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课件(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23 21:4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1激情吟读 整体感知
2 细心品读 深化感知
3 背诵积累 巩固感知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建
你知道这节课学什么吗
1 能揣摩有关诗句的含义
反复诵读,能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掌握写法特点。
能背诵这首古诗



常建:唐代大诗人。开元十五年(公元72年)进士,仕途坎坷,直到天宝年间才被授予县尉,后辞职还乡。今存诗五十七首。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
  诗人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见旭日初升,光照山林,又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面对这幽美的圣境,作者慨然命笔,写出了这寄托自己遁世情怀诗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唐诗、五言律诗、写景诗
听读听字音、听节奏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 晨 入 古 寺,初 日 照 高 林。
曲 径 通 幽 处,禅 房 花 木 深。
山 光 悦 鸟 性,潭 影 空 人 心。
万 籁 此 都 寂,但 余 钟 磬 音。
/ / / /
/ / / /
/ / / /
/ / / /




韵脚
▲ ▲ ▲ ▲
2/1/2
2/2/1
清 晨 入 古 寺
初 日 照 高 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潭影空人心
山光悦鸟性
万 籁 此 都 寂 但 余 钟 磬 音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
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
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古寺、初日、高林、曲径、
禅房、花木、山光、潭影
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你能找出来吗?
幽雅寂静
清 晨 入 古 寺
初 日 照 高 林
首联
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颔联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
以静显静,写出了古寺的幽深、清寂。
成语“曲径通幽”出于此句。
潭影空人心
山光悦鸟性
颈联
“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使……空”,“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
这一联紧承上联,写禅房所见之景。上句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也反映了诗人心情的愉悦。下句人心因潭影而空,写出了诗人内心宁静的感受。
既渲染禅房的幽深、清寂。又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愉悦与宁静,对偶工整。
万 籁 此 都 寂
但 余 钟 磬 音
尾联
此联从听觉展开描写,以钟磬之音,反衬古寺的宁静,以动衬静。
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
你还知道哪些以动衬静的诗歌吗?
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
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3、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主题思想
本诗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宁静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语言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 ”“ ”,沿用至今。
曲径通幽
万籁俱寂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
常建这首诗是在悠游中写感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新,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