这样的实验方案吗?
例如:学生扔纸团,手已经停住了,但纸团仍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扔了出去;手中的粉笔和手掌一块儿运动,在我停止搓手的瞬间,粉笔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飞了出去……。
5.归纳总结,建构惯性概念:这节课,我们所做的这些实验,不论是运动状态的物体还是静止状态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那就是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板书:惯性)。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惯性有了哪些方面的理解?让学生采取边画边说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2.教师总结概括。
经过同学们的反复实验,我们发现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
3.用所学知识体验惯性的大小。
师:为了我们更好的掌握“打硬币”这门杂技,同学们多练习练习。可以分别使用鸡蛋、棉花、象棋或其它物品。(注意使用鸡蛋时,杯子内和杯子外面铺上棉花)
学生做,师巡视。
请做“杂技”成功的同学谈谈体会,学生汇报。
师:你看是用轻的材料做容易成功,还是重的材料容易成功?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师生小结: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轻重有关系。物体重,惯性大;物体轻,惯性小。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说一说,生活中惯性现象。
教师谈话:物体具有的惯性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能说一说吗?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交流资料,感知惯性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利与弊。
学生交流带来的资料,有文字,有图片,充分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说明了惯性现象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一些变化。
课件展示常见的惯性现象。
3.自由活动:启发学生在驾乘车辆时,为预防突发情况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讨论交流(提高安全意识,驾驶车辆时,低速慢行,系好安全带、戴好头盔;乘车时,抓好车扶手等。)
教师巡视指导,对于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
4.我国现在生产的轿车都设计有多项安全配置,安全带、头枕、安全气囊等等,其中轿车中“头枕”起到什么作用呢?课下请同学们查阅资料,继续探究!
板书设计:
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静止 静止
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 的属性 惯性
运动 运动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物体的运动》单元中的一课,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1)源于生活,找准探究起发点。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涵科学。学生在探究惯性时,让学生从一个抽象的科学概念如何形象化,如何引导学生找准探究的起点这是一个难点的知识。因此,我给学生提供象棋子、尺子、钢笔帽、纸条、棉花、鸡蛋、杯子、小车模型、木块等材料,让学生自主完成静止(或运动)的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后的状态,此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常见的现象入手探究静止物体和运动物体都具有的属性,即惯性。重在让学生经历思维的过程。
(2)活动体验,引发探究思维点。本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既可活跃气氛,提高兴趣,同时还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验的能力,惯性实验力求简单,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做,如让学生用自己的钢笔帽和一张纸条在课桌边上动手做惯性实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静止的物体”“运动的物体”“惯性大小”三个方面实验,引导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的过程。这样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又引发了学生探究的思维萌生点。
(3)重视问题,丰富探究生长点。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导火线和生长点,一个问题就会引发一个探究性学习活动。我设计本课的一个主导理念就是“课前问题引入,课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体现课堂探究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的思想。学生在发现了物体的惯性这一属性后,我引导学生质疑:“轿车中‘头枕’起到什么作用呢?”这个问题为学生课后继续研究提供了活动主题,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会将探究活动深入进行下去。这样,学生的探究学习就会持续发展下去,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是无止境的,真正是“做科学”。
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究体验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当然,在教学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研究静止物体的特性时,有的小组操作不规范,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尽管已经让他们重新操作,实验效果还是不突出,如果再多留几分钟,可能会更好。
2.使用建议。
实验材料的准备不要局限于教学用书上的,可以随地取材,利用好身边教材,教室内的,书包里的,课桌上的都可以,比如涂改液、橡皮、铅笔盒等。
3.需要破解的问题。
(1)击打象棋实验有点技术难度和惊险,是否老师先演示,然后学生模拟,这样实验操作会更规范点。
(2)怎样利用惯性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怎样防止惯性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学生却难以理解和应用,教学时教师如果可以多多列举实际事例,能够让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惯性的利弊,是否会更好一点。
如果选用小车,请注意小车的速度和方向,尽量保持匀速直线前行
小组成员相互合作,认真操作,爱护实验材料
可以多做几次,使实验效果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