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24 19:3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10.《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
1. 下面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佁然不动(yǐ) 怡然自乐(yí) 贻余核舟(yí) 损失殆尽(yí)
B.俶尔远逝(chù) 性情贤淑(shū) 一张一翕(hé) 斗折蛇行(dòu)
C.参差不齐(cī) 摊上差使(chāi) 差别很大(chā) 相差不多(chà)
D.坦荡如砥(dǐ) 石头为坻(dǐ) 抵抗微弱(dí) 笔墨纸张(zhǐ)
2. 下列词语中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如鸣佩环 青树翠曼 往来翕忽
B.犬牙差互 水尤清冽 竹树环合
C.明灭可见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D.其境过清 隶而从者 纷至沓来
3. 下列画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诗言志(名词,志向)
B.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未果,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
C.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明灭可见(动词,可以,能够)
D.潭西南而望(连词,表顺承) 乃记之而去(连词,表修饰)
?4.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潭中/鱼百百许头
C.其岸势/犬牙差互 D.四面竹树/环合
5. 选出下面译句有错的一项( )
A.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覆盖、缠绕、摇动、连接,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溪水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溪岸的形状跟犬牙相比还差一些,也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6. 下列对本文《小石潭记》的分析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
B.采用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语言简练优美。
C.抓住小石潭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在写景中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7. 《小石潭记》选自________ , 作者________ , 字________ , 唐代________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________”之一,他擅长于写________ , 本文按游览的顺序生动地描写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此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这一时期所写山水游记统称________ 。本文是其中的第___ 篇。
8.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小石潭记》描写游鱼自由游弋、潭水清澈见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小石潭记》中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小石潭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溪水的蜿蜒曲折。
(4)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寂寞的处境和凄怆、哀怨的心境。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有删节)
(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①卷石底以出 ②佁然不动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 ④乃记之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姿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出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4)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 ②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 ③凄神寒骨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
B.如鸣珮环,心乐之/辍耕之垄上
C.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
D.乃记之而去/学而不思则罔
(3)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甲】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B.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写下了【乙】文。
C.【乙】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点来写的。
D.以上【甲】】【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贬官后所写的文章,都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因此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
(5)【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雨中上韬光庵,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
①心乐之(? ? ? ? ) ②佁然不动(? ? ? ? )
③益信声无哀乐也(? ? ? ? ) ④恨僧少可语耳(? ? ? ? )
(2)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3)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4)【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的________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出了作者________的情绪。
?
1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踰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注】①渴(hè):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庥(xiū):树荫。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含义。
①民桥其上? ? ? ? ? ??桥:________ ②踰石而往有石泓? ? ? ?踰:________
③北堕小潭? ? ? ? ? ??堕:________ ④卷石底以出? ? ? ? ? ? ?卷: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有泉幽幽然/然胡不已乎
B.其侧皆诡石、怪木/安陵君其许寡人
C.然卒入于渴/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长可十许步。

②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4)请简要概括【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分别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来表现的?
?
1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养鱼记
欧阳修
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洿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全其自然。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也。
乃求渔者之罟,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以是对。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而无识矣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注】①折檐:屋檐下的回廊。②非非堂:欧阳修在洛阳时所建,堂名非非。③洿:音“乌”,低凹之地。这里作动词用,挖掘的意思。④甃:音“宙”,用砖砌。⑤锸:音“插”,铁锹。⑥忧隘:忧愁郁闷。⑦罟:音“古”,鱼网。⑧嚚(yín)昏:愚蠢糊涂。
(1)解释画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尝植物________ ②因洿以为池________
③汲井以盈之________ ④市数十鱼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纵锸以浚之
A.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B.不以物喜 (《岳阳楼记》)
C.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D.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

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5)作者看到大鱼“不得其所”“感之而作养鱼记”,请联系《马说》一文谈谈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
1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桥溪梦想地
?①走进桥溪,为山、为绿、为古韵、为风物传说所迷。但我清楚,其实客家文化积淀深厚的桥溪,更是一个梦圆客都之地。
②开门见山,可以说是桥溪最直观的印象。桥溪位于莲花山脉最秀美的阴那山五指峰西麓,村庄四面环山,东面五指峰,南面笠鸃顶,西面义安寨,北面香炉峰,峰峦叠嶂、奇峰秀顶、气势昂然,举目四望,苍翠欲滴,山花烂漫。
③“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说的是客家人大多居住在闭塞贫困的山区,因此,很多客家学者普遍认为,客家人因长期生活在山居独特的生活环境下,形成了一种封闭的狭隘心理、保守的小农意识以及小富即安的落后观念。对此,我一直不太认同。我倒以为,客家人应该感恩大山,无山无以图生存,非艰苦奋斗无以图发展。正是因为山的缘故,正是因为独特的生存生活环境,成就了客家人刻苦耐劳、自立自强的淳朴民风,成就了客家人包容开放、不甘落后的创新精神,成就了客家人蹲下去就是一块石、站起来就是一座山的担当形象。开门见山,正是桥溪人之幸。桥溪人率直坦荡,讲究品质、讲究境界,不可能不与山深刻关联。??
