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我的保温饭盒 课件(20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我的保温饭盒 课件(20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粤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2-24 10:45:15

文档简介

六年级下册第
3

《我的保温饭盒》教学设计
一、教科书分析
本课是《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小设计师”的第
3
课。本课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和体验活动,体会到设计要基于一定的科学原理。本课包括情境导入、活动
1“热去哪里了”、活动
2“不同材料的导热本领”、活动
3“哪种材料保温效果好”、实践“做个保温饭盒”等5个教学环节。
情境导入环节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放在饭盒里的炒饭变冷了”,激发学
生对热传递现象的探究热情。活动
1
引导学生在观察热的传递现象的基础上,设
计实验验证热传递的特点,从而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活动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材料的导热本领,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材料导
热本领好,哪些材料的导热本领较差。活动
3
则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不同材料的保温效果,知道哪种材料的保温效果更好。通过前面三个活动的学习,
学生已经对热的传递特点有了一定的认知。因此,实践环节引导学生根据热传递
的知识,解决本课导入环节的情境问题:对一个不能保温的饭盒进行改造,使其
具有一定的保温效果。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的重点是以炒饭变冷的日常现象,引
发学生通过科学实验建构热传递的相关科学概念,并运用所学科学知识进行设计,
解决生活问题。
二、学情分析
炒饭变凉、热水变冷等日常现象,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热传递现象。对于这个问题,六年级的学生能够基于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提出自己的猜想。他们一般会认为物体的热会直接传递给空气。但是炒饭放在饭盒里,它的热又是怎样传递出去的?有些学生则会觉得有些困惑。日常生活中许多热的传递过程是悄然无息、不可见的,这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看得见或摸得着的、能直接感知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于怎样让饭盒里的炒饭保温,根据生活经验,不少学生会想到用生活中的一些保暖的材
(
1
)
(

