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食和月食》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8、《日食和月食》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2-24 11:3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日食和月食

【教学内容】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18日食和月食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猜想;通过实验获得事实证据,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并用多种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的愉快。 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及相关知识。
3.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第五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日食部分又从“日食的发生”→ “日食模拟实验推测日食成因” →“揭示日食成因”步步推进,月食的成因是在日食的基础上开展的。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本单元要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
?(1)认知储备:学生对日食和月食产生的知识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部分学生现场或通过电视直播观察过2009年的日全食,又接受过学校组织的日全食活动的培训。因此有部分学生能够作一个初步的解释。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有一定的认识,还在五年级时学习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存在不足: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现象虽有了解,但对其成因的解释应该不会很完整和严密。相对来说,因有2009日全食的观测基础,对月食的观测印象可能会更弱一些。学生在操作模拟实验方面应该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模拟实验时设计实验方案的意识、实验操作过程的分工合作及正确操作的方法等。
?【设计思路】
? 我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水平来进行教学设计。先让学生观看2009年枣庄市峄城区日食的视频、并观看有学生自己所拍的完整日食照片激起兴趣,通过观察体验,发现日食发生时的一些特点,推测日食形成的过程,再通过模拟实验体验来探究日食形成的过程,最后通过学生的交流和教师的补充讲解来解答学生的疑惑,科学解释日食成因,形成内化。在日食研究的基础上,再来研究月食的成因研究。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制定实验方案,在提高对天体运动认识的基础上渗透严谨的科学思维训练,能利用原知上的认识冲突通过模拟实验和讨论来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让学生的科学探究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能充分展开对科学问题的科学分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日食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科学操作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三球仪、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
学生准备: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课前:播放《枣庄峄城2009年7月22日日食全过程》视频录像
http://v.ku6.com/show/4civ787SZcY894FETQlhLQ...html?nr=1 (?http:?/??/?v.ku6.com?/?show?/?4civ787SZcY894FETQlhLQ...html?nr=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看什么?(生答,板书:日食)
? 2. 讲述:2009年7月22日,我们很多同学都去看了这场几百年一遇的日全食,你能说说当时看到的日食情况吗?
回忆并简述观看到的日全食过程。
(通过视频再现、学生观日食照片,引领学生轻松进入2009年日全食场景,及时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并通过回忆,让学生显现对日食的前认知。)
3.故事引入:同学们都见过日食,那么你们想知道日食是怎么回事吗?要知道,古人因为不知道日食的成因,还发生过有趣的故事呢!
在现在的土耳其境内曾有一个米底王国和一个吕底亚王国,两国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战争,连续5年也没有决出胜负。公元前585年5月28日这一天,当两国的将士们短兵相接时,太阳忽然失去了光辉,白昼顿时变成黑夜,交战的双方惊恐万分,以为这是上天的惩罚,于是马上停战和好了。
师:在遥远的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局限,人们无法解释日食的自然现象,就赋予他们神话的色彩,在阿兹特克人中,出现日食时,女人会惊恐地大叫,而男人则担心恶魔就要降临“吃掉我们”。古代斯堪的纳维亚人的部落,把日食比喻为一种被称作“恶棍”的狼。虽然人们不相信这些传说,但也很难说出真相,同学们想不想找到日食的原因,解开天体的奥秘呢?
(设计意图:选择古代传说故事导入是以孩子的兴趣为起点,能让学生及时地进入到教学情境中,有意识的去关注日食这一奇怪的天文现象,激发学生探究宇宙的奥秘的兴趣)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活动一:探究日食的成因
(一)认识日食
1、让我们一起欣赏我们班李政同学拍的日食照,边欣赏边思考: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可能是谁挡住了太阳光?
(通过观看同班学生所拍的日食照片,进一步加深了解日食发生过程,能试图发现日食发生时的特点。并能有根据的进行推测。)
3、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预设1:(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
(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
(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
(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
(5)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情境时的浓厚兴趣进入了回忆和思考阶段,有效的情境带来了有价值的参与度。)
4、提出问题:根据日食的特点,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
预设2:分析过程预设:
可能是:太阳、地球、月球、其他物体……。
依据是:被遮住的物体能发光,光线很强,可能是太阳;
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弧形的,说明挡光的物体是圆的;
发光物体被挡住后,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物体不透光;挡光的物体在移动,说明挡光物体是运动的……)
(推测可能是被天狗咬掉了,可能是被物体遮住了,可能是月球遮挡了太阳发出的光……)
(设计意图:猜想和推测有效的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对科学概念的形成前制造前概念上的矛盾和冲突,是建立科学概念的有效途径,并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猜测品质,纠正不合逻辑的猜测。)
(二)模拟日食成因
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
2、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设计时注意:
(1)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
(2)如何做实验 ?
(3)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
(4)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
3、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
日食成因模拟实验记录单?
班级:??? ???组别:??????
?观察角度 观察到现象 实验结论
宇宙 1.发生日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请准确地画下来。 ?? ?2.日食时,地球上出现了(????? )。 ?3.发生日食时是农历(????? )。?4.其他发现:?????????????????????????????? ??日食的成因是: ? ? ? ? ? ? ? ?
地球 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 )边开始,向(?? )边移动。?(填写左或右)