④中国人理想中的山居风水有昆仑山、蓬莱、壶天三种模式,其中,壶天风水模式突出四壁回合的围护与屏蔽特点,并以狭小的豁口和浩阔的壶腔为鲜明特征。别有洞天,是中国人创造的一个成语。桥溪四面环山,仅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通向外部世界,是名符其实的别有洞天,是典型的洞天福地。风水学最讲究的是藏风聚气:藏风,“山势之藏纳”;聚气,“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从桥溪的山势地形看,确实是个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
⑤我站在村口再一次打量桥溪迷人的山居生态,一位60多岁的村民走过来,指着溪上一簇林木说:“桥溪建村五百余年,这簇林木却已有上千年历史,人称‘五彩林’,寓意‘五子登科’”。我顺着村民的手指方向一看,好家伙!一簇古树挺拔茂盛、形态俊秀,而且树叶的颜色各不相同,红的奔放,绿的葱翠,黄的典雅。“五彩林”,在千百年的风雨洗礼中仍然岿然不动,忠诚地守护着村庄从古走到今,桥溪人把它看作吉祥树,当成守护神。其实,“五彩林”也好,“五子登科”也罢,也就是由七棵古树五种珍稀树种聚族成林而已,它的最大价值不在于树的本身,而在于树的文化,在于增加着年轮,凝聚着厚重,昭示着沧桑。
⑥这位村民还向我诉说了许多动人的传说,比如,桥溪原本就不叫桥溪,而是叫“叩头溪”。关于桥溪的来历有多种传说:一说是旧时进入桥溪的山路沿山溪涧边伸延,坎坎坷坷,人们行走艰难,尤其是负重行走时,一俯一仰头,一步一叩首,形似给人行叩头大礼,所以,人称“叩头溪”。二说是清代时,在村口村民用石头建了一座“仁寿桥”。因当地方言中“叩”与“桥”谐音,所以,又叫“桥(叩)头溪”。三说是明朝灭亡时,明太子朱慈烺为躲避李自成军队的追杀避难到梅县,在他的老师李士淳翰林的携带下,到桥溪寻找朱姓人家歇脚。地方官员听说后,三步一叩首地到桥溪去参拜皇太子,所以叫“叩头溪”。至于哪种说法更靠谱,更真实,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这些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智慧的美好想象以及对历史的梦幻叙述。任何传说都是允许一厢情愿的,就这一厢情愿,往往最是迷人。
(节选自2014年2月19日《梅州日报》,作者:钟利文)

(1)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蓄一方情。作者在第③段中是怎样描述客家人的性格、精神与山的关系的?

(2)文章最后一段穿插了“叩头溪”的民间传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从风水学的角度看,桥溪属于中国人理想山居风水中的蓬莱山水模式。
B.“开门见山”在文中的意思就是“打开门看见的就是山”,与成语“开门见山”的常用比喻义是有区别的。
C.选文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五彩林”秀丽多姿的景象及忠诚守护、矢志不渝的精神。
D.本文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描写了桥溪迷人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抒发了对桥溪风土人情的赞美之情。

(4)请简要谈谈本文主写桥溪表达的情感与《小石潭记》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
?
