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掌握玻璃棒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马铃薯、酒精灯、火柴、小烧杯、浓盐水溶液、食盐、白糖、毛巾、大烧杯、勺子、滴管、玻璃棒。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活动。同学们,平时都有什么爱好呢?天气越来越热了,有一项运动老师很喜欢,那就是游泳。你们喜欢游泳吗?要注意些什么?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发现问题
师: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东西在水中会浮 哪些会沉呢?(生答)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1.(课件出示马铃薯)看看今天老师请来了谁?(土豆)它的学名叫马铃薯,孩子们喜欢吃马铃薯吗?那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你认为马铃薯在水中会沉还是会浮?(指名回答)认为它会沉的举手,认为它会浮的举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揭题)
2.师:好,现在老师这里有一杯300毫升的液体,我们把这个马铃薯放进去试试,看谁说得对。把马铃薯轻轻放入1号杯中,观察它的下沉情况。(它沉下去了)板书:1
沉
3.老师这还有一杯300毫升的液体,我们把它叫做2号液体,我们再来试试看。
4、师演示:把马铃薯夹出擦干放入2号杯中,观察上浮现象。
(板书:2
浮)
5、(课件出示沉浮图片)引导猜想:咦,同学们,我还是我,烧杯的大小是相同的,液体的量是相同的,为什么我在1号杯中会溺水,在2号杯中却浮起来了呢,这是怎么回事呢?
7、科学家们很多伟大的发明都是缘于大胆的猜想,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想。根据猜测板书,清水?盐水?
二、组织观察比较,得出实验结论
1、师:同学们都把目光聚焦在了这两杯液体上,认为是液体的不同才导致了马铃薯的沉与浮,而且不少同学直接认为2号杯是一杯盐水,这只是我们的猜想,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课件出示图片问题)
2、生畅谈自己的方法(看,闻,尝等)
当有学生提出用尝的方式来辨别时,要及时指出:这倒是一个简便的方法,你可真具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呀!可要是老师在里面加的硫酸呢?你还敢尝吗?你们认为能不能用尝的方式?今天老师必须做一个严肃的声明,因为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这杯液体里到底含有什么,不能确定这里面是否含有剧毒,对于不知名的液体,是不能随便用尝的方式来辨别的,这样做既不卫生也不安全。请同学们注意,在今后的实验和日常生活中,一切不明物质都不能用嘴去尝,记住了吗?(看闻尝这些方法都不太科学,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呢?)
3、师简介实验方法
师:同学们很爱动脑,具有科学家的潜质,为了帮助大家比较两种液体的区别,书上提供了一个“液滴加热”的实验,(课件)翻开课本第17页,自学课本第17页实验,再结合老师为你们提供的材料,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1)充分讨论实验步骤。老师为大家整理了一下,哪位声音宏亮的孩子来读一读?其他孩子认真倾听并思考。(课件出示)
(2)在做这个实验时,还要注意些什么呢?(不能用手摸勺子加热部分,火柴要甩灭,酒精灯的安全使用)
(3)同学们还记得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吗?哪位孩子来示范一下?(打开灯帽,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使用完毕用灯帽盖灭,盖2次)(你真是一位小心翼翼的孩子)如果哪位小调皮不小心把酒精洒到桌面上燃起来了,怎么办呀?(不要惊慌,用桌上的湿抹布扑灭)。
好,万事俱备,只欠动手。下面开始小组实验,请每组的1号实验员拿1号勺子上来取1号液体。组长点燃酒精灯。请每组的第2号实验员拿2号勺子上来取2号液体。
4、小组合作做液滴加热实验,师巡视。
5、汇报:指名生把2个勺子和实验报告单拿上展示台汇报:加热后1号勺子没有留下什么明显痕迹,估计是清水。加热后2号勺子中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估计是盐水。你们和他的实验现象相同吗?还有要补充的同学吗?(课件出示实验记录)好,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这些白色颗粒物可能是什么呢?(盐,糖等)。你发现了什么?(发现2号液体中溶解了别的物质)
6、思考:实验结果说明了这两杯液体的性质相同吗?是2号杯中的物质使马铃薯浮起来的,但是你能知道这是什么物质吗?(有的学生会说是盐,明确只能说“可能”是盐,要证明它是盐还需要更为复杂的验证过程,不过老师今天可以为你们揭开谜底,它的确就是盐,因为这是老师亲手调制的一杯盐水。)板书:盐水,现在我们可以把刚才猜测后面的?去掉了。其实白色颗粒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溶解于水后,把清水变成了盐水,改变了什么的性质?对,改变了液体的性质,从而改变了物体的沉浮,于是我们就说是液体的性质改变了物体的沉浮。(齐读)
板书:液体的性质。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师:哦,老师给2号液体加了盐,改变了液体的性质,马铃薯浮起来了,现在老师给1号液体也加盐试试,我们加盐时可以把瓶子稍微倾斜一下,加满一勺,加进去就行了吗?嗯,我们用玻璃棒搅拌时要注意不要碰撞烧杯的内壁,尽量不要发出声音(加一勺盐搅拌),咦,马铃薯怎么不浮起来呢?
同学们讨论得很全面,说到不如做到,我们也来调制一杯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课件出示)看看老师为你们提供的材料,你会怎样设计这个实验呢?(学生讨论回答)
同学们真像个小科学家,设计出了较为合理的实验方案。为了使大家的实验进行得更顺利,我们看看马铃薯给了我们什么温馨提示(课件出示)(会听提示的孩子,他的效率会更高,做得更顺利)
好,现在开始分工合作,小组实验,并思考这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图片)
4.汇报实验发现。生拿实验报告单上展示台汇报。
5.引导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是什么样的液体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6.师生交流。并不是只要加了盐马铃薯就可以浮起来,只有盐加到一定的量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这时,这杯盐水的浓度很高,我们可以把这样的盐水叫做浓盐水。只有浓盐水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吗?(还有浓糖水)是不是只有这两种浓溶液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还可以是别的浓溶液,比如味精,大碱等,这样的液体有很多。(课件出示结论,生齐读)师板书:一定的浓度。
四)拓展探究,学科学用科学
同学们,一个小小的马铃薯便让我们有了这么多的收获,真是生活处处皆学问呀!请大家设想一下,假如有一个足够大的容器,你能不能调制一杯使人浮起来的液体呢?生活中有没有这样大的容器呢?其实大自然已经为我们调制好了,它就是世界上最咸的湖――死海。(课件播放)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一下死海淹不死人的奥秘吗?
生:只要浓度高,不管是马铃薯,还是人,都能浮起来。
师:在我们中国,也有类似于死海的二个湖,一个位于四川省大英县,一个位于山西运城,其海水含盐量超过22﹪,人在水中可以轻松地漂浮不沉,所以被誉为“中国死海”,暑假可以和父母去体验一下哦!
四,全课小结
好了孩子们,欢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小小马铃薯就要和我们告别了,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快乐,一定有很多收获,能不能给它分享一下呀!
回顾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同一个马铃薯在两杯液体中的沉浮,提出了我们的猜想,再通过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最后再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一种很好的科学精神,愿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发扬这种科学精神,发现更多生活的奥秘。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1
清水―――
沉
2
盐水―――
浮
液体的性质
一定的浓度