(模拟实验要注意:所用的挡光物体要比被挡光物体小;挡光物体是运动的;挡光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这一过程中,并不一定就会发生日食。只有玻璃球转到电筒光和乒乓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三者之间的距离合适时,保证玻璃球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时,才会发生“日食”现象。)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交流:(1)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
(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
(3)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
(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
预设3: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3、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54页日食的成因。
4、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4、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预设4:
(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
(2)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
看日食成因示意图解释日食成因是为了提高对现象的解释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再观察再发现的习惯,能对日食的其他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活动二:探究月食的成因
(一)认识月食
1.我们知道日食的成因,那么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资料:关于月食的传说
预设5:关于月食的传说
我国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在印度,某些部落认为月食是一条龙吞食了月球,幸运的是有一个英雄砍掉了龙的头,所以月亮很快就重现了。

2.谈话: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月食发生的原因。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
3.学生思考推测。
预设6: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二)模拟月食成因
1.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2.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3.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师生总结: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所以月食也是三个天体运动变化的结果。
2、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
预设7: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
在日食的基础上进行月食成因的分析,主要以学生独立为主。因为课堂时间有限,预设将实验移入课外。
三、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
2.利用三球仪演示日食与月食的形成过程,并说出日食与月食的成因
3.根据演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
预设8: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关于日食和月食同学们还知道些什么呢?
2.观看日食和月食时的应注意什么事项?
3.关于天体之间的秘密还有很多,希望你们将来会有更多的新发现。
课外延伸是让学生养成课后继续探究的习惯,关于日食和月食还有很多值得学生课外研究和相关资料查询,我们布置的这些课外探究可以让学生做到,也能进行检查和反馈,并引发学生进一步观测的兴趣。
【板书设计】

【使用说明】
1.“日食和月食”一课的知识目标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力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探索宇宙的兴趣;科学思想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态度。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因为在2009年7月22日发生了一次日食现象,因此上这一内容也降低了一些难度,我以学生亲身经历了这一场面通过对当时场境的视频切入新课,激起学生兴趣,这样的导入比较简洁明了,不画蛇添足,只有经历过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三个天体在宇宙中是立体的,离我们太遥远、太抽象通过让学生贴以贴平面图片让学生近距离的感知三个天体在发生日食和月食时的位置,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2.使用建议:
对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小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抽象的,模拟实验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将抽象的问题显性化,这样学生易于理解。在模拟实验时,教师最好配以适当的视频资料,如果条件许可,可以播放典型的日食和月食现象的科教视频,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需要破解的问题:
模拟实验落于表面形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好象为了完成某项任务不得不这样做,缺少发自内心的探究。




太阳

地球

月球


太阳

地球

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