15. 学习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后,班级举行了“走进小石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题目。
(1)[名句释景]写出课文中描写景物的两个名句。

(2)[推介景点]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的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C
【解答】
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A损失殆尽dài B一张一翕xī、斗折蛇行dǒu)C正确D石头为坻chí故答案为: C
2.【答案】A
【解答】
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成语的用字都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随便改动。A曼一蔓B、C、D正确。故答案为:A
3.【答案】D
【解答】D项,前一个“而”表修饰,后一个“而”表顺承。
4.【答案】D
【解答】
此题意在考查学生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判断能力, D应为“四面/竹树环合”。故答案为: D
5.【答案】D
【解答】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D呀:事物名词作状语)像狗牙样参差不齐。参差:相互交错。差:交错。意思: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A、B、C正确。故答案为: D
6.【答案】D
【解答】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D不是高兴愉悦,而是忧伤凄凉的心情。A. B、C正确。故答案为: D
7.【答案】《全唐文》,柳朊,子厚,河东,“唐宋八大家”,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四
【解答】本题文学常识的填空要按课本注释的内容来填空,如第-空要填《全唐文》,而不能填《永州八记》。引弱处要按特有的文学名词填写,如第五空为“唐宋大八家”,而不能填空“唐宋散文家” ,第六空要注意前面句中的提示信息“被贬永州”来帮助记忆。
8.【答案】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解答】
(1)由“游鱼自由游弋”“潭水清澈见底”可推知答案,注意“依”的正确书写。
(2)由“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可推知答案,注意“佁”“俶”的正确书写。
(3)由“溪水的蜿蜒曲折”可推知答案,注意“折”的正确书写。
(4)由“作者寂寞的处境和凄怆、哀怨的心境”可推知答案,注意“邃”的正确书写。
9.【答案】
(1)①弯曲,②静止不动的样子,③像狗的牙齿一样,④离开
(2)①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②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不可长久停留。
(3)C
(4)凄清环境触发的忧伤、悲凉的心情。
原因: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便会流露出来。
【解答】
(1)①句意: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卷,弯曲。
②句意:停在那里一动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③句意: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
④句意: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去,离开。
(2)①下,向下。澈,穿透。布,照映。
②以,因为。清,凄清。居,停留。
(3)C项,“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主要从侧面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4)《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所作《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在写景中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10.【答案】
(1)①考虑,想到,②共同,一起,③感到……凄凉
(2)A
(3)①向潭的西南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D
(5)【甲】文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复杂微妙的情感;【乙】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解答】
(1)①句意为: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②句意为:一起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
③句意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凄:感到……凄凉。
(2)A项,两个“可”都是“大约”之意;
B项,代词,小谭的风景/动词,去、往;
C项,把/因为;
D项,表示顺接/转折。
故选A。
(3)①重点词: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蜿蜒前行。句意:向潭的西南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重点词: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句意: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D项,【甲】文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复杂微妙的情感;【乙】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表述错误。
(5)阅读【甲】文,了解内容,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可知,表现了作者受贬的忧伤、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旷达的心情。阅读【乙】文,了解内容,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语句可知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11.【答案】
(1)①以……为乐,②静止不动的样子,③更加,④遗憾
(2)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3)①从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婉蜓前行,时隐时现。
②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水声不断,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
(4)被贬谪的悲凉(孤寂凄凉),知音难觅的惆怅
【解答】
(1)备考时,考生应逐篇对课内文言文实词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进行识记和理解,特别要重视课文下面的注释。结合所学理解本题实词。
