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计 划
课题 21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 课时 1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积累文言词汇,分析文章层次,把握文章内容。 体会《庄子》善用寓言说理的行文风格,把握文章主旨。 品析语言,感受《庄子》散文中想象雄奇瑰丽的特色。
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难点 了解庄子的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是“有所待”,人的目的和愿望要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和束缚
关键 品析语言,感受《庄子》散文中想象雄奇瑰丽的特色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明确目标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大家看过《西游记》吧?还记得里边有一只大鹏鸟吗?谁来介绍一下这一集的有关情形? “九万里风鹏正举”“鲲鹏展翅”,都是在赞美鲲鹏,它倒底有怎样的本领?今天我们就走进《逍遥游》,领略一下鲲的风彩!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学生举手,分享关于西游记中大鹏鸟的情节……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作者作品简介 预习检测,夯实基础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通假字与词类活用现象讲解 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概括本文所讲故事内容 课前请同学进行了预习,现在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吧。 教师讲授:《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给加点字注音。 北冥( míng) 鲲鹏( kūn)抟(tuán) 迁徙(xǐ) 齐谐(xié)正色邪(yé) 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听准字音,把握节秦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初步完成以下内容: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2)分析词类活用现象。 教师讲解: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3)请同学们翻译课文,及时点拨与引导。 教师重点语句讲解: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明确:鹏鸟在海水运动时就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海。南海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水池。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概括一下。 教师总结:表明万物皆所有凭借而不自由,表达自己对绝对自由渴望 学生举手发言,介绍庄子:庄子名周,战国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学生认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 学生指出通假字:北冥有鱼(“冥”同“溟”,海) 其正色邪 “邪”通“耶” 语气词 呢、吗…… 学生参照书下注释,尝试翻译课文。先在小组内交流,之后全班翻译。 学生尝试概括:文章描绘了鲲的变化和鹏的展翅翱翔的画面及“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景象……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品味情感 文章标题写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大鹏是怎么来的,形象如何 佳句赏析,体会夸张的写作手法 雾气、尘埃需要借助什么飘扬 探究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 总结升华 组织学生精读课文,通过分析以下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文。 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2)大鹏是怎么来的?它的形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 教师总结:大鹏是由“鲲”变化而来的。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 (3)句子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教师讲解:此句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 奔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需要借助什么才能飘扬?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教师总结:万物有所待——鹏鸟奋飞 必须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 要靠气息相吹。 (5)既然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请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话进行分析。 教师总结:鲲鹏飞到南海需要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我们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解,需要凭借知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希望同学们插上知识的翅膀,翱翔于广阔天地之间! 学生精读课文,联系前后,回答: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像力丰富。 学生从教材中找到答案: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 学生尝试分析:“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小组讨论分析:“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意思是说,天色湛蓝,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的吗?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检测目标 习题检测 总结本课 3、作业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2、全班进行背诵比赛展示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回答: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朗读背诵课文,举手展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板 书 设 计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