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咏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这首诗通过写柳树的美好姿态和蓬勃生机来赞美春风,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见的春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借以抒发作者在春回大地时的喜悦、欢快的心情。通过课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感受古诗文字美,课文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学情分析?
《咏柳》这首诗以春天里常见的柳树作为诗歌描绘的内容,题材是学生易于接受的,大多数孩子已经能熟读、甚至背诵了。因此,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之外,主要是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能力。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孩子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写字的方法,所以在识字环节让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要赋予词语情感来读词。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学生能自主理解难词的含义,教师只需稍作引导。整首诗读起来很有画面感,在理解诗文大意的基础上,二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具有爱表达、爱表现的欲望,因而在品读古诗环节,创设古诗所表达的意境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然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达到吟诵的目标,并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咏、碧、妆、丝绦、裁剪”这七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碧、丝、绿、妆、剪”。???
(2)理解“碧玉、一树、丝绦”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感悟“比喻”句和“拟人”句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理解难点词意。?
(2)通过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诗古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七个生字,会认会写五个生字,特别要注意学习“碧、绿、剪”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诗配乐、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师生对背关于“春”的诗句。(出示课件)?
如:人面不知何处去,?????????????天街小雨润如酥,?
桃花依旧笑春风。?????????????草色遥看近却无。??
等闲识得东风面,?????????????草长莺飞二月天,?
万紫千红总是春。?????????????拂堤扬柳醉春烟。?
师:咱们刚才对的诗都和什么季节有关?(春天)?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已学过的有关“春天”的古诗,来唤醒学生头脑中的诗文储备,让学生在诗词的美妙音律中,在经典诗句的美好意境中,走进生机勃勃的春天,为下面新诗的学习做好热身准备。】?
2.揭题,齐读课题。?
(播放音乐,出示“柳树”课件)每年春天,柳树是最先发芽、变绿的。柳芽的嫩绿,象征着生命和活力,是初春时节最美的颜色。从古至今很多人都被这柳枝的嫩绿、柔美所陶醉,唐代大诗人贺知章也是如此,他写下了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咏柳》(板书课题)?
3.解题?
①认读“咏”,读准后鼻音。(生字卡片)?
②要记住这个字,你有什么好方法?(形声字的特点、加一加、熟字换偏旁......)?
?③“咏”是一个形声字,根据形旁表义的特点,想想它应该与什么有关?那“咏柳”什么意思??(赞美柳树)???
④举一反三,运用“咏”:那赞美春天怎么说?赞美梅花呢???
过渡:很好,这就叫举一反三,学生字,我们不仅要理解它的意思,还要学会运用。?
【设计意图:“咏”从字音、字形到字义,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紧紧抓住古诗的关键字“咏”,并在理解字意的基础上,练习举一反三,指向语言运用。】??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过渡:诗人贺知章到底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你们想知道吗??
学生自读古诗?
出示自读要求:?
①打开书本,自由朗读古诗,读第一遍时,边读边圈出诗中的生字。?
②读第二遍时,注意诗句的节奏,争取把它读通顺。?
2.识记生字(小老师带读)?
“碧玉”????“妆成”???“丝绦”???“裁出”?(课件出示)
?①“碧玉”?
指的是——青绿色的玉石,知道有这样一个词“小家碧玉”吗?指的是小户人家年轻美貌的女子。碧玉是宝石,亦是美女,你的脑海里有画面了吗?把这种感觉送回词语中再来读读!?
编故事记“碧”字。?
②“妆成”?
“妆成”是什么意思?(打扮)你觉得在你的身边哪些人最爱打扮?看来爱打扮是女性的天性呀!一起美美地读!?
③“丝绦”?
看图理解意思,绞丝旁的字跟丝线有关。
?④“裁出”?
和形近字“栽”区分开。?
【设计意图:学一首诗,知作者,明诗题是首先要做的。知作者环节先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作者信息,然后教师再进行适当补充,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觉,又潜移默化教给了他们提取信息、整合信息、交流信息的方法。】?
三、美读古诗,感受诗韵。?
现在老师把这些词语送回诗句中,我想来领教领教你们读诗的本领怎么样?谁率先来读??
过渡:你果然读得好,字正腔圆,老师决定把介绍作者的这个任务奖励给你!?
1.介绍作者?
贺知章,唐代诗人。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年时就以诗文出名。其写景诗,较为清新通俗,除了本课《咏柳》外,还有《采莲诗》《回乡偶书》等广为传颂。?