教科技
版《科学》教学设计
)
料包裹在饭盒的外面,如棉花,并且认为把棉花压得越紧越好。但生活经验又告诉他们,棉被里的棉花如果太紧会没那么保暖。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前概念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导学生要在基于科学实验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合理的结构才能有效地给起到保温作用。
三、教学目标
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的现象。
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
能通过实验了解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并列举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能根据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利用身边材料,设计和自制一个保温饭
盒。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探究热传递的规律,以及比较不同材料的导热本领。教学难点: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实验,比较不同材料的导热本领。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玻璃饭盒,热水,烧杯,软泡沫塑料块,铜棒,水温计,黄油,棉布,棉花,钢丝球,报纸,铝盖,大小、厚薄和形状一致的各种材料薄片(木片、铁片、塑料片和棉布),长短、粗细一致的各种筷子(木筷子、塑料筷子、陶瓷筷子和不锈钢筷子)。
学具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不保温的饭盒、自认为保温效果好的生活材料。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情境:波波、琪琪和妍妍在野餐,但是他们发现装在饭盒里的炒饭凉了。提问:他们遇到什么问题?知道怎么回事吗?
交流:学生观察情境图片回答,并就炒饭变凉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猜想。
引导:大家认为是因为饭盒不保温,热传递出去了,炒饭就变冷。有办法让这个不保温的饭盒变得能保温吗?
交流:提出改造饭盒的初步想法和依据。
问题:在提出给饭盒做保温措施时,大家都考虑到了热的传递以及材料的保温效果。为什么改造饭盒前需要先考虑热的传递特点以及材料的保温性能?
交流:引导学生讨论,达成“设计必须基于一定的科学原理才能成功”的共识。
任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热的传递特点以及影响热传递效果的主要原因,
然后再根据热传递的科学原理改造饭盒,使它具有一定的保温效果。
(二)活动探究
活动
1:热去哪里了
问题:怎样才能知道炒饭里的热传到哪了?
交流: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
引导:一般情况下,热的传递悄无声息,且不可见。我们可以用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方法来对它进行研究。
任务:用手感受饭盒里的热是怎样传递的。
活动:分组进行活动,将热水倒入饭盒,先用手轻触饭盒外壁,再将手放在饭盒上方和四周,感受热的传递,并把发现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任务
1”中。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发现。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热会在物体与环境、物体与物体之间、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之间进行传递。
问题:热的传递方向有什么特点?
交流:学生自由提出猜想。
问题:利用这些材料,怎样做实验可以让我们“看见”热的传递过程?
交流:学生讨论实验方法。
汇报:学生汇报实验方法。
小结:简述实验方法: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热水,盖上泡沫塑料盖。在铜棒上每隔一定距离用黄油粘上绿豆,再将铜棒插入烧杯中。
媒体:展示实验方法。
实验:各组按要求做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汇报:各组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进行解释。
小结:热可以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而且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热水比铜棒温度高,热就从水中传到铜棒上。
在水中的铜棒一端温度较高,热就沿着铜棒从温度高的一端向温度低的一端逐渐传递。
因此,越靠近热水的地方越先得到热量,黄油就越快融化,绿豆就先掉落。
问题:现在谁能帮波波解释一下,为什么饭盒里的炒饭会变冷?
交流:学生根据所学的热传递特点解释情境问题。
小结:炒饭虽然装在饭盒里,但饭盒的温度比炒饭的低,因此热从炒饭传递到饭盒壁,饭盒壁又把热传递给周围温度比较低的物体。这样,热乎乎的炒饭就慢慢变冷了。
活动
2:不同材料的导热本领
讲述:生活中的各种物品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例如用木材制作成的筷子、用铁锻造成的铁锅、用塑料制造成的杯子、用棉花纺织成的衣服等。
问题:不同的材料,其导热的性能一样吗?
媒体:展示各种实验材料。
任务:利用身边的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比较不同材料的导热本领。活动:各组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撰写实验方案。
汇报:各组汇报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并完善实验方案。
小结:设计比较不同材料导热本领的实验方案时,不仅要注意控制好变量,
还要注意方案的可行性。
任务:现在我们根据实验方案来比一比这些材料的传热本领。
活动: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比较不同材料的传热本领,并做实验记录。
交流: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铁、铝等金属材料传热速度很快,陶瓷传热的速度较慢,而塑料、纸、棉和木材等材料的传热速度更慢。
问题:请解释炒菜的锅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铁这种材料,有些地方却用塑料?
交流:学生根据不同材料的导热本领进行解释。
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饭盒里的炒饭温度较高,周围的物体和环境温度较低,热就从饭盒里的炒饭向周围的物体和环境传递出去;此外,不同材料的导热本领不同,各有用途。
拓展:那么,哪种生活材料合适用来给饭盒保温呢?课后请收集合适的材料,
下节课我们就来改造饭盒。
第二课时
活动
3:哪种材料保温效果最好
问题:在上一课我们做了哪些探究,了解到什么?
交流:学生回顾上一节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不同材料的导热本领不同。它们的保温性能是否也不同?生活中哪种材料的保温效果更好呢?
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
引导:要用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任务:利用大家收集到的材料以及老师提供的器材,讨论可以比较哪种材料保温效果最好的实验方法。
交流:学生讨论实验方法。
讲述:简介实验方法。(往三个锥形瓶中倒入等量热水,盖紧带温度计的橡胶塞。将锥形瓶分别放入大烧杯中。分别用棉布、报纸等我们带来的各种材料填满锥形瓶和大烧杯之间的空隙。观察并记录锥形瓶中水温的变化情况。)
问题:这个实验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交流: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媒体:展示实验方法的图片。
活动:各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认真实验,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比较哪种材料的保温效果更好。
交流:小组交流。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棉布和报纸等材料的保温效果较好,钢丝球的保温效果较差。
问题:怎样让棉布、报纸等材料的保温效果更好?是不是把材料塞越紧保温效果就越好?
交流:学生自由提出想法,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质疑,引发认知上的冲突。引导:看来有不同的意见。不如我们再用实验来验证吧。
媒体:教师演示棉花松紧程度不同的
3
组对比实验。提问:从这个实验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交流:学生汇报观看演示实验的发现。
小结:材料之间的空隙越小,保温效果不一定越好。实践:做个保温饭盒
讲述:通过
2
节课的学习,我们终于了解了热传递的一些特点,也找到了保温效果较好的材料。
任务:请根据热传递的科学原理,将这些不保温的饭盒进行改造,使它具有一定的保温效果。将你们的设计方案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2
页中。然后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改造。改造后记得装上热水进行测试。
媒体:播放测试饭盒保温效果的视频。
活动:学生设计饭盒的改造方案,并进行制作和测试。
交流:各组介绍怎样改造饭盒,以及改造后的保温效果。
小结:基于热传递的科学原理进行设计,使我们的设计更加有效。
拓展:课后,同学们可以根据测试结果继续改进饭盒的设计,增强其保温效果。
(三)总结
总结:通过这2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解开了波波的疑惑,也帮助他们成功改造了饭盒,解决了炒饭变冷的问题。
拓展:让我们课后多留意身边的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它们。
七、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3.我的保温饭盒
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不同材料的导热本领不同
第二课时
3.我的保温饭盒
(
热传递的特点
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
)科学原理
不保温饭盒
保温饭盒
改造设计(共20张PPT)
粤教科技版
小学科学
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小小设计师
第3课
我的保温饭盒
炒饭里的热去哪里了?
我们带的炒饭都凉了。
怎么放在饭盒里也会变凉呢?
为什么饭盒里的热饭、杯里的热水,过一段时间都会变凉?
热会传给周围的空气及其他物体吗?
思考与讨论
1.
将热水倒入饭盒中。
饭盒里的热去哪了?
2.
用手轻触饭盒外壁,能感受到热吗?
3.
将手放在饭盒上方和四周,也能感受到热吗?
4.
记录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观察与体验
饭盒里的热去哪了?
我们的发现:热会在物体与环境、物体与物体之间、同一物体不同部分之间进行传递。
交流
热的传递有什么特点?
1.
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热水,盖上泡沫塑料盖。
2.
在铜棒上每隔一段距离用黄油粘上一颗绿豆。
3.
将粘有绿豆的的铜棒插入烧杯。
4.
观察实验现象,并尝试解释。
实验
说说我们的观察发现。
铜棒上的绿豆从靠近热水的一端往另一端逐个掉落。
最靠近热水的绿豆最先掉落,最远离热水的绿豆最后掉落。
汇报与交流
我们的解释
热会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低的地方。
热水比铜棒温度高,热就从水中传到铜棒上。
在水中的铜棒一端温度较高,热就沿着铜棒从温度高的一端向温度低的一端逐渐传递。
因此,越靠近热水的地方越先得到热量,黄油就越快融化,绿豆就先掉落。
为什么放在饭盒里的炒饭,过段时间会变凉?

