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2-24 11:4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级第五单元第二十三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知道什么是生产者和消费者。
2.注意在讨论分析活动中及时吸收别人的学习成果。
3.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通过学习食物链,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珍爱大自然里的生物,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教学难点:了解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有关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的资料。
教师准备: 各种生态系统的影像资料和挂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谈话:大家喜欢成语吗?我这里有一个成语,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找学生说里面的食物关系,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以成语作为课的切入点,直接、形象、直入课的主题,以吃与被吃的关系进入本课的探究学习一步到位。】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
2.教师在黑板上粘贴图片,提问: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呢?
指导学生用箭头来表示食物关系,并强调箭头的方向和意义。
(箭头指向吃者)
3.出示草、狼、羊的图片。它们之间谁被谁吃? 让学生在书上记录下它们的食物联系。然后教师把图片按顺序粘贴在黑板上,让一名学生上台用箭头把它们连接起来。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分析食物关系是没有难度的,主要是让学生熟悉用文字和箭头来表示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尤其是箭头的指向和意义要让学生明确。出示的图片让学生能更直观地进行分析,展示在黑板上,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4.小游戏。
提问:(出示生菜、蚜虫、瓢虫、鸟、鹰的头饰)认识它们吗?
谈话:现在请5位同学到讲台前来,任选一个头饰戴上,并按他们吃与被吃的关系站成一排,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点学生上台排序)
这样站合理吗? 谁愿意上来帮他们把顺序重新排列一下?
学生排列后,教师板书。
5.提问: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 你能给它们起个形象的名字吗?
6.讲解:(课件出示)在一个生态环境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
7.谈话:在大自然中,各种不同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产生联系,同学们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学生简单汇报)
学生举例,教师可适当板书,并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设计意图:小游戏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认识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主要让学生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把兴趣调动起来,自主地进入探究,很轻松地过渡到食物链的定义上去。同时安排学生举出生活中所熟悉的几条食物链,是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了解,并通过画小红旗对自己的情况作个评价,让学生有种成就感。】
8.小组讨论:观察黑板上的几条食物链,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暗示学生:起点、结束。)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
9.讲解:(课件出示)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提问:这些食物链中,哪些是生产者? 哪些是消费者? 你为什么说它是生产者或消费者呢?
11.在这一环节中,同学们表现得都很不错,能接受挑战吗?
大屏幕出示:下面的食物链正确吗? 为什么?
①树叶←蚯蚓←鸟
②田鼠→蛇→鹰
持不同意见的双方代表展开一场辩论会。
师生共同总结:写食物链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要注意食物链中箭头朝向需要食物的一方,食物链一般情况下从植物开始到动物结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几条食物链,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实际上也就是写食物链时需要注意些什么。这些都不需要教师过分强调,从学生的讨论中就可梳理出正确的答案,很自然地引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概念,并能让学生准确地指出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最后通过学生激烈的辩论,使他们对有关食物链的知识达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讲述:(出示课件)在一片金色的稻田里共同生活着这些动植物,大家看看,认识它们吗?
学生回答。教师适当介绍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它们的图片。
2.各小组领取图片。你能找出稻田里的食物链吗?
(提示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相关的食物链。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得最多?)
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研究成果,先由一个组派代表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组找出的食物链,再由其他小组相互补充。
4.让学生找一找:这些食物链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动物吃掉? 哪些动物能吃不同的食物? 这些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怎样?
5.教师取下稻田里的动植物图片,留下一些箭头,让学生说这些像什么? 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6.(课件出示)小结:由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网状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网。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描述、学生观察、教师介绍,让学生了解稻田里生活着哪些动植物,可增长学生的见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找出稻田里的食物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自然界中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很复杂,一种植物可以成为多种动物的食物,一种动物也可以以多种动物和植物为食。教师可提示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在图片上画出相关的食物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进行争论,汇报时,小组间可以相互补充。这样既可检验学生对食物链的掌握程度,又会很自然地过渡到食物网的概念上去。】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夏天到了,每当这个时候稻田里的青蛙就呱呱的叫个不停,近几年来青蛙越来越少了。到底到那去了呢?大家去看看城市的每个大餐馆里基本上都有青蛙这道菜。我原本以为城市搞建设,搞发展,青蛙都迁移到其他地方去了,哪晓得都迁移到餐桌上了。
2009年6月30日和7月2日两天内,石市正定县林业局查获被非法贩运的青蛙102箱、3万多只——这些青蛙原计划通过机场被运往外地。另外,普陀区绿化局和普陀区石泉路工所在普陀区公安部门的配合下,联合对铜川路曹阳水产市场进行执法检查,从两家经营户内,查获青蛙2300余斤约25000只,蟾蜍4700余斤,约23500只。
一只青蛙一天能吃60多只害虫,而一年中有半年是它的冬眠期。所以一只青蛙一年只能吃60×(365÷2)=10450 。青蛙有惊人的捕捉害虫的能力,所以能较好的控制农田害虫,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同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达到生物防治,保护生态环境。
2. 请大家结合以上信息,看稻田里的两条食物链(水稻→稻螟虫→青蛙→蛇;草→蝗虫→青蛙),由此你会想到什么?