2.了解写作缘由?
师:你说得真清晰!有当小小讲解员的潜质!那么,贺知章为什么要写《咏柳》这首诗呢?(播放录音)?
据说当年,贺知章奉诏回乡,百官为他送行。当时正是早春二月,春意盎然,微风拂面。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自然格外高兴。在自家的旧宅外,他见到了一株高大的垂杨柳,柳芽初发,在河岸边如鹤立鸡群,英姿勃发。一时兴起,于是提笔写下《咏柳》一诗,成为千古绝唱。据说,这是千百年来最好的一首咏柳诗了。怎么样?你们想不想读好这首诗???
3.美读古诗?
①读好古诗有“三美”:声音美、节奏美、情感美。(板书)?
②学生练读,个人展示,男女生读,全班读诗。?
过渡:恭喜你们,节奏美已经做到了!赶紧表扬自己吧!(手势:小河流水哗啦啦啦,3班3班顶呱呱!)想做顶呱呱的孩子吗?顶呱呱的孩子一定是善于提问的孩子。再读古诗,你觉得哪个词语很难理解呢??
诵读古诗,感悟诗意。
?1.小组合作,攻克难词。?
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同学间互相解答,教师相机点拨,理解重点词语:碧玉、妆、万条、丝绦、裁等。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说说诗的大意。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碧玉:“碧玉”是宝玉,作者把什么比作碧玉?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师:第一个小问号解决了,那“一树”仅仅是指一棵树吗??“一”在这里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那么“一树”指什么?(满树)??
“绿丝绦”指的是?真的有一万条柳枝吗?理解夸张的用法。?
过渡:咱们小朋友这真厉害,通过讨论、交流就攻克了难点词语。?
【设计意图:提供时空与平台,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发现,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中亲历探究的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收获学习的方法。】?
2.带着理解再读诗。?
3.提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柳树??
过渡:瞧,我们已经能读出画面感了,接下来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插上想象的翅膀,和老师一起走入这画中。?
五、想象意境──欣赏美。?
1.想象画面(播放音乐):我们沐浴着温暖的春风,来到田野里,来到小河边,一片绿色扑面而来,深的、浅的、浓的、淡的,绿得那样妩媚,绿得那么动人,绿得让空气都染上了一抹绿的味道,忽然一棵高大的柳树映入我们的眼帘,真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啊!?
小朋友们,缓缓睁开眼睛,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2.带着情感再读古诗。?
【设计意图:理解诗意是学习一首古诗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试图字字落实进行翻译,显然是不适宜的。我们只有将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去品味、感悟、想象、融入,才能让学生意会到诗文的那景那情,这样带着学生独特的视角与想象力、创造力的个性“读懂”,才是真正的理解,也只有这样的理解,才能让学生真正与诗歌、与诗人产生共鸣。】??
3、体悟写作手法,体会表达美。?
你们看,作者用了一个“裁”字,就把二月春风写活了,让我们仿佛看到她忙碌的身影。这种把事物当成人来写的手法,我们称之为“拟人”。诗中像这样用得特别形象、生动,让我们能读出画面的字、词、句还有好几处呢。自己读读诗句,将它们圈画出来,和组内成员讨论讨论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碧玉、绿丝绦、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喻)??
●妆、裁?(拟人)??
过渡:在这首诗中,诗人贺知章就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出神入化地写出了柳树的美和春风的神奇,再读古诗,读出诗人巧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的智慧,边读边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作为语用学背景下的诗词教学,教学的落脚点不是理解诗人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而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为了表达这样的情感,诗人是怎么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配乐读诗,“情感美”过关。?
4.品味诗情?
师:小朋友们,这二月的春风难道仅仅只裁剪出了细嫩的柳叶吗?想想生活中,它还裁剪出了什么??
生回答。?
师:是啊,它裁剪出了满园的春色,看,这刚睡醒的嫩芽儿,潺潺流动的溪水声,粉扑扑的桃花,穿着绿衣的竹笋,多么美丽的(春天)啊!诗人不仅赞美了柳树,更是在赞美?(春天)?
六、小结,课后作业?
多么美的诗,多么绚丽的画,怎能不让人喜欢和向往?相信经过一堂课的学习,你的脑海里早就勾勒出了一幅“咏春”图,赶紧动手将它画下来,分享给你的好朋友看吧!??
板书设计:?
《咏柳》???
“碧玉”?“妆成”?“丝绦”?“裁出”?
声音美?节奏美?情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