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北师大版七下数学第三章变量间关系复习探究式教学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春北师大版七下数学第三章变量间关系复习探究式教学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2-23 22:0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1.知识目标:回顾总结表示变量之间的方法,学会用变量之间关系的各种形式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作出预测。
2.能力目标:从常量的世界走入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认识数学对象,发展符号感和抽象思维。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进行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能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验成就感,获得学习的快乐,发展对数学更高层次的认识。 教学目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教学重点:
从内容、方法等方面构建本章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探索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我们熟知的龟兔赛跑的故事:骄傲的兔子比赛途中睡了一觉,结果输掉了比赛。能反映这场比赛中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的是:S终点tB( )B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请举例说明。2. 举出生活中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例子。请拿出你们所收集到的材料来交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说一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例1: 某蓄水池开始蓄水,每时进水20米3,设蓄水量为V(米3),蓄水时间为t(时)
(1)V与t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
(2)用表格表示当t从2变化到8时(每次增加1),相应的V值?
(3)若蓄水池最大蓄水量为1000米3,则需要多长时间能蓄满水?
(4)当t逐渐增加时,V怎样变化?说说你的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1)V=20t(4)当t逐渐增加时,V也在逐渐增加,因为V是t的正整数倍。(2)解:(3)把V=1000米3代入关系式,得1000=20t,解 得 t=50(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例2:心理学家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接受能力y与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x(单位:分)之间有如下关系(其中0≤x≤30)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1)上表中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当提出概念所用时间是10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多少?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提出概念几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
(4)从表格中可知,当时间x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增强?当时间x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降低?
(5) 根据表格大致估计当时间为23分钟时,学生对概念的接受能力是多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1)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x和对概念接受能力y两个变量,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解:(4)2分钟至13分钟时,13分钟至20分钟(3)13分钟(2)59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例3:甲、乙两人(甲骑自行车,乙骑摩托车)从A城出发到B城旅行。如图表示甲、乙两人离开A城的路程与时间之间关系的图像。根据图像,你能得到关于甲、乙两人旅行的那些信息?答题要求:(1)请至少提供四条信息。如,由图像可知:甲比乙早出发4小时(或乙比甲迟出发4小时);甲从A城到B城的平均速度是12.5千米/时
(2)请不要再提供(1)中已列举的信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参考答案:
(1)本次旅行甲用了8小时
(2)甲比乙晚到2小时
(3)甲出发3小时后走了全程的一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1.假设汽车匀速行驶在高速公路上,那么在下列各量中,变量的个数是(  )
①行驶速度;②行驶时间;③行驶路程;④汽车油箱中的剩余油量.
A.1个 B.2个 C.3个 D.4个分析:根据常量和变量的定义解答即可.
解:∵汽车匀速行驶在高速公路上,
∴②行驶时间;③行驶路程;④汽车油箱中的剩余油量是变量.
故选C.
C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2.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匀速同向行驶,乙在甲前面100米处,同时出发去距离
甲1300米的目的地,其中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快.设甲、乙之间的距离为y米,
乙行驶的时间为x秒,y与x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若丙也从甲出发的地方沿相
同的方向骑自行车行驶,且与甲的速度相同,当甲追上乙后45秒时,丙也追上
乙,则丙比甲晚出发  秒.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分析:①先根据图形信息可知:300秒时,乙到达目的地,由出发去距离甲1300米
的目的地,得甲到目的地是1300米,而乙在甲前面100米处,所以乙距离目的地
1200米,由此计算出乙的速度;
②设甲的速度为x米/秒,根据50秒时,甲追上乙列方程求出甲的速度;
③丙出发95秒追上乙,且丙比乙不是同时出发,可设丙比甲晚出发a秒,
列方程求出a的值.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解:由图可知:①50秒时,甲追上乙,②300秒时,乙到达目的地,
∴乙的速度为: =4,
设甲的速度为x米/秒,
则50x﹣50×4=100,x=6,
设丙比甲晚出发a秒,
则(50+45﹣a)×6=(50+45)×4+100,
a=15,
则丙比甲晚出发15秒;
故答案为:15.质疑:
对本章内容以及你所收集的材料中还有哪些疑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学习了本章后,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