(2)文言语句的节奏需要结合句意和句式来判断。句意为: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
(3)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概括即可。【甲】文抓住关键语句“心乐之”“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等进行概括;【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出了作者的情绪。
12.【答案】
(1)①搭桥,架桥,②越过,经过,③落入,④卷曲,翻卷
(2)C
(3)①它的长度大约有十步左右。
②风摇动竹林花草的梢头,声音在山谷中回荡。
(4)【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
【乙】文:潭水清洌,水声悦耳。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
【解答】
(1)①句意为: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便桥。桥:搭桥,架桥。
②句意为:越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踰:越过,经过。
③句意为:像瀑布一样的落入北边的小潭中。堕:落入。
④句意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卷:卷曲,翻卷。
(2)A项,……的样子,用于词尾,表示状态/但是。
B项,代词,指潭/表示祈使语气。
C项,均为“到”。
D项,从/如果。
故选C。
(3)①可:大约。
②巅:山顶。动:回荡。
(4)【甲】文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通过描写石渠周围环境表现水的幽深的特点。文中“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表现出泉水鸣声多变,而“清深多倏鱼”表现出泉水清澈幽深,水清得可以看到潭中的小鱼。【乙】文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描写潭中鱼烘托水的清澈的特点。“闻水声,如鸣珮环”表现出小潭水声悦耳,而“水尤清冽”表现出潭水格外清凉。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3.【答案】
(1)①种植,②于是,③使……满,?④买
(2)D
(3)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
(4)①原来(他)使小鱼活下来,却把大鱼丢在一边。
②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5)希望统治者能够知人善任,或希望有才华的人能够到更广阔的空间施展才华。
【解答】
(1)①句意为:没有种什么东西。植,种植。
②句意为:于是挖了一个小池子。因,于是。
③句意为:从井里取水灌入池塘,池水满满地。盈,使……满。
④句意为:买了几十条鱼。市,买。
(2)例句中的“以”是来的意思。
A项,通“已”,已经;
B项,因为;
C项,凭借;
D项,来。
故选D。
(3)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我看那些大鱼枯死在池塘一边,不能到它该去的地方。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谓语部分与宾语部分划开。故停顿应为: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
(4)①盖,原来。弃,丢弃。句意:原来(他)使小鱼活下来,却把大鱼丢在一边。
②参差,长短不齐。句意: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5)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作者看到大鱼“不得其所”,而小鱼“有若自足”,①感叹两者命运不公;②感叹像童子一样的用人者糊涂无知;③感慨自己不能满足于现状,应到更广阔的空间施展才华。
14.【答案】
(1)①引用诗词,表明客家人总是住在大山里。
②介绍很多客家学者的观点:封闭的狭隘心理、保守的小农意识以及小富即安的落后观念。
③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驳斥很多客家学者的观点:独特的生存生活环境,成就了客家人刻苦耐劳、自立自强的淳朴民风,成就了客家人包容开放、不甘落后的创新精神,成就了客家人蹲下去就是一块石、站起来就是一座山的担当形象。
(2)展示出桥溪村悠久迷人的历史,使读者看到人们对智慧的美好想象以及对历史的梦幻叙述。
(3)A
(4)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桥溪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小石潭记》通过记叙小石潭的游玩过程,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解答】
(1)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第③段进行概括即可。
首先,第③段中“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说的是客家人大多居住在闭塞贫困的山区,引古诗来说明客家人和大山的密切关系。其后,先说很多客家学者的观点“很多客家学者普遍认为,客家人因长期生活在山居独特的生活环境下,形成了一种封闭的狭隘心理、保守的小农意识以及小富即安的落后观念”,后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对此,我一直不太认同。我倒以为,客家人应该感恩大山,无山无以图生存,非艰苦奋斗无以图发展”。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该传说的作用。
在第⑥段中,“叩头溪”的传说很有趣,为桥头溪的历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说明“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这些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智慧的美好想象以及对历史的梦幻叙述”。作者直接说出了“叩头溪”传说的作用,那就是体现了当地人对智慧的美好想象以及对历史的梦幻叙述。
(3)A项,文章第④段提出“中国人理想中的山居风水有昆仑山、蓬莱、壶天三种模式”,其中着重讲述了“壶天”山水模式,“突出四壁回合的围护与屏蔽特点,并以狭小的豁口和浩阔的壶腔为鲜明特征”,而桥溪的地理构造明显更趋向于“壶天”的模式。选项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有误。
(4)本文主要介绍了桥溪开门见山的特点、桥溪人率直坦荡、讲究品质、讲究境界的优秀品质和桥溪许多动人的传说,告诉我们桥溪确实是个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表达了作者对桥溪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这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15.【答案】
(1)示例: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面约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绿竹环绕,环境十分幽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解答】
(1)要求熟记课文内容,注意是描写景物的名句。
(2)根据课文内容写出小石潭的景色特点,表达出游览其间的愉悦心情,给人以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