3.人和这些动植物有关系吗?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呢?
4. 同学们,现在你知道我们课前提到的两者生物之间的关系了吗?对,他们彼此联系形成了一个相互交错的食物网,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教学,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捕食青蛙”事件,让学生深切体会食物网中每一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同时对学生渗透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谈话:刚才我们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知道,动植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食物联系,但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到底有多紧密? 其中一种生物对链上的其他生物的影响有多大呢? 我们还是通过真实的例子来分析一下吧。
2.课件出示(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南非探险队登上了南极的马里思岛后,船上的几只老鼠也被带上了小岛。因为老鼠没有天敌,两年后,这个小岛成了鼠岛。为了消灭老鼠,探险队运来了4只家猫,结果老鼠逐渐减少了,而猫迅速繁殖,最终成了灾难,6万只猫每天要吃掉60多万只鸟。为了挽救鸟类,南非当局用直升机向猫扫射,并派上百名士兵去捕杀猫,结果可想而知。由此可见,食物链对环境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
【设计意图:这种现象叫生物入侵。教师可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关于生物入侵的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作为课外拓展,让学生课下查阅有关生物入侵的知识。如:澳大利亚的“兔灾”。】
3.课件出示(二):在20世纪初,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的,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有效地保护鹿,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去那里消灭鹿的大敌——狼。请你预测一下,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 原因是什么?
4.如果你是猫或狼,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 让学生上台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探究食物链遭受破坏的影响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呈现有关数据,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食物链上的每个生物都是重要的。通过畅想活动,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同时引导学生把探究的问题向课外延伸。】
六、以学致用:设计生物防治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用刚才所学的食物链的知识,设计防治方案,为生物防治献计献策。
(分组进行,每组选一个课题进行讨论,然后表达、交流方案)
1. 大棚蔬菜招了蚜虫,为了生产无公害优质蔬菜,你准备怎么办?(以虫治虫)
2. 松毛虫啃食松树,大量的松毛虫甚至给松林带来灭顶之灾,你认为最好采用什么措施?(以鸟治虫、以虫治虫、以菌治虫)
学生表达设计的方案,教师进行评价激励。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融入生活,这样才能使所学知识具有生命力。】
小结:自然界里的任何一种生物都有它的生存价值,只有保护好每一种生物,与生物和谐相处,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保持生态平衡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参与,今后请同学们继续关注生态平衡。
七、课外拓展:读故事受启发
让学生阅读下列故事,思考并回答所受启迪。
故事1.放飞5亿只周氏啮小蜂“生物武器”防治美国白蛾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4/06/27/000809485.shtml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04?/?06?/?27?/?000809485.shtml?)
故事2.专家提醒您:重金属污染危害健康
http://cntcm.39kf.com/shtml/2441-b-9.shtml (?http:?/??/?cntcm.39kf.com?/?shtml?/?2441-b-9.shtml?)
故事3.“食人鱼”引进未获批准 危害人类被全面封杀
http://www.yzagri.gov.cn/infodetail.php?ej=&infoid=1041207703 (?http:?/??/?www.yzagri.gov.cn?/?infodetail.php?ej=&infoid=1041207703?)
【让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感受大千世界的事实,在心灵震撼的同时也有所启迪,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学生对生物防治的信心。】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首先让科学回归生活:本课选择“密切联系的生物界”作为探究学习的对象,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动物吃什么这样熟悉的现象,再到自然界去寻找有关事例,从而知道科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其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孩子们的探究效率:这堂课中,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①提供多媒体课件、图片、头饰、资料等作为学生学习研究的辅助材料;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开展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分析整理,自行探究;③采用游戏、辩论会的形式让学生认识生物间的食物联系。这样的教学安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者运用开放性导语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让探究贯穿始终,并向课前、课后延伸。在“下面的食物链正确吗?为什么?①树叶←蚯蚓←鸟 ②田鼠→蛇→鹰”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持不同意见的双方代表展开一场辩论会。在经历探究研讨的过程中,学生能互相倾听,明白了别人也可以由其他不同的解释,学生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在辩论中,学生之间互相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学生之间交争议、意见综合等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学生知道了探究的全过程,也初步掌握了探究的方法。
2、使用建议。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科学教育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再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打破时空界限,开展课后续性研究活动。有人说,学生对科学课是否产生了兴趣,关键是看他课外干了什么,我想,应该是这样。本课中,我要求学生做了课前预习,了解了有关生物链的相关知识,课后又布置学生进行大量资料的查阅,以巩固、拓展所学知识。教师要尽量抽出时间去关注学生在课外到底干了什么,把学生的课外研究当作科学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抽出时间,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可以在教室里开设专栏,展出作品或实物,虽然辛苦点,但是很有意义。
3、需破解的问题。
有关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对学生很抽象,应在音像资料上重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