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江南中学2020届高三网课2月22日第二周语文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金华市江南中学2020届高三网课2月22日第二周语文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24 11:31:51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寒假检测卷(五)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2分)
春 远①
杜 甫
肃肃②花絮晚,菲菲③红素轻。
日长惟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④。
【注】 ①此诗是永泰元年春杜甫在浣花溪作。②肃肃:花落的声音。③菲菲:花落的样子。④亚夫营:指戒备森严的军营。
(1)颈联和尾联中,诗人凭借关中数乱、剑外未清和 三件典型事例寄托深切的 。(4分)
(2)前人评价此诗前四句写景说,“写有景之景,诗人类能之。写无景之景,惟杜独擅场(指超出众人)”。请结合颔联评析杜甫写无景之景的独特之处。(8分)
答案 (1)故乡有军营(或故乡不得归) 家国之思(或忧国思乡之情)
(2)颔联诗人选取“鸟雀”“柴荆”两个最寻常也无美感的意象,可谓“无景”(2分)。但着以“惟”“独”两字,有独特意蕴,(2分)“惟鸟雀”,可见过客之稀,“独柴荆”,可见村居之僻,暗合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6分)
如梦令【注】
秦 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 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写。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8分)
(2)这首词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8分)
答案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贬谪后的落寞哀伤之情。(4分)长夜漫漫,沉沉如水,秋风阵阵,驿亭紧闭,饥鼠窥灯,晓寒侵被,人声嘈杂,驿马长嘶。它通过写词人彻夜难眠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词人贬谪途中孤旅难眠的落寞之感、凄苦哀伤之情。(4分)
(2)①比喻,首句把“沉沉的夜”比作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深沉如水的夜的凄凉,表达了诗人因被贬谪而沉重的心情。②首句叠词“沉沉”,不但表明了夜的深沉,而且强化了诗人沉重凄凉的心情。③“无寐,无寐”,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词人因被贬谪而夜不能寐。④融情于景。首句运用景物描写,写出了夜的漫长和凄凉,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寂凄凉的心情。(每点2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2分)
乙亥岁除渔梁村①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②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 ①乙亥:宋高宗二十五年。那年秦桧死,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迫害的官员。作者奉诏回京,途经闽北渔村,写下此诗。②更:经历。
(1).首联中最能反映作者心境的两个字是“ ”“ ”。(4分)
(2).赏析诗歌最后两联。(8分)
答:


(1)似 空(各2分)
(2)颈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除夕雪意浓郁,并联想到春回大地的风光,表达出作者羁旅之中的寂苦,又有重回京都、欲施展才华的热望;尾联是展开想象,不说自己挂念亲人,而借小儿的口说出想念出门在外的自己,表达更为委婉动人,曲折有致地抒发了思念家人、盼望全家团圆的深沉情感。(每点4分,其中手法2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12分)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乡村四月
翁 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两位诗人的目光都紧盯农村 这一特定时节,都运用了 手法勾勒出农村特有的生活画面,形象再现了农忙的景象。(4分)
(2).古代诗人在反映农村生活时,感情往往比较压抑。但范成大、翁卷这两首诗却与之不同,读来有别样的滋味,试作赏析。8分)
答:

(1)夏初(初夏、夏天、夏季) 白描(各2分)
(2)这两首诗,流露出的都是轻快愉悦的情感。(2分)①范诗写农忙季节,田间劳作的人们各司其职,忙忙碌碌,开开心心。景是宜人的,事是悦人的,全诗基调昂扬。(3分)②翁诗的前两句写景,所写之景让人感到惬意、舒心;诗的后两句写人,突出了人人忙碌,农事不断,让读者体会到农民投身劳动的积极性,表达了愉悦之情。(3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2分)
鲁山山行
[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首联上句点情,下句写景,结构上起到了________的作用。其中,“________”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4分)
(2)本诗除了运用情景交融外,还有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统摄全篇 惬(各2分)
(2)①动静结合。颈联写看到熊在树上嬉戏,鹿在溪边饮水,这是动景;而它们没有受到惊扰,那是因为四周非常寂静。(3分,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②远近结合。颔联诗人看到的让他着迷的“幽径”上的风景是近景,颈联的熊与鹿则是远景。(3分,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③设问。诗人自问“人家在何许”,恰在这时,云外传来一声鸡叫,这正是对上句的回答,而山行者望云闻鸡的神态及喜悦心情都跃然纸上(2分,手法1分,结合诗句1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2分)
旅 怀
江为①
迢迢江汉路,秋色又堪惊。
半夜闻鸿雁,多年别弟兄。
高风云影断,微雨菊花明。
欲寄东归信,裴回②无限情。
注 ①江为:公元950年前后在世,字以善,五代时建州人,其先宋州考城人,曾避乱外地。②裴回:徘徊,彷徨。
(1)本诗中所写的秋色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个场景。4分)
(2)本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羁旅愁怀的?请加以分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高风云影断 微雨菊花明(各2分)
(2)(1)融情于景:诗人精心选取了迢迢江汉路、夜半鸿雁鸣等凄清冷落的秋景,抒发了游子的羁旅情思。(2)直抒胸臆:诗人用“堪惊”“多年别弟兄”“无限情”直接抒发了逢秋的悲凉、惊惧之情和思念亲人的煎熬之苦。(每点4分,其中手法2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2分)
杳杳寒山道
[唐]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1)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除大量使用叠字外,还使用了 和 的手法。(4分)
(2)顾炎武称“诗用叠字最难”,而本诗通篇句首用叠字,请分析使用叠字达到的效果。(8分)
答:


(1).情景交融(以景衬情) 烘托(反衬)(各2分)
(2).①叠字的使用使诗歌具有整齐的形式美。②叠字的使用增进了诗人的感情强度,使诗歌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③叠字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使诗歌朗朗上口。(每点2分,联系诗句2分)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2分)
放言五首(其一)①
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②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③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 ①本诗是诗人因直言上谏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②臧生:臧武仲,当时人称他为圣人,孔子斥之为凭借防地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宁武子,孔子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③燔柴:大火。照乘:明珠。
(1)诗歌颔联运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揭示人们对作伪的态度的不同。(4分)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用典 对比(每点2分)
(2).①对自身遭遇不公的愤怒之情;(3分 ,情感2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②对昏聩朝廷不分曲直的不满;(3分 ,情感2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③对世人不辨真伪的批判。(2分 ,情感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高三语文寒假检测卷(五)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2分)
春 远①
杜 甫
肃肃②花絮晚,菲菲③红素轻。
日长惟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④。
【注】 ①此诗是永泰元年春杜甫在浣花溪作。②肃肃:花落的声音。③菲菲:花落的样子。④亚夫营:指戒备森严的军营。
(1)颈联和尾联中,诗人凭借关中数乱、剑外未清和 三件典型事例寄托深切的 。(4分)
(2)前人评价此诗前四句写景说,“写有景之景,诗人类能之。写无景之景,惟杜独擅场(指超出众人)”。请结合颔联评析杜甫写无景之景的独特之处。(8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6分)
如梦令【注】
秦 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 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写。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8分)
(2)这首词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8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2分)
乙亥岁除渔梁村①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②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 ①乙亥:宋高宗二十五年。那年秦桧死,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迫害的官员。作者奉诏回京,途经闽北渔村,写下此诗。②更:经历。
(1).首联中最能反映作者心境的两个字是“ ”“ ”。(4分)
(2).赏析诗歌最后两联。(8分)
答: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12分)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乡村四月
翁 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两位诗人的目光都紧盯农村 这一特定时节,都运用了 手法勾勒出农村特有的生活画面,形象再现了农忙的景象。(4分)
(2).古代诗人在反映农村生活时,感情往往比较压抑。但范成大、翁卷这两首诗却与之不同,读来有别样的滋味,试作赏析。8分)
答: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2分)
鲁山山行
[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首联上句点情,下句写景,结构上起到了________的作用。其中,“________”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4分)
(2)本诗除了运用情景交融外,还有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2分)
旅 怀
江为①
迢迢江汉路,秋色又堪惊。
半夜闻鸿雁,多年别弟兄。
高风云影断,微雨菊花明。
欲寄东归信,裴回②无限情。
注 ①江为:公元950年前后在世,字以善,五代时建州人,其先宋州考城人,曾避乱外地。②裴回:徘徊,彷徨。
(1)本诗中所写的秋色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个场景。4分)
(2)本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羁旅愁怀的?请加以分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2分)
杳杳寒山道
[唐]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1)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除大量使用叠字外,还使用了 和 的手法。(4分)
(2)顾炎武称“诗用叠字最难”,而本诗通篇句首用叠字,请分析使用叠字达到的效果。(8分)
答: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2分)


放言五首(其一)①
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②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③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 ①本诗是诗人因直言上谏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②臧生:臧武仲,当时人称他为圣人,孔子斥之为凭借防地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宁武子,孔子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③燔柴:大火。照乘:明珠。
(1)诗歌颔联运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揭示人们对作伪的态度的不同。(4分)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