炒饭
饭盒
热会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低的地方。热可以在物体与环境、物体之间、同一个物体不同部位进行传递。
炒饭比饭盒壁温度高,热就从炒饭传到饭盒壁。得到热量后,饭盒壁的温度比周围环境温度高,热又饭盒壁传递到周围的环境。
经过一段时间后,炒饭的热量就慢慢减少,所以温度就降低下来,变凉了。
解释
1.
用来烧水的锅用了什么材料?
塑料

2.
这些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
3.
不同的材料导热本领一样吗?
思考
你能用身边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比较不同材料的导热本领吗?
温馨提示: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各个条件的公平性。
实验方案
材料
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设计
介绍你的的实验方案,并请同学提意见。
根据自己的方案领取材料,进行实验,记录观察发现。
汇报与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发现
说说你的实验发现。
木材、塑料、棉布等材料的传热速度比较慢
铁片上的黄油融化速度非常快
铁的传热速度快
木片、塑料片、棉布上的黄油融化比较慢
汇报
塑料

铁锅的这些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
传热速度慢,温度低,
保护手不被烫伤。
传热速度快,温度高,
可以把热快速传给食物,
让食物快点煮熟。
解释
哪种材料的保温效果最好?
思考与讨论
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同,保温效果是否也不同?
怎样做实验可以验证我们的想法?
比较棉布、纸张和钢丝球的保温效果。
实验方法:
温馨提示:
1.
可以借用木棒,将材料塞进锥形瓶和烧杯之间的小缝隙。
2.
三组实验要同时进行。
实验
实验发现:
报纸、棉布的保温效果较好。
钢丝球保温效果较差。
交流
把棉布、纸张塞得更紧一些,保温效果会不会更好?
不一定。
如果
材料塞得太紧,导热速度可能会增强,保温效果可能反而变差。
讨论
改造不保温的饭盒,使它具有一定的保温效果,先把设计想法记录下来,再进行制作。
实践活动
测试自制的保温饭盒。
1.
分别测量没有改造的饭盒与改造的饭盒里热水的水温,
时间
开始
5分钟后
10分钟后
没有改造的饭盒里热水的水温
改造的饭盒里
热水的水温
2.
对比数据,分析改造后的饭盒保温效果如何。
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