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弯弯的月亮
【教学内容】: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从“是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对月相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将自己的探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参与观察月相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愿意合作与交流。
3.科学知识:知道月相的形成原因以及月相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月相的成因模拟实验。
【教学难点】: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月相变化图、代表月亮的皮球、多媒体。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每遇到晴朗的夜晚,天空中那一轮金黄的明月总是赋予人民无限的遐想,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优美动人的诗篇,更是增添了月亮的神秘感。今天,我们就把目光投向那遥远的宇宙,来探究距离我们最近的星体——月亮的秘密。?
(二)明确探究主题:现在,我们就站在在皎洁的月光下,沐浴月光,你想探究哪些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给予鼓励,并适当板书)
(三)板书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月亮圆缺之谜。(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活动一:汇报交流观察到的月亮的变化情况
1.课前,老师已布置同学们用一个月的时间去观察月亮,那么你所看到的月亮是怎样的形状呢?哪位同学愿意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看到的月亮?(提示学生: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展示画图)
2.学生上台展示交流:有时像圆盘,有时弯弯的像镰刀……
教师讲解:同学们的观察能力真不错,你们刚才展示的都是我们所看到的月球表面发亮部分的形状,它们在科学上名字叫做月相。(出示课件)
4.教师启发提问:从地球上看月球,看到这些月相,你们有什么发现?有没有问题要问?(学生观察、交流)
5.教师总结:月相是怎么形成的?月相的变化有怎样的规律?老师也很想知道其中的秘密,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月相的成因吧!
活动二:探究月相形成的原因
1.提出猜想
(1)在研究月相成因之前呢,老师想知道,关于月球的知识你们都知道哪些?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靠反射太阳的光才发亮。月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
(2)教师引导:那么大家能猜想一下月相的变化可能与什么有关吗?月相的变化与太阳照射及月球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吗?
教师引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现在就让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月相的变化原因。
2.制定方案
(1)谈话: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怎样操作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制定一下实验方案吧!(师出示提示:①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模拟材料?②月球怎样运动?③月球的亮面朝向谁?④怎样操作实验?)
(2)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交流讨论、班内展示汇报。
问题①:这个实验必须要“月球”(皮球代替)“地球”(圆形纸板代替)“太阳”(电灯代替),因为月球是在围绕地球运动,有了太阳月球才会亮。
问题②:月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运动,也就是按逆时针运动。(出示课件)
问题③:在做实验的时候,月球的亮面要始终对着“太阳”的方向。
问题④: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一名学生站在圆形纸板上(“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学生边说边演示动作:拿着“月球”,慢慢围着“地球”做逆时针运动)
(3)师生共同评议,提出改进建议,进一步明确实验步骤。
3.实验验证
(1)学生分组实验。
(2)师提出实验要注意的问题:①月球做逆时针运动;②月球亮的那一面要始终对着太阳;③眼睛要始终看着月球;④及时记录看到的月相
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谈话:同学们在实验中表现特别出色。那么,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交流)
2.课件演示月相变化。
3.归纳总结: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4.分析月相的变化规律
(1)贴月相: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学生将画好的月相贴到贴在相应位置的圆圈里。(其余学生观察贴的对不对?有没有不同意见?)
(2)讲解月相的名称和出现的时间(课件出示图片)
讲解:月球处在A位置的时候,是这个月的初一,亮面背对地球,所以我们看不到月亮光,这时的月相叫新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看到的亮面越来越大,到了初七八,就接近于半圆了,这时的月相就叫做上弦月。在新月和上弦月之间的这些月相叫做蛾眉月。随着时间的继续推移,亮面慢慢地接近于圆形,变成圆形的时候是这个月的十五六,这时的月相叫做满月,也叫望月。在上弦月和满月之间的这些月相,叫做凸月。满月过后,到农历的二十二、二十三,又只能看到半个月亮了,这时的月相叫做下弦月。满月和下弦月之间的月相还是叫凸月,下弦月和新月之间的月相还是叫蛾眉月。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一下,从初一到十五,月相是怎样变化的?下半月呢?(学生观察后讨论交流)
预设6:从初一到十五亮面逐渐变大,最后变成圆形,也就是由缺到圆。下半月亮面先逐渐变小,变成半圆也就是由圆到缺。
(4)师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上半月月亮的西半面亮,下半月月亮的东半面亮。(课件出示月相变化歌: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一)同学们这节课都表现的很出色,现在老师来考一考下你们。
1.选择题:今天是公历11月30日,农历十一月初六,下面图片正确的月相( )
A B C D
2.当一回福尔摩斯
某月初一晚上,一家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讯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一下,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预设7: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农历初一,根本看不到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二)教师补充资料:人类探索月球的脚步
谈话:飞到月亮上去,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登月舱降落到月面,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登月活动。“嫦娥一号” 月球探测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
五、课堂总结
1.同学们,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学习中你们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困惑?(学生交流,可从多方面,如知识、能力、情感等。)
2.课外探索:茫茫宇宙,众多星球,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与地球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同学们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途径搜集有关“月球对人和动物的情绪、植物的生长有那些影响”下节课将搜集到的信息带到课堂上来与同学们共同交流。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平时对月相进行观察的基础之上的,而我们现在的学生仰望星空的机会真是太少了。所以仅凭书本上提供的这点信息资料来完成对“月相变化”的探究是很难的。为此,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探索新知的出发点。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课前长期的观察的基础上,描述月相的图像和变化规律。继而,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提出月相成因的问题,切入探究主题。
2.设计学生容易操作的模拟实验,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并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得出结论。
3. 课本的提供的知识十分有限,完成教学任务就需要教师要补充大量的相关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感知月相的变化。
使用建议:
1.课前充分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视频资料更好。
2.模拟实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进行设计。
3.布置学生进行观月活动时,要注意画出图像。
需要破解的问题:教材的信息资料少,学生实际观察月相的活动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怎样有效组织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